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個人的孤獨肖像:
文德斯電影中的男性角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人們孤零零地待在世界上,苦就苦在這里。
“新德國電影”主將維姆·文德斯的電影中,總是不缺少一種人:空虛、迷茫、厭倦和不安的男人們。他們孤獨、壓抑、掙扎,但矢志不渝地行走在尋找自我的“歸途”上,文德斯似乎總是有辦法把這些人靈魂深處的痛楚表達得淋漓盡致。他的影片中,每每勾勒出一幅恒定不變的男主人公肖像素描:精神恍惚、木訥、很少說話,不與別人交流和溝通,心理處于全封閉的狀態(tài)。這些人們似乎始終在尋找什么,在屋子里不能弄明白的事情,希望在路上得以解決,從世界的某一點出發(fā),沿途尋找,最終消失在尋找的路上。光影中,這些略顯孤獨、寂寥的男性背影,不斷刺激、沖刷著人們內(nèi)心深處永無休止的傷痛。而文德斯的電影告訴人們,沒有困境,沒有解決,亦無困惑,由他們孤獨著吧。
這種精神狀態(tài)表現(xiàn)在《德克薩斯州的巴黎》中,主人公特拉維夫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影片中男主人公特拉維夫遭遇語言障礙,無法和人溝通,意志癱瘓,缺乏基本的行動能力,總是優(yōu)柔寡斷,欲言又止,整個人始終處于冷漠、麻木、自閉的狀態(tài)。對于這樣一個極其特殊的人物,文德斯精心地為他設(shè)計了一條流浪之旅——一場沒有目標和終點的行走。對此美國密歇根大學(xué)博士蓋斯特在《文德斯的旅程》一書中分析道,“他的部分起源是病態(tài)的,因為它之所以發(fā)軔,乃在于這個流派的人士無法和別人發(fā)生關(guān)系,而開始追求自我,甚至自戀?!雹?/p>
盡管人人都有這樣一種努力向他人接近的意識,但人們?nèi)匀槐У匕l(fā)現(xiàn),自己仍然充滿了對孤獨的恐懼,心理時時被一種莫名的不安全感和負疚感包圍。只要在和別人的相處中稍遇到什么隔膜,這種不安全感和負疚感就會出現(xiàn)膨脹。既不想歸屬也不想反抗,感到自己與別人沒有一點關(guān)系是他們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他們得不到別人的理解,永遠都是世界人群中的另類;他們試圖依靠自己而不借助任何其他的力量釋放內(nèi)心的孤獨與彷徨,始終作為生活的旁觀者,從與世無爭中獲得生活中難得的安全感。雖然沒有外界的強制,但始終受困于一種內(nèi)在的強迫,心理狀態(tài)幾乎和強制性孤獨相吻合。在缺乏內(nèi)在的安全感,始終具備一種防衛(wèi)心態(tài)的狀態(tài)之下,他們內(nèi)心隱喻的不健康的預(yù)期使其與人的聯(lián)系總是中斷,消極的心理不斷地形成或制造消極事實,而恰恰又以這種消極的事實,反過來去印證自己的預(yù)期,于是孤獨便成為雪地里滾動的雪球越滾越大。
“如果我向后退縮,那么就沒有什么能傷害到我。”這是文德斯電影中“孤獨的一個人”獲得保護的不二法則,也是文德斯電影表達情感恒定不變的公式:電影中的男性形象干凈利落地傳達到每一位觀眾的內(nèi)心,他們孤獨地來,孤獨地去,其間即便是與別人發(fā)生了一些若即若離的輕微關(guān)系,也注定中斷,孤獨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宿命,注定是一個人的孤獨,流浪沒有終點!
