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位移介質動詞的語義與論元表達

2013-04-29 03:11王葆華

王葆華

摘要:運用詞匯語義學(Lexical Semantics)理論考察漢語位移介質動詞的論元表達情況,探討位移介質動詞與位移方向動詞在論元表達方面的差異,可以揭示漢語部分位移動詞在論元表達中表現(xiàn)出的語義因素,并分析出動詞家族相似性的基本表現(xiàn):不同語義類的動詞存在著“大異小同”,同一個語義類動詞的不同成員存在著“大同小異”。不同動詞成員在意義上存在著相互關聯(lián),形成一個非常復雜的語義網(wǎng)絡。

關鍵詞:位移動詞;詞匯語義;論元表達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604(2013)05—0088-05

一、引言

位移動詞是“所有動詞中最具有動作特征的動詞”和“最純和最原型的動詞”。位移與人們的感知存在著重要的聯(lián)系,因此,語言中的位移動詞具有深厚的認知和感知基礎。從兒童語言習得提供的證據(jù)來看,位移動詞也是兒童最早習得的詞類范疇之一。對于語言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來說,位移在人類的思維中發(fā)揮著特別的作用,它直接內(nèi)嵌在人類最基本的概念之中。方位主義(localism)假設:位移為其他各種抽象的意義域如領有(possession)、交際(com—munication)和轉移(transfer)等提供了一個認知框架(cognitive frame)。與其他各種非空間的表達相比,空間表達在語義和語法上都是更為基本的,涉及空間的位移和方位的事件是理解所有事件的中心。因為空間組織在人類認知中有著中心作用。因此,方位事件也能被用來對那些不具有明顯的空間位移和方位事件進行描述,它可以用來作為其他表達的結構模板。例如Jackendoff在他的概念語義學研究中,就使用了位移動詞(大寫字母)作為它的概念元素(conceptual primitives)。認知語言學也從空間角度來研究人們的認知表達。

二、位移介質動詞的語義與論元表達

(一)本研究選取的樣本

本文主要討論動詞來、去、到、走、跑、逃、跳、爬、飛、漂、飄、滾、游。從句法屬性看,多數(shù)學者認為,這些動詞大部分是不及物動詞。范曉認為“躺、爬、走、站、來、跑”是一價動詞,朱曉亞、范曉認為“去”是二價動詞。袁毓林認為是“去、逛、爬”是一元二位(二項二聯(lián))動詞,根據(jù)“來、到、走、逃、跑、飛、跳”這些動詞的義項不同,可將它們劃分為一元二位三項(三聯(lián))動詞和一元二位三項四項動詞。從他對這幾個動詞的定價中可以看出,這些動詞在“元、位”這兩個層級是相同的,它們的差異只是表現(xiàn)在項和聯(lián)上。林杏光等在《現(xiàn)代漢語動詞大詞典》中將表達位移的“去、來”看作是“他動詞”,而“到”是“自動詞”。從上面介紹來看,學者們對這幾個動詞的“價”的數(shù)量劃分基本一致。國外學者一般認為,“來、去、到”等動詞是非賓格動詞(unaccusative verbs)。

從意義上看,這些動詞都詞匯化(lexical—ized)了“一個實體發(fā)生了位移”這樣一個意義。其中“來、去、到”這三個動詞不僅對已經(jīng)到達的處所進行了詞匯化,還蘊涵了位移的方向(direction of motion)。盡管“來”和“去、到”在位移方向上存在著差異,但它們都詞匯化了一個共同的語義成分——位移方向。因為這些動詞的意義中包括了一個內(nèi)在特定的位移方向,所以有的學者將“來、去、到”等動詞成員稱為“內(nèi)在方向性位移動詞”(verbs of inherently directed mo—tion)。例如動詞“到”指稱到達一個特定地點的位移。請看下面的句子:

(1)他來上海了。

(2)他去學校了。

(3)他到車站了。

這三個句子中的位移動詞“來、去、到”都表明了“他”到達了某個方位(上海、學校、車站),這三個動詞在表達位移時,還同時蘊涵著一個位移方向。但這三個動詞沒有對動作者如何到達一個方位或處所(即位移方式)進行詞匯化。就例(1)來說,位移動作的發(fā)出者可以通過“跑”、“走”、“坐公共汽車或火車”、“開車”、“騎自行車”、“坐飛機”等各種方式到達(來)“上?!薄?/p>

