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惠萍
在日常教學研討中,聽課評課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方式。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評課著眼點更注重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程度,教師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是否恰當,師生關系是否融洽……我們的出發(fā)點似乎都離不開教師,盡管我們一直在高喊“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這樣的口號。
翻看最近的聽課記錄,我有意識地關注了課堂上的學生,突然之間,我發(fā)現(xiàn),我們總在忽悠學生!
案例一執(zhí)教者執(zhí)教的是二年級語文課《螞蟻和蟈蟈》,她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師:今天老師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了電視臺的叔叔阿姨,他們扛著攝像機正在緊張的工作,聽說我要到××小學給你們上課,他們很感興趣,他們正在錄制一期兒童節(jié)目,今天這節(jié)課上咱們班誰讀得好,演得好,就可以被老師推薦到電視臺去錄節(jié)目……你們想去嗎?
生:想!(學生個個面露喜色,異常興奮,似乎馬上就可以成為小演員)
師:好,我們現(xiàn)在準備開始上課,記住,表現(xiàn)最優(yōu)秀的孩子才有機會喲!
(學生個個腰板挺得直直的,做好了當小演員的準備。)
這樣的導入,其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學生失去了對老師的信任!因為這樣的話明明是在忽悠學生,當下課鈴響起的時候,沒有老師會兌現(xiàn)他們導入時的承諾。對教師而言,那樣的話只是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根本就沒準備去兌現(xiàn)。而當我們很好地進入課堂教學情境后,卻完全忽略了它可能產(chǎn)生的負面效應!但是這種負面效應對學生的傷害卻無法彌補,久而久之,學生總有一天會意識到老師的這些話全是假的,并不可信。連老師都會說假話,學生怎么可能輕易相信別人呢?葉瀾教授曾經(jīng)說過:“再好的教學方法,一旦脫離了正確的教育思想,就可能會異化為馴獸式教育的工具?!崩蠋?,您還會為了創(chuàng)設某種情境這樣忽悠學生嗎?
案例二執(zhí)教者執(zhí)教的是三年級語文課《盤古開天地》,其中一個教學任務是理解詞語“混沌一片”:
生:老師,“混沌一片”是什么意思?
師:遇到不理解的詞用什么方法解決最準確?
生:近義詞法這里就是“模糊一片”
師:還有嗎?
生:反義詞法就是不清楚,一大片模模糊糊
師:還有嗎?
生:拆字法,理解了“混”和“沌”的意思就能理解這個詞。
師:還有嗎?
生:查字典……
師(一臉欣喜):對!查字典才是最準確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就要查字典。老師查過字典了,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
在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并且嘗試解決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扮演什么角色?仔細看上面這個小片段,對于學生的種種回答,老師無動于衷,就是拿自己準備好的答案在等待,等待學生靠近自己的標準答案。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舞臺,是教師與學生生命成長的地方。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面對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每天喊著“尊重學生”的口號,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又總是漠視學生的存在。縱然你有千萬種好的解詞方法,我的答案才是最準確的,因此,只有當學生的回答符合教師的“心中所想”時,教師才會積極肯定,其他答案全都“聽而不聞”!仔細想想,這個班的孩子多可愛呀,他們敢于質(zhì)疑,卻不被教師肯定;他們有那么多理解詞語的方法,卻被老師漠視。這樣長期被固定在教師的標準答案中,他們還會思考嗎?我們的課堂培養(yǎng)的應該是敢于質(zhì)疑、勇于探索的學生,而不是考試的機器!但是,我們是不是還總在用標準答案限制學生的思維呢?老師,您還在貌似開放的課堂上用標準答案忽悠學生嗎?
案例三老師們在課堂上常常安排寫話練習,下列學生的寫話是受到教師表揚的:
1.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水底的小烏龜在悠閑地曬太陽。(《桂林山水》)
2.他們一會兒用腳蹬,一會兒跑著爬,一會兒互相鼓勵,終于爬上了山頂。(《爬天都峰》)
3.小男孩在干燥的樹枝上一伸手,樹枝變得柔軟了。(《巨人的花園》)
聽課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師已經(jīng)在努力進行寫話訓練,想方設法地安排一些寫話練習。但是,大多數(shù)教師對于學生的寫話卻不能給予準確的評價與指導,總是模糊地以一個“好”字簡單評述。甚至連一些明顯的問題都聽不出來,當學生的寫話只是被這樣簡單評價后,他們怎么可能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這樣的寫話練習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如果老師自身語言功底欠缺,缺少對語言的準確把握能力,又怎能很快地給予學生準確的評價?老師,您在堅持閱讀與寫作嗎?您還在用廉價的“好”來忽悠學生嗎?
三個簡短的案例,卻引發(fā)我們深深的思考:當我們想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時,其實最重要的是修煉自己的一顆“道”心。有了“道”心之后,心靈是寧靜的,思想是升華的,我們才不會隨波逐流,我們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為學生發(fā)展做準備!因為有了“道”,我們會自覺讀書,修煉內(nèi)功;因為有了“道”,我們會靜心思考,尋找“佳術”;因為有了“道”,我們會積極儲備,掌握“利器”……有“道”才能既有效率又有效益,才能長遠發(fā)展,才能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生命成長的地方。
觀念的一小步就是現(xiàn)實中的一大步。沒有什么比教師的思想覺醒更能帶給教育以力量。老師,您還準備忽悠學生嗎?
推薦理由:如何聽課評課,其中大有學問。聽課是要看學生如何提高,不能把重點放在老師給出的答案上;要看教學,不看表演;要看門道,不能湊熱鬧。作者給出的三個案例,反映出時下教學中的錯誤傾向。作者聽課的方法和反思的角度都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