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歡
《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是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在這部貌似漂流的作品中,揚·馬特爾講述了一個奇妙的故事:一個名叫Pi的印度少年與一頭成年孟加拉虎共處于一艘救生艇上,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起生活了227天,并最終活了下來。小說一面世就深受歡迎,并獲得了2002 年度的英國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后來被加拿大CBC廣播電臺選為2003年讀書競賽之一,作家南?!だ顚⑺x為冠軍。
這個容易讀錯的書名曾經(jīng)迷惑了很多讀者,有人看到內(nèi)容介紹把它當作現(xiàn)代版的《魯濱遜漂流記》或幻想版的《荒野求生》而失落。2013年,借著李安電影的強勢來襲,這部小說再一次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李安本人也憑借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獲得了第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而電影名也改為了更為通俗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開始于蒙特利爾,也結(jié)束于蒙特利爾。一名在找尋靈感的作家無意間得知派·帕帖爾的傳奇故事。派是一個生于印度并且同時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親經(jīng)營著一個動物園,這使他從小就很了解動物的習性。因這樣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派對信仰與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在派17歲那一年,他的父母決定舉家移民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后來舉家遷往加拿大的日本貨輪上,他們遇到了性格暴躁、殘忍成性的法國廚師以及性格隨和的水手,與他們同船的還有動物園里的一些動物,因為派的父親打算把它們以高價賣掉。然而,在當天深夜,他們所乘載的貨輪遇到了暴風雨,令派沒有想到的是,原本使他感到刺激無比的暴風雨瞬間成了吞噬貨輪的大災難,這一災難導致派的家人全部遇難。
在日本貨輪失事的時候,派和救生艇被船上掉落的斑馬砸進了海里,他僥幸落在救生艇的艙蓋布上得以生存。此后,派開始了在海上漂泊227天的歷程,與他同時處在救生艇中的,除了那只斷了一條腿的斑馬外,還有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一只成年的孟加拉虎,由于海關(guān)官員的失誤,這只孟加拉虎注冊了一個正兒八經(jīng)的紳士名字:理查德·帕克。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活吃了斑馬,咬死了猩猩,理查德·帕克又殺死了鬣狗。接著,17歲的少年派和老虎在海上生存的故事便這樣開始了。他由最初的與理查德·帕克相互提防,想要殺死對方的心理逐漸變?yōu)橄嗷ヒ蕾?,理查德·帕克成為派生存下去的一種動力。7個月來,派要不斷地收集淡水、捕魚捉蝦,并使用一切海上生存的技能喂飽老虎,同時也要讓自己活下來。在他們歷盡各種挑戰(zhàn)和磨難后,終于在墨西哥的海灘上獲救了,而那只老虎卻頭也不回地消失了。
影片的最后是派在醫(yī)院面對日本調(diào)查員講述了兩個在海上經(jīng)歷的不同版本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是派和老虎的故事。而第二個故事卻是海上求生記。其實,救生艇上并沒有動物,登上救生艇的分別是派、派的母親、水手以及廚師四個人。水手受傷了,傷口感染導致水手身體虛弱,廚師殺害并吃掉了水手。而派則由于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龜,遭到廚師的毆打。母親因此與廚師發(fā)生爭執(zhí),最終也被廚師所殺,廚師把母親的尸體扔進大海喂鯊魚。派出于憤怒同樣殺掉了廚師,并吃掉了他。這個故事伴隨著兩個日本人驚恐的表情講完了,最終日本調(diào)查員選擇了第一個不那么殘酷而殘忍的故事記錄在檔案中。
與小說相比,影片更能將絢麗多彩的奇幻漂流突顯出來。李安依賴電腦制圖技術(shù)將第一個唯美的故事呈現(xiàn)在了觀眾眼前,倘若影片最后沒有提及派講述的兩個故事,那么這只能算是一部再普通不過的奇幻冒險片了。但影片最后派講述的所謂杜撰出來的第二個故事使之前好像并無深意的打趣細節(jié)都成為了伏筆,一個有些殘酷無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
