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李莉
摘要 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很多學者認為其作品翻譯獨具特色。本文針對莫言《酒國》和《生死疲勞》這兩部作品的葛浩文譯本與原文加以對比,找出其譯本當中音譯和直譯的特色所在,在忠實語言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細致對比研究。筆者最終認為,莫言兩部作品的譯本僅是莫言獲獎的一個因素,但并不是其眾望所歸的決定性原因。
關鍵詞:莫言 葛浩文英譯 《酒國》 《生死疲勞》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一 莫言與葛浩文
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于10月11日晚公布于眾。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耀,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肯定。莫言在國內外都享有極高的聲譽,其作品內容多具魔幻色彩,語言運用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莫言的作品、獲獎及譯作數(shù)目之多,在國內作家中較為罕見。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出版,翻譯較多的語種有法語、英語、瑞典語、越南語、日語和韓語,其它還有意大利語、德語、西班牙語、挪威語、希伯來語、波蘭語、荷蘭語、俄語等。
一個作家在國外的聲譽明顯受到翻譯的制約。被學者公認的觀點是:傳達文學的框架與結構相對簡單,但想要傳遞文學的精髓與內涵卻實屬不易。這也是較高水準翻譯作品少之又少的原因所在。但莫言是幸運的,因為他有幸與優(yōu)秀的翻譯大家,同時也是著名漢學家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相遇并合作。葛浩文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公認的首席翻譯家,同時也是美國多所大學的中文教授,中英文功底都相當扎實。莫言的眾多優(yōu)秀作品都由葛浩文譯成英文,推廣到歐美國家,并獲得廣泛好評。譯者葛浩文與原作者莫言相互欣賞,2003年莫言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做演講時就稱葛浩文教授的翻譯是其作品最完美的英文譯本,并坦承表示葛浩文的翻譯為其原作增添了不少光彩,莫言還大為贊賞葛浩文的才華與嚴謹。而葛浩文在接受采訪時也坦言莫言的謙和,對作者與作品由衷地褒獎。
二 忠實還是背叛
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擔當作品翻譯的譯作家們確實功不可沒。但某些學者認為譯者的譯作是莫言獲諾獎的重要原因;作為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和著名學者的葛浩文教授很可能在國際重要獎項選拔上擔任評委,為自己翻譯作品的原作者提名。譯者的影響力固然存在,但將莫言獲獎完全歸因于譯者和譯作是否過于妄自菲???葛浩文英譯本是否真實反映了原作者莫言的文化風格和創(chuàng)作意圖,還是完全將其改寫為符合歐美口味的通俗讀物?
葛浩文(2002)在The writing life一文中系統(tǒng)闡述了他個人的翻譯觀,他認為在漢語意義不遺失的前提下,將漢語中的某些表達用英語的表達方式展現(xiàn)出來,從而使西方讀者更易于接受的做法是他所推崇的。這句話既顯示了他對原作的忠實,又暗示了改寫與背叛。作為譯者,其首要任務就是忠實地將原語作品的思想用目的語的表達方式準確地傳達給目的語讀者。嚴復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翻譯的經(jīng)典三原則“信”、“達”、“雅”,其中“信”排在首位,可見作為一名譯者忠實于原作的重要性。20世紀80年代,勒菲弗爾和巴斯內特所代表的文化學派提出了“文化轉向”的概念,認為翻譯是對原文文本的改寫,任何翻譯都是在特定的接受環(huán)境中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操控而進行的不同程度的改寫。葛浩文則認為在翻譯實踐中,忠實與背叛并存。但所謂的“背叛”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刪減或改變原作者本意,而是有目的、有標準的變化。其依據(jù)就是目的語的特征、文化以及接受環(huán)境。只有適當?shù)母淖儾拍苁鼓康恼Z讀者更加容易地理解作品。
葛浩文教授通過大量的中英翻譯實踐總結出美國人喜歡的中國文學作品的兩個特點:一是性愛多一點,二是政治多一點。就前一個觀點來說,在翻譯某些作品時,葛浩文在其譯本中添加了某些原作中沒有的內容(例如對性的描寫),而其它作品中則刪去了某些較為露骨的性描寫。就后一個觀點而言,由于中國社會主義社會與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體制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同,歐美讀者會懷揣著濃厚的好奇心而試圖從中國文學中涉獵政治特征,汲取異域文化。葛浩文通過對翻譯的研究與實踐,指出美國讀者對當下的、改革發(fā)展中的中國更為關注,他們非常希望能從中國的文學作品中進一步地了解中國社會以及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而且,美國人對諷刺的、批評政府的、唱反調的作品特別感興趣(羅嶼、葛浩文2008)。莫言的作品正是唱反調,他推翻傳統(tǒng)抗戰(zhàn)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二元對立模式而重構歷史,超越了“文革”時期中國文學中是非黑白分明的形象特征。他精心推廣的高密東北鄉(xiāng)就是這一悖論的最好例證。
