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道出于二:過渡時代的新舊與中西

2013-04-29 00:44:03羅志田
讀書 2013年6期
關鍵詞:中西新舊

很多年前,曾對一位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朋友說,近代一段,可以六字總結(jié),即滿漢中西新舊。那是讀大學本科時產(chǎn)生的一種朦朧感覺,年輕時不知輕重,故敢出大言而不慚。彼時我的學術自定位是研究中美關系史,這是說別人的領域,多少有些外行看熱鬧的味道。后來不知不覺中,自己成了“一般(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者,中美關系史反倒成了類似胡適所說的“不感興趣的興趣”——興趣始終在,積累也不少,卻暫無余力深入。現(xiàn)在回看當年的信口開河,似不能說一點“史感”都沒有,但更多看到緊張、沖突、對峙的一面,有些以偏賅全。

大體上,凡是存在的都是有理由的。任何時代、萬物萬事都有其獨立的“主體性”,即有其自在的意義,而不必因他人他物(對應性或關聯(lián)性)的存在而有其意義。然而,不論我們的目的是理解、再現(xiàn)還是詮釋,歷史上的具體現(xiàn)象和人、事,又大多不是一個自足的系統(tǒng),很難獨立地表述自己,也就不太可能被“單獨”認識。要知道,“事不孤起,必有其鄰”;歷史上的各個“事項”雖是獨特的,卻又并非孤立的,而是相關聯(lián)的。

如果將其置于一個關聯(lián)互動的架構(gòu)之中,視之為與前后左右諸多人事、現(xiàn)象既相關又相異也相互影響的一個具象,特定的個體就成為一個更大架構(gòu)的一部分,而所謂專門史也就有通史(universal history)的意義了。事物的相互關聯(lián)性,多少反映著共通的一面。不過我們不必努力在每一“個別”之中去尋找“共通”(且也不一定都能找到),而更多當如阿多諾(Theodor W.Adorno)所說,“在它和別的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中去領會其獨特個性”。

這或許就是“一般近代史”的取向。我的理解,所謂一般,并非時時處處以近代時段的中國整體為關注和思考的對象;具體研究中側(cè)重的,仍然是特定的人與事,不過更多從此人此事與他人他事的關聯(lián)中去看待,既保持整體的意識,又從關聯(lián)中領會特性。用過去的話說,就是知人方可論世,論世而后知人;觀變可以知常,知常乃能觀變。

飄忽流轉(zhuǎn)的新舊中西

近代史上的中、西、新、舊,各自都有其獨立的意義,不過相互依存的一面似更顯著。中西和新舊之間的關系,尤更密切而糾結(jié)。在某種程度上,正因中國在對外競爭中的屢屢失利,“中西”的認同已帶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承載著強烈的價值判斷,才逐漸被更超越的“新舊”所取代。在很長時期里,西與新和中與舊,往往可以相互替代。晚清的張德彝便多次將今日譯為博物院/館的museum譯作“集新院”。對后來不少人而言,“博物院”多隱喻著已逝之往昔;而在張氏眼中,似乎來自異域者即可謂“新”。不過那時還是中外皆然,尚無褒貶之義。再后來的新舊中西,就帶有明顯的價值判斷和傾向性了。

從清末到民初,一方面新舊中西之間的緊張在持續(xù),同時也有一些讀書人試圖淡化或超越其間的認同色彩。孫寶瑄在清末提出:“居今世而言學問,無所謂中學也,西學也,新學也,舊學也,今學也,古學也,皆偏于一者也。惟能貫古今,化新舊,渾然于中西,是之謂通學?!倍S后補上一句“通則無不通矣”,尤其意味深長。真知學問者,很少敢號稱什么“無不通”,即使定為想要達到的目標,也難說出口;這里的“無不通”,恐怕更多是要消解中西新舊古今這些“偏于一”的認同。

