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梅
當前,中國的家庭教育現(xiàn)狀不容樂觀,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家庭教育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斷裂和失承。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由家庭問題造成的,雖然表現(xiàn)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卻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先得“吃藥”。因此,中國青少年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校和社會必須努力解決的問題,更是每個家庭必須正視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媽媽,我沒有能力!我沒有能力!”這是北大研究生柳劍鋒離校出走前在電話里向母親說的最后一句話。據(jù)調查,在年輕人當中,66.5%的人覺得自己壓力很大,感覺壓力不大的占3.7%,覺得完全沒壓力的只占0.3%。由此可見,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刻不容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有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是驕人的,但心理上卻出現(xiàn)了嚴重障礙。心理障礙的產生和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有很大關系,父母給孩子造成的壓力過大。天下的父母都望子成龍,不管孩子先天條件如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成名成家,很少有讓孩子做一個普通人的心理準備。加拿大教育哲學教授克蘭夫·貝克博士有一個觀點:人最重要的是學會過美好的生活,學會追求幸福、快樂、健康、友誼等基本價值。
作為父母,一方面要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讓孩子知道每一種光鮮的職業(yè)都有艱辛和平凡的一面;另一方面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孩子個性化發(fā)展。獨生子女容易有任性、自私等毛病,很少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學會合作,學會獨立生活,在該放手的時候要充分信任孩子,大膽放手。
二、生命教育的缺失
近年來,不時有著名高校學生自殺的消息傳來,讓人痛心不已。能吃苦、肯學習、不斷追求上進,這是許多學生走過或正在走的學習之路。但個別學生從小在高分光環(huán)的籠罩下生活,為今后的成長埋下了隱患——因為“一切為了應付考試,只有獲得高分才是成功”的生活理念已經形成。家長們很少告知這些孩子生命來之不易,應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人活在世上應有一種責任感,對社會、對家庭、對周圍的親朋好友、對自己都應該負起責任。馮友蘭先生認為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站得高才能真正看得遠,才能不計較眼前一時的榮辱得失。做父母的不但要教孩子會學習,更要教孩子會做人。人要走出“小我”,放眼世界,要有一個開闊的心胸。任何困難都是可以想辦法克服的,只要珍惜生命,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都可以去改變,幸福生活可以去創(chuàng)造。
三、休閑教育的缺失
有數(shù)字統(tǒng)計:假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峰期。87%的罪犯作案是在閑暇時間;77%的犯人說因為生活無聊而惹是生非,尋求刺激;86.6%的犯人是因為在閑暇時結交了思想落后、品質惡劣的朋友而走上歧路;96%的犯人說他們的種種壞習慣都是在閑暇時養(yǎng)成的。看到這一組數(shù)字,作為家長可能會感到震驚。
一到假期,家長忙于生計,學生無所適從。家長忙,顧不上管孩子,于是,有一些孩子要么圍著電視、游戲轉,要么結交有不良習慣的社會青年。一個假期過去,這些孩子知識沒長進,特長沒發(fā)展,身心卻受到傷害。家長要樹立一個理念:孩子的休閑狀態(tài)也是一種個人發(fā)展,不可忽視。所謂休閑是指人在工作、學習以外生活完全由個人自由支配的一種狀態(tài)。休閑是現(xiàn)代人重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愛因斯坦曾說過人的差異在于業(yè)余時間。一個孩子的發(fā)展,業(yè)余時間非常重要。作為家長可引導孩子利用假期調整自己的身心,制訂活動計劃,預習、復習功課,出去旅游觀光、開闊視野,發(fā)展自己的愛好特長,與各行業(yè)有水平的人進行對話等。這樣假期學生才會過得充實,身心才會更健康。
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這塊主陣地。社會、學校、家庭三方必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幫助孩子幸福快樂地成長。
(本欄責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