二、自我放逐中向“道路”索求救贖
在茫茫旅途中,道路是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出一個個孤獨、不安的靈魂,促人自我檢視、自我反省、自我救贖。不是所有的尋求都有結(jié)果,有些孤獨注定無法解釋和消解,有些靈魂注定漂泊與流浪。
無盡的道路是文德斯電影的標志,在他著名的“公路三部曲”中主人公似乎永遠行進在無盡的旅途中,電影為一個個荒蕪的靈魂尋找可以安頓靈魂的所在。
文德斯影片中,主人公的旅行常常包含著兩大心理動因:逃離或者尋找,沒有目的地的不斷前行成為他們唯一的生活。目的地對于他們來說無關(guān)緊要,對此文德斯曾經(jīng)說過:“重要的是態(tài)度必須正確,一直向前,那就是他們的目標——在路上,我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我比較喜歡旅行而不喜歡抵達。對我來說,動態(tài)是很重要的,如果在一個地方呆的太久,我總是會覺得不舒服?!?/p>
影片《愛麗絲漫游城市》中,主人公菲利普是一個“對世界失去接觸”、“失去了看和聽的能力”、失去身份認同感的成年人,他借助漫游、旅行的方式來重新尋找自我、開啟自我,和他人恢復(fù)聯(lián)系的路程。其中出現(xiàn)一引導(dǎo)者——一個九歲的小女孩。她用天真、活潑、健康的人格,為陷入迷茫和困頓的成年人指點迷津,醫(yī)治和凈化他們蒙塵的、遭遇病癥甚至是癱瘓的人格。從片名我們也不難看出導(dǎo)演所要傳達的濃重的救贖意味。
德國電影大師茂瑙的“不管在哪,我都不在家”成為了文德斯影片《事物的狀態(tài)》的一句臺詞,這句臺詞將人的靈魂無所歸依的狀態(tài)生動地表達出來。在路上,這些孤獨的靈魂與原本的生活空間相剝離,注定漂泊一生,無法靠岸,所以重要的是出發(fā),重要的是行走,無關(guān)到達,無關(guān)目標,無關(guān)結(jié)束。雖然他們祈求在道路尋找的過程中獲得認同,他們祈求溝通,結(jié)果卻常常令我們大失所望。事實上,文德斯電影為“孤獨的男人們”指明的“救贖之途”,在路上。如果說孤獨是宿命,那么旅行便是他們的信仰,信仰的堅守便注定他們不喜歡抵達。在這個不喜歡中同樣也包含著對于無法抵達的一種恐懼,因為本身這是他們尋求自我保護的一種工具。
向道路尋求救贖,實際上是文德斯影片中男性角色謀求心路解脫的唯一途徑,道路成為解脫自己的載體和工具。但是至于最后能不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卻沒有人給予一個明確的答復(fù)。單純的行走成為其尋求解脫的希望之所在。這意味著文德斯的旅程漫長而遙遠而沒有終點。終其一生行走在路上,只要待在路上就有救贖的可能。
三、“漂泊者”與時間命題
1982年,文德斯回答為什么他的電影里總是以男性為主角的問題時說,他到目前為止拍攝的電影都是為今后講男人和女人的電影做鋪墊,他們只是一個開場白,是能夠談男女關(guān)系的第一步,他說他不會一直講男人的故事。
在文德斯所提及的講到男女關(guān)系的電影中,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四類:一是如《歧路》《百萬美元酒店》等片中所呈現(xiàn)出的短暫的不成功的情感關(guān)系;二是如《德克薩斯州的巴黎》《別來敲門》中對于過往婚姻與情感經(jīng)歷的追憶;三是如《暴力啟示錄》中一開始就要面臨瓦解的婚姻;四是如《柏林蒼穹下》中唯一成功美滿的婚姻,但那也只是因為天使的出現(xiàn)才得以呈現(xiàn),而且單向的情感表達注定美滿里多了些缺憾。所以真正意義上講述成功男女關(guān)系的故事在文德斯的電影中還沒有出現(xiàn)。亦如他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感情與婚姻,他也不可能表現(xiàn)好正常的男女關(guān)系,我們感受到的只是一個孤獨的尋求救贖的男人。
在文德斯的電影當中,“孤獨”命題只通過男性單一角色進行呈現(xiàn),他的孤獨專注,深入,細致。在相對簡單的男女情感表達中,缺失了性與愛。由此注定將男性角色毫不留情的拋向了孤獨的深淵,苦苦的追尋著未知的救贖。我們姑且將他們稱為流浪異鄉(xiāng)的“漂泊者”。
這些身處異鄉(xiāng)的漂泊者,且吟且行,淺吟著動人心魄的“歸鄉(xiāng)之歌”,走在歸鄉(xiāng)的道路上,夢中家園卻遠在天邊,無法企及,“歸鄉(xiāng)人”注定淪落為“漂泊者”。