在派所講述的兩個故事中,第一個故事中的動物和第二個故事中的人物形成了對應關(guān)系,受傷的斑馬是水手,咬死斑馬的鬣狗則是將水手殺害并吃掉的法國廚師,坐著香蕉漂來的最終被鬣狗咬死的猩猩則是派的母親,而將鬣狗咬死的老虎則是派本人。此時大家好像清楚了一些,其實派所謂杜撰出來的第二個故事才是真實發(fā)生的故事,而影片中的第一個故事才是杜撰出來的。
影片雖然將第一個故事呈現(xiàn)出來,但李安仍將許多不合理的因素穿插進來,目的就是使第一個故事更加虛幻,如日本調(diào)查員發(fā)現(xiàn)的香蕉是不能漂浮在水面上的,猩猩也不可能乘坐漂浮的香蕉而來;本應出現(xiàn)在沙漠的狐獴卻出現(xiàn)在了一座深海中的熱帶密林中,這其實是李安刻意放大不合理來暗示第一個故事的虛幻性。
所以,第一個故事是派所幻想出來的,第二個故事才是真實的??膳蔁o法解決第二個殘酷故事給自己內(nèi)心帶來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個故事里去,把周圍的遇難者幻化為各種動物,這樣才能讓自己平靜下來。換句話說,第一個故事里的人與虎,是第二個故事人性與獸性之間天人交戰(zhàn)的投影。派不愿正視吃人的現(xiàn)實,只得一分為二,變成人與虎的奇幻漂流。正如影片開頭母親在晚餐時所說的,理性解決外在的,信仰解決內(nèi)在的。派那一句“我決定去受洗”,實際上就是暗示派決定逃遁的預言。
然而,在派描述的第二個故事中卻有著兩個十分突出的、不符合常理的破綻,那就是漂浮的香蕉和派母親的死亡。
第一個破綻:會漂浮的香蕉。派在講述第一個故事的時候,說猩猩是乘坐漂浮的香蕉而來,保險調(diào)查員立刻指出,香蕉不會漂浮。當派講述第二個故事時,仍舊堅持說媽媽坐著漂浮的香蕉前來。香蕉在現(xiàn)實里能否漂浮并不重要。在電影的世界里,保險調(diào)查員指出香蕉不能漂浮,這其實是代表了一種常識,它的功能是用來引出派所講的故事里的反常識的地方,也就是說第二個故事也存在一定的虛幻性。
第二個破綻:派母親的死亡。影片中的廚師是一個對食物很執(zhí)著的人,他會將受傷的水手殺害并吃掉,對于他來說,漂浮在海上的每一塊肉都是極其寶貴的,可就在廚師將派的母親殺害后,廚師并沒有吃掉其母親,而是將其母親的尸體扔到了海里喂鯊魚。對于吃掉水手的廚師來說,這是一種浪費,他沒有理由會做這種浪費的行為。這一不合邏輯的細節(jié)也加深了第二個故事的虛幻性。
這兩個破綻實際上是被刻意保留下來的標簽,是用來提醒觀眾,派所講述的第二個故事也并非全部是真實的,派還是有意隱瞞了一部分的事實。這兩個破綻都是與母親有關(guān)的事情,也就是說,派所隱瞞的一部分事實其實就是其母親的下落。
作家馬伯庸就此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第一故事和第二個故事都存在破綻,第一個故事太過虛幻而且不真實,第二個故事存在一定的破綻。故馬伯庸提出了自己的“第三個故事”:派其實吃了自己的母親。
首先,先從蓮花和母親的聯(lián)系上看。在影片中曾有兩次顯著暗示:一次是在開頭,母親在地板上用粉筆畫蓮花給派和拉維(派的哥哥)看;另一次是電影中段,派俯瞰海底,先是魚形成蓮花,然后又變成母親的容貌,最后疊加到了沉船。所以說,蓮花其實代表的是派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在影片中,李安還特意安排了阿南蒂(派的女友)給派講解舞蹈,引出一個關(guān)于蓮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蓮花。在派問阿南蒂林中蓮花是什么意思時,阿南蒂并沒有回答。直到我們進入整個電影最關(guān)鍵的一段情節(jié):食人島,才恍然大悟。派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蓮花,打開以后,里面是一顆人牙。于是“林中蓮花”這個比喻和指向,在這里得以完成。蓮花中的人牙,其實代表的是母親的遺骸,同時也是死亡。而母親的軀體,實際上就是整個食人島。這也能在李安給出的島的特寫中體現(xiàn)出來。
島是母親,而晚上島下涌起的酸潮,則是母親的下場。這個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撲上小島,這個意象表明母親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遺骸的代表物是蓮花中剩下的牙齒。
派在島上吃了植物根莖,老虎吃了狐獴,這其實就是食母的暗喻。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食母之前已經(jīng)預演過一次。派是個素食主義者,他第一次抓到大魚,一邊大哭一邊用錘子把它砸死。砸死以后,派跪倒在筏子上,哭著對魚的尸體說:“毗濕奴,謝謝你化身為魚來救我?!彼赃@么做,是因為自己面臨著饑餓的危機,理性告訴他只能吃魚度日,為了能夠達成心靈妥協(xié),派必須在信仰里找到一個合適的借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對善惡的道德評判太過清晰,沒辦法利用,于是派只能選擇毗濕奴作為理由。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派的宗教觀。魚成了毗濕奴的化身,派有了一個可接受的理由,內(nèi)心回歸平靜。