三 《酒國》與《生死疲勞》實例分析
《酒國》和《生死疲勞》這兩部小說的英文譯本在歐美國家從2000年到2011年再版數(shù)次,受到西方讀者的廣泛好評。小說所運用的語言及生活情境都具有典型而獨特的中國特征。下面探討的中英文例子都出自這兩部作品。
1 形式忠實
例1:過去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過去的黃歷不靈了,應該把“書”改成“酒”。
譯文:In the past,it was said that In books there are castles of gold,in books there are casks of grain,in books there are beautiful women.But the almanacs of old had their shortcomings,and the word liquorwould have worked better than‘books.
這段文字用三個“In books there are”構成排比句,與原文中的三個“書中自有”排比句式形成一一照應的格局,完美地復制了中國自古以來對于讀書之作用的描述。該段翻譯在形式上忠實于原文,且語言表達精準,意識和形式上相互銜接縝密。
例2:“你懷孕了嗎?”……“我有毛病,鹽堿地?!薄拔沂寝r藝師,善于改良土壤?!保裕?004:2-3)
譯文:“Are you pregnant?”“…what they call alkaline soil”“…specializes in soil improvement.”(Mo,2011:8-10)
這段對話的描述是中國典型鄉(xiāng)村中對“不孕”概念的一種經(jīng)典幽默方式,葛浩文在翻譯中直接譯為“鹽堿地”和“改良土壤”,這是一種中國幽默的移植,力圖在歐美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中國鄉(xiāng)村文化獨具特色的一面,也體現(xiàn)出了作者的詼諧所在,可以說是對莫言意圖最好的表達。
例3:受酷刑喊冤閻羅殿
遭欺瞞轉世白蹄驢(莫言,2008:3)
譯文:Torture and Proclaimed Innocence in Yamas Hell
Reincarnation Trickery for a White-Hoofed Donkey(Mo,2011:3)
這是《生死疲勞》這部作品中的一個小標題,主要采用對仗的方式來重現(xiàn)中國小說章回體的標準樣本。葛浩文譯本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完整地尊重了原文,完美地傳達了該部作品的本色風格。
2 文化忠實
例1:“媽的,你的腦子里灌水了嗎?你的眼睛被禿鷲啄瞎了嗎?你難道看不見他的身體已經(jīng)像一根天津衛(wèi)十八街的大麻花一樣酥焦了嗎?”(莫言,2008:5)
譯文:“What in damnation is your head filled with,water? Has an eagle plucked out your eyes? Can you really not see that his body is as crispy as one of those fried fritters on Tianjins Eighteenth Street?”(Mo,2011:5)
葛浩文直譯“腦子里灌水”和“天津衛(wèi)十八街大麻花”,展現(xiàn)了漢語獨特的表達方式,并向歐美讀者介紹了中國的民間小吃,傳播了中國的民俗文化。這是對中國文化的忠實傳達。
例2:“牛頭馬面,送他回去吧!”(莫言,2008:4)
譯文:“Ox Head and Horse Face…”(Mo,2011:5)
葛浩文對“牛頭馬面”一詞采用直譯法,既精確傳達意義又形象生動,使西方讀者在大腦中迅速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神鬼形象。
例3:……在兩個持著紅纓槍的民兵監(jiān)督下……那個唱過大戲、開過大會、也讓我西門鬧站在上邊挨過批斗的土臺子。(莫言,2008:27)
譯文:…rifles adorned with red tassels…mass criticism meetings…being struggled against.(Mo,2011:28)
葛浩文版本中的這段文字保留了中國特色的元素,例如:“唱大戲”、“開大會”和“批斗會”等這些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詞語,這都是中國改革開放前后文化的傳播,利用文學的色彩滿足了西方讀者對中國“文革”期間的好奇心。
3 形式背叛但意義忠實
奈達提出的翻譯對等理論在譯介引起了廣泛影響。對等在理論上可以達到,但在實際翻譯中完全的對等幾乎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翻譯即為背叛或改寫的觀點也出于此,不同的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都會把自身不同的經(jīng)驗與世界觀融入其中,只不過有的是認同、有的是反對、有的是延伸罷了。
例1:常言道:“螃蟹過河隨大溜”,“識時務者為俊杰”,不要頑固不化,不要充當擋路的石頭,不要充硬漢子,比你本事大的人成千上萬,都被我們修理得服服帖帖。
譯文:Stop being headstrong,an obstructionist.We have brought over thousands of people with more talent than you.