譚嗣同在《仁學》中即提出,“仁以通為第一義”,而通之義又“以‘道通為一為最渾括”,與孫氏所謂“偏于一”恰相反。而其“通”的四義之一即是“中外通”,最終要實現(xiàn)“有天下而無國”的“地球之治”。蓋“無國則畛域化,戰(zhàn)爭息,猜忌絕,權(quán)謀棄,彼我亡,平等出”,則“雖有天下,若無天下”。梁啟超序《仁學》說:“仁者,平等也,無差別相也,無揀擇法也,故無大小之可言也。”可謂知音。這種化除了畛域的境界,或近于公羊家所謂“遠近大小若一”的太平世;但對不少清末士人來說,實即掩去了外強中弱的人我之別。

那時文化競爭的意識逐漸明晰,中西“學戰(zhàn)”一度成為讀書人的口頭禪。在這樣的語境下,為了有利于西學的流行,讀書人也有各式各樣的創(chuàng)新舉措。如“西學源出中國說”,過去多被視為保守,其實也是一種曲線的趨新。如彭玉麟所說:“西學者,非僅西人之學也。名為西學,則儒者以非類為恥;知其本出于中國之學,則儒者當以不知為恥?!钡@樣說西學非僅西人之學,總還有些勉強。若直接正名為新學,又減去幾許躊躇。

大約從曾國藩時代開始,朝廷逐漸成為趨新傾向的后盾。由于朝野取向趨同,新舊之爭也一度淡出時人的言說。然而當慈禧太后想要立“大阿哥”被列強干預時,外國勢力的直接介入導致了朝廷對義和拳排外的支持,庚子后“中西新舊”又成敏感詞。避難到西安的光緒帝發(fā)布諭旨,要求“嚴禁新舊之名,渾融中外之跡”。這是一個非常有特性的表述,實體性的中外可以渾融,虛懸婉轉(zhuǎn)的新舊卻被嚴禁。都因那時新舊對立的背后,隱伏著“拳亂”前后士人與朝廷間的緊張。

護理陜西巡撫端方對此上諭的理解,進一步揭示了其中的深意。他在回應的奏折中自稱:“論制度則不分古今、不分中西,歸于求是焉而已;論學術則不問新舊、不問異同,歸于務實焉而已?!痹诩惫膲浩认?,“求是”和“務實”這類當下需求,不僅泯除了古今,更壓倒了中西這樣的根基性的“異同”!仿佛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謂時間靜止而停頓的“當下”,呈現(xiàn)為一種辯證的凝固。

若依“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后枝葉從之”的古訓(《左傳·閔公元年》),這可不是好的跡象。從今日的后見之明看,“務實”與中西兩者何為根本、何為枝葉,似不言而喻。但在想要化除強弱優(yōu)劣等“差別相”的近代,不分中西乃成為朝野之共趨,卻少有人慮及根本顛覆后可能的危亡。而“求是”更提示出一個根本性的轉(zhuǎn)變,即王國維后來總結(jié)的:“自三代至于近世,道出于一而已。泰西通商以后,西學西政之書輸入中國,于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乃出于二。”

“道”本應是普適于天下即全人類的,既然西方自有其“道”,則中國的“道”也就成為中西學區(qū)分下的一個區(qū)域成分了??梢哉f,正是“西學”在近代中國的確立,使傳統(tǒng)的“道”被空間化了。也因此,“求是”才可以遮蔽中西而仍使人心安理得?!皽喨凇钡脑竿敝浮斑h近大小若一”的太平世,雖有些無奈,卻充滿了真誠。在“道出于二”的大背景下,既然根本性的中西都可以不問,又遑論飄忽流轉(zhuǎn)的新舊。然而正因中西的淡出,新舊反成為揮之不去的主題。

