王雅靜
解讀文本首先要閱讀文本。這個道理眾所周知,看似簡單,而青年教師由于閱歷不深,經(jīng)驗不足,面對文本常常覺得束手無策。拿到文本究竟讀什么?怎么讀?我做了一番探索,本文即以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那樹》一課的教學為例進行分析研討。
讀“題目”。《那樹》,那是一棵什么樣的樹?為什么叫“那樹”,不叫“這樹”或是“一棵樹”等等?作者是怎樣來寫“那樹”的?作者為什么要寫“那樹”?作者對“那樹”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讀“作者”。作者王鼎鈞,思考王鼎鈞作品的主要特色以及反映的主題。
讀“課前提示”?!澳菢洌谴笞匀恢械膹娬?,茂盛繁密;那樹,是人類的朋友,給人們濃濃的綠陰、心神的安慰。但在急速奔馳的人類文明車輪的碾壓下,它倒下了……這一切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感慨和思考。”思考:“那樹,是大自然中的強者,茂盛繁密”,“但在急速奔馳的人類文明車輪的碾壓下,它倒下了”;“那樹,是人類的朋友,給人們濃濃的綠陰、心神的安慰”,“但在急速奔馳的人類文明車輪的碾壓下,它倒下了”?!罢n前提示”雖然短小精悍,但也提前告訴我們“那樹”與自然、人類之間的關系,以及“那樹”最后的結局,暗含了作者對“那樹”的情感,為我們更好地解讀文本搭建了橋梁。
讀文本。如何讀文本,這是重頭戲。
1.讀相同點。即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字詞句。
例1:第2段中“有一年,臺風連吹兩天兩夜,附近的樹全被吹斷,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樹屹立不動,而且據(jù)說,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
第7段中“只有那樹屹立不動,連一片葉也不落下。那一蓬蓬葉子照舊綠,綠得很”。
在大自然面前,那樹屹立不動,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最后,它戰(zhàn)勝了大自然,它是大自然的強者。在人類面前,那樹屹立不動,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它忍辱負重,想繼續(xù)為人類奉獻,卻倒在了人類的鎬斧之下。
例2:第4、5段中“于是鳥來了,鳥叫的時候,幾丈外幼兒園里的孩子也在唱歌。于是情侶止步,夜晚,樹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樹,那沉默的樹,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蔭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第9段中“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對準樹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專家宣判那樹要償命。于是這一天來了,……”
比較兩組“于是”,樹為人奉獻,人卻要樹償命。
2.讀不同點。即文章中矛盾、形成對比的字詞句。
例3:第5段“于是那樹,那沉默的樹,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蔭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p>
第6段“柏油路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挨過來?!?/p>
社會過高過快的發(fā)展,沒有注意給那樹保留生存的空間,人類的發(fā)展即將威脅到那樹的生存。
3.讀主角。即在文中讀出那是一棵什么樣的樹。
例4:第2段“有一年,臺風連吹兩天兩夜,附近的樹全被吹斷,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樹屹立不動,而且據(jù)說,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蓖怀觥澳菢洹笔且豢脠怨痰臉?。
從第5段中“于是那樹,那沉默的樹,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蔭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這句話可以看出“那樹”是一棵默默奉獻的樹。
4.讀配角。即讀文中其他角色的特色及作用。
例5:第9段“伐樹的工人什么也沒聽見,樹緩緩傾斜時,他們只發(fā)現(xiàn)一件事:本來藏在葉底下的那盞路燈格外明亮,馬路豁然開曠,像拓寬了幾尺?!?/p>
第10段“她們圍著年輪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風雨圖,估計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
“什么也沒聽見”“只”“像”“多少斤木柴”寫出了人類對大樹被砍后自己所得利益的慶幸與滿足。突出了人類的麻木、不懂感恩。以及第10段描寫螞蟻大搬家的文字更是將螞蟻的感恩與人類的忘恩做對比,對人類起到一種警示的作用。
5.讀手法。即讀文中典型寫作手法的作用。
例6:第9段“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兩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為了割下這顆生滿虬須的大頭顱,劊子手貼近它做了個陷阱,切斷所有的動脈靜脈?,F(xiàn)在,日月光華,周道如砥,已無人知道有過這么一棵樹,更沒人知道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p>
本文除了大量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外,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第9段中的這一段描寫,不僅形象地突出了人類對“那樹”的殘忍行徑,更表達了作者對“那樹”命運的同情,對人類此等行徑的憤恨。
除此之外,還要特地強調(diào)一下,要使文本的解讀如行云流水,必須注意文本中的前后照應。如本文第6段提到社會過高過快的發(fā)展,將會威脅到“那樹”的生存,那么,當社會還沒有如此之快地發(fā)展之前,那樹是怎么做的呢?我們就要回到第2段“據(jù)說,當這一帶還沒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陸上臺風緊急警報聲中,總有人到樹干上漩渦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碑敩F(xiàn)代文明還沒有發(fā)展之前,那樹已經(jīng)在那里庇護著人類。再如文中的“那人”為自己辯解,將責任推卸到那位喝醉酒的駕駛員身上,那我們又得回到文本中去找如“那樹被工頭和工務局里的科員端詳過計算過無數(shù)次”“計程車像饑蝗擁來。‘為什么這兒有一棵樹呢?一個司機喃喃?!沂沁@么老這么大的樹。乘客也喃喃”等句子,得出“那樹”的被砍絕不是偶然,人類注重了經(jīng)濟過高過快的發(fā)展,卻忘記了給“那樹”留下生存的空間,社會的發(fā)展已經(jīng)以犧牲“那樹”的生命為代價,讓“那人”無可狡辯。如此一來,文本的解讀才能走得更深更遠。
另外,還可讀一讀“研討與練習”?!把杏懪c練習”一是指用來供學生“研討”的內(nèi)容,二是用來供學生鞏固練習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根據(jù)“研討與練習”確定教學內(nèi)容,以及借鑒重難點的解決方法。
(作者單位:南京市溧水區(qū)柘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