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 趙楠
摘要 《無名的裘德》中的主人公裘德鮮明形象的塑造源于作者托馬斯·哈代對人類心理深刻的洞察力。本文結(jié)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觀點,從裘德的堅韌性格再到他悲戚生命的結(jié)束逐一進行了全新的心理解讀,為我們認識和理解哈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考途徑。
關(guān)鍵詞:裘德 弗洛伊德 力比多 姑息療法 死亡本能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無名的裘德》是托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說,也是其巔峰之作。然而,自1895年底正式出版以來,哈代和這部小說受到了嚴厲的、刻薄的,甚至是帶有侮辱性質(zhì)的抨擊,這也促使哈代結(jié)束了小說的寫作,開始專注于詩歌的創(chuàng)作。哈代曾在給珍妮·吉爾德的回信中寫到,他拒絕談論有關(guān)這本小說的問題,也不關(guān)心別人對他作品的評論和解讀方式。但在1893年哈代給Florence Henniker的信中,他寫到:“如果打算讓世界傾聽你的聲音,你必須得講出他們在二十五年后才能想到或談到的事情?!保≒urdy,2:33)很明顯,哈代是在有意識地運用當時人們無法理解的思想和方法來塑造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從而更加完整地、全面地闡釋人性。仔細閱讀哈代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他一直對于小說中人物心理的描寫情有獨鐘,因此對心理小說的嘗試和探索也幾乎貫穿于他的全部的小說之中。特別是在《無名的裘德》中,哈代把他自己對心理學觀點的理解呈現(xiàn)在裘德的身上,進而刻畫出了更加鮮明、完整的人物形象,這也體現(xiàn)了哈代對于心理學領(lǐng)域深入的見解和其創(chuàng)作思想的現(xiàn)代性。
一 裘德的力比多
裘德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哈代講述了裘德作為孤兒的成長歷程和屢屢受挫的事業(yè)和婚姻,他一生受盡女人的擺布和折磨。然而,哈代通過對人物的心理描寫,向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內(nèi)心堅韌而強大的裘德。可以說,他的一生就是不斷地被生活的逆境所擊垮然后又迅速地重新振作的一個不停的循環(huán)過程。從童年開始,即使在被農(nóng)場主特勞特漢姆鞭打時,他還在解釋他的哲學,隨后他看著遠處的基督寺提醒自己,這條路是公開的,他要挑戰(zhàn)自己。面對生活的逆境和社會的不公平,他的各種愿望一次一次地被現(xiàn)實碾碎,但是隨后總能振作起來,從絕望走出來并邁向新的希望。他內(nèi)心的趨動力是強大的,一旦他尋找到了新的目標,他將為之而努力拼搏。當他開始著手準備進入大學學習,然而沒能從維爾貝特手里得到語法書時,“他先是失望,然后一片茫然。”(哈代,20)但是隨后他想起了菲洛特桑先生,他的希望之火又重新燃燒起來。然而,當他認識到這些書毫無用處時,他希望“他從來沒有出生過”。哈代隨后評論道,他本應該得到一些幫助,但是“沒有人來,因為沒有人會那樣做”。這也反映出哈代和裘德對于當時社會的失望。然而在下面的幾行,哈代又提到在駕著馬車學習希臘語的日子里,裘德又重新獲取了希望,認識到他應該繼續(xù)努力學習。
到底是什么動力推動裘德在這樣的逆境中不斷地振作起來呢?實際上,哈代一直努力地向讀者闡述在裘德的內(nèi)心中有一種“未知的,無法駕馭的力量”。(Sumner,163)當裘德見到阿拉貝拉時,哈代描寫道:“他只是簡單地服從司令部要他和她結(jié)合的命令——這個命令無意識中被不幸的男人接受了”。而隨后,哈代又進行了更加形象的心理分析:“他好像實實在在被一只強有力的大手抓住——這種力量,與使他走到今天這一步的那些精神和影響全然不同。他似乎對他的理性和意志并不怎么關(guān)心,對他所謂的崇高志向更是毫不理會,而只是把他拽著走,像個狂暴的小學教師拽住一個男生的衣領(lǐng),把他拉向一個女人的懷抱,而他對這個女人并無一點敬意。”三十年后,弗洛伊德把這種“未知的,無法駕馭的力量”定義為力比多,即人的性本能的原動力,并指出力比多不僅和性沖動有關(guān),而且還和人類的各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相關(guān)聯(lián)。這也就為理解裘德的內(nèi)心的堅韌以及他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維多利亞時期依然能夠在不斷碰壁后又萌生新的理想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裘德強大的力比多也體現(xiàn)在他性的覺醒方面。