與“來、去、到”等動詞都必須表達出內(nèi)在方向不同的是,“走、跑、跳、爬、飛、漂、飄、逛、滾、游”這些動詞并沒有顯示出任何位移方向,但這些動詞都詞匯化了一個相同的語義成分——位移方式(manner of motion)。盡管這些動詞相互之間存在著很多不同。如“走、跑”詞匯化了一個位移主體在地面或表面發(fā)生位移的原型場景(prototypical scene)。動詞“跑”詞匯化了一個位移主體在一個地面或表面徒步快速位移的原型場景。此外,“跑”還涉及一個競技性事件認知框架(competitive eventframe)——競技性體育活動,如“跑一百米(八百米、一千五百米、一萬米等)、跑馬拉松、跑里圈、跑第二棒、跑了個奧運會冠軍”等。Traugott和Dasher認為:“在抽象的層次上,run(跑)和jog(慢跑)是相同的,但在更為細分的層次上,它們是不同的。”

我們先來看上述動詞在下面句子中的反應,如:

(4)?前面來著一個人。

前面來了一個人。

(5)*這所大學去著一批志愿者。

這所大學去了一批志愿者。

(6)*車站到著一批新戰(zhàn)士。

車站到了一批新戰(zhàn)士。

(7)馬路上匆匆走著兩個年輕人。

馬路上匆匆走了兩個年輕人。

(8)馬路上跑著兩個小伙子。

馬路上跑了兩個小伙子。

(9)*監(jiān)獄逃著一個犯人。

監(jiān)獄逃了一個犯人。

(10)空中飛著一只鳥。

空中飛了一只鳥。

(11)空中飛著幾架戰(zhàn)斗機。

空中飛了幾架戰(zhàn)斗機。

(12)*桌上跳著一個人。

桌上跳了一個人。

(13)地上爬著一群螞蟻。

地上爬了一群螞蟻。

(14)地上滾著一只皮球。

地上滾了一只皮球。

(15)水上漂著一只船。

水上漂了一只船。

(16)天空飄著一團烏云。

天空飄了一團烏云。

(17)水池中游著一群小孩。

水中游了一群小孩。

上面兩組句子是論元相同,體標記不同,句子可接受性表現(xiàn)出差異。

(二)漢語學界的解釋

對于上述左右兩邊的句子為什么會出現(xiàn)接受性差異?學者們的解釋是不同的。有的學者從體標記“著、了”的使用方面進行分析。還有一些人從動詞的時間特征(動態(tài)性特征)進行分析。齊滬揚從空間位置系統(tǒng)角度進行了解釋,認為形狀系統(tǒng)對位置系統(tǒng)中靜態(tài)位置的表達具有一定的影響。他給出的句子如下:

(18)馬路上走著一群人*馬路上走了一群人。

(19)學校里走了一群人*學校里走著一群人。

(20)天空中飛著一只鳥*天空中飛了一只鳥。

(21)樹枝上飛了一只鳥*樹枝上飛著一只鳥。

齊滬揚認為,右邊的句子之所以不可以接受,除了在于“走、飛”兩個動詞本身具有不同的意義外,也在于“馬路上”、“天空中”和“學校里”、“樹枝上”所表示的空間范圍的形狀是不同的。左邊句子表示的是一種“線”形狀和“體”形狀,在這個形狀的空間范圍內(nèi),可以允許出現(xiàn)表示動作持續(xù)的“V+著”組合,而右邊的句子表示的是一種“點”形狀,只能出現(xiàn)一些表示“離開”義的瞬間動詞。形狀系統(tǒng)與動態(tài)位置的表達缺乏一種直接的聯(lián)系,這是因為討論物體的位移時,要引出源點和終點的概念。這樣,任何一種形狀的空間范圍在廣義上都被看成是一個“點”了。

應該說,齊滬揚的解釋是很精辟的。不過,他是先承認這兩個句子中的動詞意義有差異,而后從空間位置系統(tǒng)進行解釋。至于是動詞的什么語義因素造成了兩組句子可接受性存在差異,他沒有進行解釋。也就是說,他沒有解釋為什么右邊句子不可接受的動詞語義因素。