這次吃魚事件非常重要,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在影片的開頭,父親在晚餐時說了句話:“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們享受不了?!边@說明父親是家里唯一的一個肉食者,因為父親被現(xiàn)代醫(yī)學救了一條性命,他相信科學,所以父親代表著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而母親傾向于宗教,所以母親代表著信仰。母親告訴派,理性可以解決外在,信仰可以解決內(nèi)在。這一點在食魚事件里也得到了體現(xiàn),派理性地殺魚吃肉,然后用信仰給自己內(nèi)心找了個避難所。
派在影片中俯瞰了一下海底,海中的魚先是形成了蓮花,然后又變成母親的容貌,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母親就是魚。魚是毗濕奴所化,那么母親也一定是毗濕奴派來的。派吃魚是因為這是毗濕奴的化身,派吃母親也是因為她是毗濕奴的化身。食魚事件其實就是食母事件的預演。
有人說李安特意給出島的輪廓特寫兼具了母親與毗濕奴兩種特性。蓮花是毗濕奴的象征,而母親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濕奴的神話就是她講給小時候的派聽的。這就是為什么島的輪廓既像毗濕奴,又像是母親,派為了給自己的食母尋找了一個宗教理由,早將母親、蓮花、毗濕奴視為一體了。
在派講述的第一個故事中,鬣狗殺死了斑馬和猩猩,老虎殺死了鬣狗,但很快鬣狗、斑馬和猩猩的尸體全都消失了,其實鬣狗、斑馬和猩猩全都被老虎吃掉了。投射到現(xiàn)實層面就是廚師殺了水手和母親,派殺了廚師。然后,面臨饑餓的派吃掉了水手的剩余部分和廚師,最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母親的尸體。食人是一回事,食自己的母親又是另外一回事。派在吃水手和廚師時還能保持正常。在食魚事件里,派殺死了魚自己卻沒吃,而是喂了老虎,表明他把吃人歸咎為自己的獸性,自己的人性還保持著清醒。但面對自己母親,他內(nèi)心的驚慌和掙扎可想而知。
在登島之前,有一場驚天動力的大風暴,老虎在瑟瑟發(fā)抖,派在呼天搶地。剛開始派還呼叫著神明,但很快就放棄了。這說明他的人性和獸性同時遭遇到了現(xiàn)實中的大挫折,這挫折可能是真正的風暴,也可能是其他災難,總之造成的結(jié)果便是食物匱乏至極,陷入極度的饑餓。唯一的食物,只有母親。吃了,自己心理絕對無法接受;不吃,一定會餓死??蛇@場危機太過強烈,于是派的人性和獸性不得不暫時達成統(tǒng)一,或者說妥協(xié),把母親當成毗濕奴的化身,重演吃魚時的故事,并且構(gòu)造出一個食人島的幻象。然后,這一食母事件映射在第一個故事中就是人與虎同時登島,派吃了植物根莖,老虎吃了狐獴。
在影片的開頭,派告別阿南蒂的時候,阿南蒂給他手腕系了繩子,這代表了與最愛之人的告別。影片中間,在派剛登上島時便在島上系了一段繩子,這其實是在說明派在告別,與母親告別,因為他即將要吃掉她。到了夜晚,酸潮涌動,蓮花里只殘存一顆牙齒。等到派夜晚打開蓮花看到人牙時,林中蓮花的暗喻發(fā)揮了作用,他的理性之火終于覺醒,意識到自己做下的恐怖事情。派自己說擔心被食人島吞噬,才決定離開,實際上派擔心的是食母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讓他瘋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選擇了逃離這個島,也就是選擇了忘記食母這件事。這同樣也在阿南蒂的情節(jié)里得到了呼應:“我記得那一天發(fā)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卻忘記了是如何告別的。”派是把這件事徹底忘掉了。他給保險員講述第二個故事時,只講到自己吃了廚師,就停止了。他不是刻意隱瞞,而是自己也忘了,唯一殘留的記憶,只有他自己編造出來保留在第一個故事里的食人島。
這就是馬伯庸所說的充斥于細節(jié)中的各式隱喻所構(gòu)筑出的第三個故事,也是影片所要表達的真正故事。
在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李安把第一個故事描繪得極為精美,對第二個故事卻吝嗇到一個鏡頭都沒有,而第三個故事甚至只肯用隱喻來承載。他把現(xiàn)實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內(nèi),又在現(xiàn)實里放入殘酷的夾心,遞給大家。觀眾們在觀看影片的時候,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究竟該相信哪一個故事。影片中的作家和保險公司都選擇相信了第一個故事。這個選擇權(quán)不再取決于故事的解讀,而是取決于觀眾的內(nèi)心。宗教者從中看到信仰的力量,無神論者從中看到對宗教的否定與稀釋,心靈純凈者與疲憊于現(xiàn)實都市的人傾向于相信第一個故事;而內(nèi)心黑暗的悲觀主義者,則對背后隱藏的真相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