在哈代的文章Candour in English Fiction中,為了更加真實地描繪和揭示人性,哈代冒險地涉及了一個他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禁忌——性。19歲之前,裘德被描寫為一個“禁欲的年輕學者”(Sumner,150),他把自己完全投入到學習中。然而,當他遇到阿拉貝拉時,他的性意識好像突然被一下子喚醒,并且突然變得強大了,“一向特別清高”的裘德把多年崇高的理想一下子都拋到九霄之外了。當我們理解哈代把裘德強大的力比多看作是他們整個福勒家族共有的,是裘德與生俱來的特點時,便能更容易理解裘德的這種突然的變化了。此外,基督寺是裘德一生追求的圣地,他到那里看似是因為夢想而來,實際上卻是他漂亮的表妹“最后在他要跟隨他的朋友、小學老師到那里去(基督寺)的潛在意圖里構(gòu)成了一個促進的因素”。在他來到基督寺的第二天早上,他醒來的第一句話是:“啊呀,我那長著漂亮臉蛋的表妹,我倒把她忘得一干二凈了,而她一直就在這個城市里”。這也說明,他漂亮的表妹已經(jīng)植根于他的無意識中,他的強勁的力比多時刻尋找突破本我和超我的途徑和機會。因此,Rose Sumner評論道:“他有著無限的熱情,他在性方面的熱情也如此強烈也就不作為怪了?!保⊿umner, 150)
裘德無意識中的是力比多非常強大的,直接影響了裘德心理上的變化和他的成長。隨后,哈代進一步暗示,這種本能的原動力極有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它不僅僅存在于裘德身上,而且是他們整個家族共有的,在淑、小時光老人、以及他們的長輩身上都曾逐一得到體現(xiàn)。
二 裘德的姑息療法
盡管裘德的內(nèi)心是堅韌而強大的,但哈代一直強調(diào)裘德面對事業(yè)和愛情的挫折或是打擊后總會出現(xiàn)短暫的意志消沉。他“既不能夠進大學又得不到愛情,因此也沒心思繼續(xù)干活了”。簡言之,哈代讓裘德暫時地屈服了。而在《文明及其缺憾》一書中,弗洛伊德說生活是艱難的,如果沒有一些緩和心理平衡的措施,人類很難延續(xù)下去。他提到了三種方法:其一,興趣的轉(zhuǎn)移,這能讓我們不再過度地陷于痛苦之中(漂亮的淑);其二,尋找取而代之的滿足感(基督寺的吸引);其三,麻醉心神的物質(zhì)(酒精)。因此,當裘德被基督寺拒于門外時,他并沒有受挫,他在墻上寫下“我不比你們差”。但是當他事業(yè)上的失敗時,再加上他認為因為淑和菲洛特桑的關(guān)系,他也將不會擁有淑時,他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選擇最后的心靈療法——麻醉自己。裘德嘆道:“他離開故土之前掉進的那個深淵,他當時認為它是最深的深淵了,但現(xiàn)在看來還不及目前的深淵?!惫苍u論到:“在他的希望面前充滿了重重障礙,頭一次不過沖破了第一關(guān)而已,現(xiàn)在他要沖破第二關(guān)了?!边@個句子很重要,因為當哈代表現(xiàn)裘德的弱點的同時也向讀者強調(diào)了他的優(yōu)勢——他對重重困難的態(tài)度。這也表明哈代筆下的裘德有著很強的心理承受力,他總能夠找到一條新的途徑暫時地讓自己從困境中解脫出來。弗洛伊德把這種態(tài)度稱為“姑息療法”——一種緩和心理平衡的措施。裘德在絕望中告訴副牧師他已經(jīng)苦惱得要瘋了,他的精神確實受到殘酷的環(huán)境所摧殘,但是他當然沒有瘋,他只不過是需要暫時的屈服,來緩解一下心理壓力和苦楚。一旦他決定成為一名牧師,開始他的豐富生活時,他又興奮起來了。
三 裘德的死亡本能
裘德在喧鬧的校慶日那天停止了幾乎近30年的心跳。表面看來,他的死亡源于淑的離開。然而,究其內(nèi)在原因,Rosemary Summer評論道:“裘德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最終崩潰并不是由于他內(nèi)心的軟弱,而是因為他的強勁而健康的力比多和其崇高的愿望被他所處的逆境所毀滅?!保⊿umner,152-53)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的角度來看,人的本能可以分為兩類,即生的本能和死亡本能。他指出人的死亡本能源于一條更基本更符合人的本能原則,也就是強迫重復原則,他要求重復以前的狀態(tài),要求回復到過去。弗洛伊德認為,本能所表現(xiàn)出來的傾向并不是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是積極的、發(fā)展的、促進變化的。相反,本能是生物惰性的表現(xiàn),他要求回復到事物的初始狀態(tài),像人這樣的有機體,其所源出的狀態(tài)是無機狀態(tài),所以這種本能實際上就可稱之為死的本能。死亡本能是破壞性的,而平常所謂的攻擊驅(qū)力,可以說就是死亡本能的衍生物,只不過是將毀滅的對象從自身轉(zhuǎn)移到他人而已。當指向外界的本我因受到障礙而無法滿足時,便會轉(zhuǎn)向攻擊自己(例如自殺),以圖自我毀滅。對于裘德來講,他的大學夢想和神職培訓計劃都可能成為他的本我得以滿足的途徑,然而在維多利亞時代的主流文化的文明的大環(huán)境下,他的所有的夢想都只能是夢想。另外,弗洛伊德認為,除了死亡本能之外,人身上還有另外一種作用完全相反的本能,他要抗拒死亡,要使生命得以保存和更新,這種本能被稱之為生的本能,弗洛伊德認為真正的生的本能就是性本能(或稱為愛的本能)。生的本能是建設(shè)性的,而死的本能是破壞性的。這兩種本能作用相反,又始終同時存在,此漲則彼消,此消則彼漲。當裘德歷經(jīng)波折最終能和他心愛的淑在一起時,淑的變態(tài)性的自戀情結(jié)卻又抑制了裘德的愛的本能。而當淑“悔悟”后為了懲罰自己而離開裘德時,他的愛的本能被削弱到了極點,再也無法抗拒死亡本能。最終,死亡本能占據(jù)了上風,從而敦促他回復到人的無機狀態(tài)——自我的毀滅。