(三)我們的解釋

本文從另一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即是動詞中何種因素造成了這種句子可接受性的差異。我們認為,“走、跑、飛、爬、滾、漂、飄”等動詞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在它們的意義中都詞匯化了一個意義成分——位移介質(medium of motion)。上述這些動詞在這種句型中的外部論元“馬路上、空中、地上、天空、水上、水池中”等都是位移介質,即“走、跑、飛、爬、滾、漂、飄”等位移方式動詞中,都刻劃了一個位移事件發(fā)生的介質。對于“走、跑、爬、滾”這幾個位移方式動詞來說,它們最原型的位移介質是“地面”(地面或表面),當然,“爬”還存在著其他介質,如“樹上”。對于位移方式動詞“飛、飄”來說,最原型的位移介質是“空中”或“天空”(實際上也是唯一的介質)。對于位移方式動詞“漂、游”來說,最原型的位移介質是“水”,當然還包括其他“液體”介質。雖然這些位移方式動詞所刻劃的具體介質(地面、空中、水)不同,即這些動詞具體的位移介質是由常量刻劃的。但它們都是位移事件發(fā)生的位移介質。正是由于這些動詞意義詞匯化的“位移介質”這一語義因素決定了“馬路”、“地上”、“空中”、“水中”等這些外部論元不能視為位移源點,即“馬路上”不能作為“走、跑”的位移源點,“地上”不能作為“爬、滾”的位移源點。“空中、天上”不能作為“飛、飄”的位移源點,“水中、水池”不能作為“漂、游”的位移源點。因此,這種句型中的外部論元是位移介質論元,而不是簡單的處所成分。句子表達的位移事件在何種介質中發(fā)生。按照Talmy力的作用關系(force dynamic)理論,即這些位移介質與主體之間存在著一種“支持”關系(support relation)。

這幾個動詞在這種句型中所表達的意義是與“位移介質”接觸,而不表示“離開”。上述這幾個動詞外部論元所指稱的位移介質不同,但這些不同位移介質的動詞具有相同的句法表現(xiàn)和句法行為。只要位移介質論元出現(xiàn)在位移動詞之前,那么,這種位移介質都不能有位移動作發(fā)生源點的解釋。上述動詞構成的句型所表達的構式語義表達的是:[某個位移主體在某種位移介質上發(fā)生位移]。

值得注意的是:“漂”這個動詞在這種句型中可以表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意義,一個是位移主體在何種介質中發(fā)生位移,這時,動詞“漂”的表達的客體與位移介質之間存在著“支持”關系;一個是客體以何種方式在何種介質中的存在(靜態(tài)),這時動詞“漂”表達的是客體與介質之間存在著“浮力”關系(buoyancy relation)。Talmy認為,后一種用法是更為基本的。像英語這樣類型的語言一般都存在著“詞匯的同源異義”(lexical doublet)這樣有規(guī)則的模式。漢語也存在著這種情況,《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動詞用法詞典》對“漂”這個動詞的釋義就表現(xiàn)了這種有規(guī)則模式:

[漂](1)停留在液體表面不下沉:樹葉在水面上漂著。(2)浮在液體表面順著液體流動或風吹動的方向移動:遠遠地漂過來一只小船。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第993頁)

而《漢語動詞用法詞典》對這個詞的解釋是:

[漂]停在液體表面不動,或順著風向或液體流動的方向移動。

(《漢語動詞用法詞典》1999增訂本第284頁)

從外部論元對方位詞的選擇來看,“走、跑、滾、爬”的位移介質論元選擇的方位詞是“上”,而“飛、飄”位移介質論元選擇的方位詞是“上、中”,而“游、漂”的位移介質論元選擇的是“上、中、里”等。實際上,上述這些動詞的外部論元已經(jīng)表明了位移介質:“空中、天空”和“水”。

上述這幾個動詞在論元表達(Argument Re—alization)變化中具有相同的句法表現(xiàn),所以在這種論元表達變化中,與“位移介質”接觸就是這幾個動詞共同具有的語義因素。正是動詞的這一語義因素使這幾個動詞聚集為一個語義類。我們稱為“位移介質動詞”。它們的成員是:走、跑、飛、爬、滾、漂、飄、游。而位移方式動詞中的“跳、逃”和位移方向動詞則不是這個語義類成員。

值得注意的是,位移介質論元是位移介質動詞的結構論元,它在句法中必須表達出來,否則句子不可接受。請比較下面的句子。

(22)*走著一群人。

走了一位親戚。

(23)*跑著兩個小伙子。

跑了一個小伙子。

(24)*飛著一只鳥。

飛了一只鳥。

(25)*逃著一個犯人。

逃了一個犯人。

(26)*爬著一群螞蟻。

(27)*滾著一只球。

(28)*漂著一只小船。

(29)*飄著一面紅旗。

(30)*游著一群小孩。

我們看到,左邊的句子是位移介質論元沒有表達出來的句子,右邊的句子是源點論元在句法中沒有表達出來的句子。左右兩邊句子可接受性出現(xiàn)差異,這說明對于“位移介質”動詞來說,位移介質論元必須在句法中得到表達,不論環(huán)境提供的信息是否充分,它都是一個結構參與者。