葛浩文的譯文省略了原文中的“常言道:‘螃蟹過河隨大溜,‘識時務者為俊杰”,并且將“不要頑固不化,不要充當擋路的石頭,不要充硬漢”三個“不要”的排比句式翻譯成簡單的“Stop being headstrong,an obstructionist”。從形式上看似是對原文的背叛,但形式背叛不等于意義背叛。其生動性和形象性都尊重了原文。例如,原文中的“螃蟹過河隨大溜,識時務者為俊杰……不要頑固不化,不要充當擋路的石頭,不要充硬漢”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體現(xiàn)了意義忠實的原則。
例2:“西門鬧,你還鬧嗎?”(莫言,2008:3)
譯文:“Ximen Nao,whose name means West Gate Riot,is more rioting in your plans?”(Mo,2011:3)
對于《生死疲勞》小說主人公西門鬧的名字,此處葛浩文采用音譯加意譯的方法傳達這一有趣的雙關含義。雖然在文中沒有標注貌似背叛了的原文,實際上譯者則是極大地引導西方讀者了解中國式幽默中的雙關。
例3:人生得意須盡歡(莫言,2004:41)
譯文:Anybody who doesnt drink doesnt deserve to be called a man.(Mo,2011:46)
“人生得意須盡歡”是李白《將進酒》一詩中的一句(原詩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意思是說在能夠享樂之時人就應該充分享受,此話往往用以奉勸他人及時行樂。而在小說《酒國》中該句詩卻被直接用來勸酒,在形式上雖似有背叛之嫌,但在功能和意義上卻是異曲同工。
四 結語
本文通過《酒國》和《生死疲勞》兩部莫言經(jīng)典小說的原作譯本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葛浩文教授在翻譯形式、文化表達、作者意思的傳輸上都遵照了原作者的忠實意圖,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使用了音譯、直譯的方式來保持作品的原貌,忠實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所在。因此,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眾望所歸,并非像眾多人所評價的其獲獎最重要的原因是翻譯,因為葛浩文教授完美的譯本正是對莫言作品的最佳詮釋。
參考文獻:
[1] 羅嶼:《葛浩文:美國人喜歡唱反調的作品》,《新世紀周刊》,2008年第10期。
[2] 莫言:《我在美國出版的三本書》,《小說界》,2000年第5期。
[3] 莫言:《酒國》,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4] 莫言:《生死疲勞》,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5] 邵璐:《莫言小說英譯研究》,《中國比較文學》,2011年第1期。
[6] 文軍、王小川、賴甜:《葛浩文翻譯觀探究》,《外語教學》,2007年第6期。
[7] Goldblatt,H.The writing life.Washington Post,2002-04-28(BW10).
[8] Mo Yan.The Republic of Wine.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2011.
[9] Mo Yan.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2011.
作者簡介:
劉穎,女,1978—,河北唐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翻譯,工作單位:河北聯(lián)合大學外國語學院。
李莉,女,1978—,河北唐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工作單位:河北聯(lián)合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