四 結(jié)語
裘德的性格是堅韌的,但他的結(jié)果卻是悲戚的。如果哈代讓他晚出生半個世紀的話,那么堅韌的裘德一定會使他的本能沖動得以健康地轉(zhuǎn)移或釋放,從而發(fā)揮其力比多的創(chuàng)造性,最終一定能夠?qū)崿F(xiàn)他的夢想。哈代成功塑造了裘德的心理形象,向讀者展示了他對于人類心理學觀點的深刻理解,他所描寫出來的人物心理特點與20世紀心理小說家以及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觀點都有不謀而合之處,這要遠遠早于他的同時代甚至后來的很多心理小說家。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哈代可以被稱之為現(xiàn)代心理小說創(chuàng)作的先驅(qū)。
參考文獻:
[1] Berg,Henk de.Freud Theory and Its Use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An Introduction.New York:Camden House,2003.
[2] Bjork,Lennart A.ed.The Literary Notebooks of Thomas Hardy.2 vols.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5.
[3] Freud,Sigmund.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New York:Doubleday,1958.
[4]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Vol.14.Strachey James,and Anna Freud,ed.London:Hogarth Press,1963.
[5] 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ex.Trans.Abraham Arden Brill.New York.
[6] Hardy,F(xiàn)lorence Emily.The Life of Thomas Hardy 1840-1928.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62.
[7] Hardy,Thomas.Jude the Obscure.London:Signet Classic,1961.
[8] Millgate,Michael.Thomas Hardy,a biography.New York:Random House,1982.
[9] Sumner,Rosemary.Thomas Hardy:Psychological Novelist.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1.
[10] Purdy,Richard Little,and Michael Millgate,ed.The Collected Letters of Thomas Hardy.7 vols.Oxford:Clarendon Press,1980.
[11] Pinion,F(xiàn).B.Thomas Hardy,Art and Thought.Lanham:Rowman and Littlefield,1977.
[12] 托馬斯·哈代,劉榮躍譯:《無名的裘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
[13] 張中載:《托馬斯·哈代——思想和創(chuàng)作》,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年版。
[14]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林塵、張煥民、陳偉奇譯:《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年版。
作者簡介:
任志 ,男,1980—,河北大城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工作單位:北華航天工業(yè)學院。
趙楠,女,1981—,河北山海關(guān)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世界文學,工作單位:北華航天工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