(四)“走”和“跑”的差異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位移方式動詞“走”和“跑”在很多方面句法行為都相同。

(31)馬路上匆匆走著幾個小伙子。

(32)馬路上跑著幾個年輕人。

(33)家里走了一位親戚。

(34)土罐里跑了一只蟋蟀。

(35)他走在前面。

(36)他跑在后面。

(37)我的哥哥跑在后面。

(38)我們跑在前邊,是任何人也趕不上的。

但是一旦動詞的間接論元表示的是位移介質,則這兩個動詞的句法表現(xiàn)就會出現(xiàn)差異。請看下面的例子。

(39)過去我走在街上,來去自由,和影人交談也很隨便。

(40)年老的武訓,仍然走在家鄉(xiāng)的小路上,已經(jīng)步履蹣跚。

(41)我走在大街上,人們還得跟著我。

但是當位移介質作為位移終點時,“跑”不能出現(xiàn)在這種論元表達變化中。

(42)*他跑在路上。

(43)*他跑在街上。

(44)*他跑在海邊公路上。

(45)*他跑在田埂上。

我們看到,上面例(42)-(45)句子中動詞的間接內(nèi)部論元都包含了對位移介質的刻劃,如“街上、公路上、田埂上”,這些論元都包含有位移介質(地面或表面),句法上都有一個標記,即使用了方位詞“上”。因此它們都是位移介質。但是動詞“跑”在這種句型中卻不可接受。

為什么位移介質在句法中不同的配位方式會造成“走”和“跑”這兩個動詞在這種句型中的句法差異?我們認為,雖然“走”和“跑”都詞匯化了“位移介質”(地面或表面)這一共同的語義成分。但“走”和“跑”在這個共同的意義中還是存在著細微差異。就是當位移介質出現(xiàn)在表示終點的句子中時,“走”和“跑”的句法表現(xiàn)就出現(xiàn)了差異。而當表示終點的論元不指稱位移介質時,則“走”和“跑”的句法表現(xiàn)相同。

(46)他跑在(了)前面。

(47)他走在(了)前面。

由此我們可以初步得出一個觀察:正是由于動詞“走”的意義中刻劃了“經(jīng)常接觸位移介質(地面/表面)”這一意義因素決定了它在上述句型中的論元表達,而“跑”的意義中沒有刻劃“經(jīng)常與位移介質接觸”這一語義因素,它在上述論元表達變化中,不能帶具有原型意義的位移介質論元。因此,“經(jīng)常接觸位移介質(地面或平面)”這一語義因素就是使“走”和“跑”在上述句型中區(qū)別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是“走”在上述句型中與句法相關的語義,它直接影響動詞“走”的句法表現(xiàn),而且也決定了它與動詞“跑”的句法表現(xiàn)差異(論元選擇的差異)。

人或有生命的物體在發(fā)出“跑”和“走”這個位移動作時都要與地面或表面接觸。在真實世界里和人們的認知理解中,如果“跑”和“走”的動作不涉及“腿部接觸地面或表面”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經(jīng)常接觸位移介質(地面或平面)”這一語義因素對于“走”和“跑”在上述句法模式中來說具有語言學上的意義。

三、理論蘊含

第一,動詞意義是十分豐富的,但它們與句法的關系不同。有的動詞意義成分決定動詞的句法行為(syntactic behavior),有的動詞意義成分與動詞的句法表現(xiàn)無關。從上面的討論中可以看到,“走”和“跑”這兩個動詞的位移速率(rate)的差異并不對這兩個動詞的句法表現(xiàn)產(chǎn)生影響,相反,這兩個動詞是否經(jīng)常接觸位移介質對它們的論元表達產(chǎn)生影響。

第二,在詞匯化基本意義(原型意義)上不同的動詞語義類(大異)的動詞成員之間可能在某種構式中存在著某些相同的句法表現(xiàn)(小同)。如位移方向動詞和位移方式動詞。具有相同詞匯化的基本意義的動詞語義類的動詞成員之間(大同)也存在著不同的句法表現(xiàn)(小異),如“走”和“跑”。換言之,不同語義類的動詞存在著“大異小同”,同一個語義類動詞的不同成員存在著“大同小異”。不同動詞成員之間在意義上存在著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不同動詞成員在意義上存在著相互關聯(lián),從而形成一個非常復雜的語義網(wǎng)絡。

(責任編輯 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