在此,文德斯電影中的時間維度“浮出水面”,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文德斯對影片中所表現(xiàn)的時間性絕對不容許有所顛覆。他的影像對于缺乏耐心的觀眾來說,常常顯得沉悶和呆滯,但這些正是他眼中的生活真實和人物的內(nèi)心真實。
記憶是時間的沉淀,文德斯往往把它的主人公拉回到自己的過去,讓他們從中尋找自我,然后重新出發(fā)?!稅埯惤z漫游城市》中的菲利普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公路之王》的羅伯特回家和分別十年的父親見面,布魯諾回到了自己小時候的家;《別來敲門》中的霍華德回到了故鄉(xiāng)和母親身邊。這在文德斯看來:人只有面對過去,才能擺脫現(xiàn)實的枷鎖,迎向能有所改變的未來,也就是有所創(chuàng)造的未來。文德斯對片中主人公寄托了自己對于過去的無限懷念之情。
回到過去,意味著返璞歸真。在文德斯看來,天真單純的兒童代表一種人類理想的視野,成人只有找回兒童的價值觀,才能促成溝通?!稅埯惤z漫游城市》里的愛麗絲,《德克薩斯州的巴黎》中的兒子亨特,他們宛如一縷清泉浸潤著成年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使本來死寂的河水煥發(fā)新的生機,同時也使得主人公有了重新開始的可能性。由此完成對自我的救贖。時間成為文德斯電影中男性角色完成救贖的必要保證。為其思考與行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四、電影的本體意識
20世紀的德國因為二戰(zhàn)一直無法光彩地屹立于世界格局之中,更重要的是揮之不去的歷史包袱,始終交織著無以言說的困惑:現(xiàn)實的無奈與歷史的殘酷。人們無法驅(qū)除潛意識里關(guān)于歷史的殘酷記憶以及被分割的土地和情感?,F(xiàn)代工業(yè)社會帶給人無盡的迷惘,經(jīng)濟的突飛猛進使柏林城里出現(xiàn)了快捷而又密織如麻的交通,高聳入云的建筑給人帶來種種隔閡。與整個城市相對的是,“二戰(zhàn)”后的德國青年一代,包括文德斯在內(nèi)的德國青年,對生活感到厭倦,對世事感到懷疑,矛盾的心理充斥,卻不得不消極認命,妥協(xié)生存,一種“局外人”的生活感受縈繞心頭。所以,導(dǎo)演把一切穿越時空的景象一起放置在觀眾面前,而這些影像共同構(gòu)筑了世紀柏林那種獨特的時代語境。正是在這樣一種社會的整體氛圍之下,我們才看到了一個又一個孤獨的“世紀游魂”。
文德斯說:“我一直在拍同一部電影,但那樣的導(dǎo)演我不會是第一個。”他將自己內(nèi)心的孤獨完全賦予了影片中的男性主人公,表現(xiàn)的矢志不渝,堅決徹底。旅行和流浪是文德斯電影的標志,地圖是最令文德斯興奮的東西,他將自己對生活的濃厚的興趣毫無保留地呈現(xiàn)在男性角色的表現(xiàn)之中。面對著一個個他從未去過的國家和城市,一刻不得停歇。
文德斯本人便是一個孤獨尋根的人。巴黎、慕尼黑、紐約、德州、柏林、普羅旺斯、哈瓦那都留下他的足跡。走到一個地方,他都會留下一段紀錄的影像。在美國生活了8年之后,他回到柏林拍攝了德語片《柏林蒼穹下》,他作為一個天使降落在了他久違的故土之上,他與故土的疏離與尋根的迫切呼之欲出。不言自明,文德斯電影中的男性角色更多的是一種書寫者的自我化身,他在表達有關(guān)周遭世界看法的同時,不斷嘗試著完成自我的救贖,他的電影表現(xiàn)出了濃重的本體意識。
文德斯的孤獨,帶有鮮明的歷史特征,幾乎成為一種宿命,但是在他的電影里,尤其是在他的“公路片”中,所表達出來的抽象的孤獨,又超越了時代,超越了國界——沒有目標,卻不停行走的旅行者或流浪者,他們在茫茫沙漠、空曠郊野、冰冷都市等巨大背景中孤獨渺小的身影,成為一幅永恒的圖景?!肮陋氄邆儭边x擇了上路,將自己置身于天地之間,從中獲得一份難得的安靜、溫和、從容、快樂和滿足,梳理、修復(fù)疲憊的身心——這就是孤獨的意義,也是文德斯長久以來所要營造的一種高入云霄的心靈境界。
【注釋】
①[美]卡特·蓋斯特:《文德斯的旅程》,韓良憶譯,137頁,廣西示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
(趙嵐,成都理工大學(xué)傳播科學(xué)與藝術(shù)學(xué)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編號:11FZX023;成都理工大學(xué)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yǎng)計劃,編號:HG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