辯證對峙的新舊

畢竟趨新已成大潮,經(jīng)過短暫的磨合,新政又成正面的稱謂。結(jié)果,中外倒少見刻意的渾融,新舊卻成為難以回避的立場。從文化到政治,新舊間的尷尬皆存而未泯。江湖之上,或可輕松放言;廟堂之中,仍須拿捏分寸。胡思敬觀察到:那時“人人欲避頑固之名”,故端方、趙爾巽“庚子以前守舊,庚子以后維新”;同時“人人欲固卿相之寵”,故榮祿、瞿鴻“公庭言維新,私室言守舊”。換言之,姿態(tài)不能沒有,卻不妨存幾分扭捏。

這樣驟寒轉(zhuǎn)暖、乍暖還寒的狀態(tài)一直延續(xù)下去。入民國后,針對“今之言學者,有新舊之爭,有中西之爭”的現(xiàn)狀,王國維仍感覺有必要“正告天下”曰:“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边@與前引端方的說法頗相印證,王先生個人關于“道出于二”的表述,已不呼而欲出。而社會上的新舊對峙,更此起而彼伏。

不久就有了熱熱鬧鬧的新文化運動,“五四”前后更發(fā)生一次明顯的新舊之爭。與清末不同,這次政府立場明顯偏向舊的一邊。但也是這個政府,又明令各小學從一九二零年起在三年內(nèi)全部使用白話教材,讓白話文的提倡者胡適也感驚訝。政府看似有些無所適從的舉措,揭示出新舊盡管對峙,分野仍不那么鮮明;其間的含糊朦朧,蘊涵極為豐富。

從根本言,新舊本是互補而相互依存的。我們不必要有貓才能辨識狗的存在,但沒有新就沒有舊(反之亦然),最切合《莊子》所說的“非彼無我”。近代中國的新舊分野,是不可否認也不必否認的。至少從戊戌維新之時起,這確實是當事人自己的認知。后來的很多場景中,所謂新黨舊黨、新派舊派,也都是時人自己使用的稱呼(包括自己認可的和他人眼中的新舊)。

但孫寶瑄在清末就注意到:“號之曰新,斯有舊矣。新實非新,舊亦非舊?!睙o論在歷時性和共時性、社會和思想的意義上言,新舊都不是絕對的。不僅此時的新到彼時可能成了舊,就是在同一時段,新舊之間也有不少的跨越和交集。新舊本身以及相互之間可以有無數(shù)的層次,新中有更新,舊中有更舊,亦即新舊自身之中還有新舊?;蚩梢哉f,新舊其實更多是一種辯證的對峙,緊張永遠存在,沖突也不可避免,但很多時候,立場超過主張、態(tài)度先于“是非”,也就是社會意義的新舊往往大于思想意義的新舊。

我自己一向關注新舊間這樣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存狀態(tài)。且新舊的錯位不是靜止的,而是一種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關系。對這類模棱兩可的復雜現(xiàn)象,或不宜先把立言者分門別類而觀察之;最好是據(jù)其所立之言進行考察分析,側(cè)重其對特定問題、現(xiàn)象的見解異同;雖不忘記,卻先不考慮立言者屬于何門何派。為展現(xiàn)思想者所思所想的歷史動態(tài),不妨更多從社會視角看思想,而不一定非圍繞概念立論不可。這樣,從思考到表述,都特別需要以人為本,并“見之于行事”。

從“一般近代史”的眼光看,新舊之間持續(xù)的纏繞互競,或歸結(jié)于近代中國已失去了重心。由于舊者“欲避頑固之名”,而新者還要更新,中間主干之位的空虛就成為近代中國的持續(xù)現(xiàn)象。甚至經(jīng)典的淡出和帝制改共和這樣以千年計的根本巨變,也沒能改變新舊之爭的綿延持續(xù)。因為前者本是重心喪失的一個關鍵因素,后者似亦未能形成一個新的重心。這最能提示新舊之爭與思想社會失重的關聯(lián),也說明這一現(xiàn)象在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實新舊雙方的許多思慮頗相近,也暗中分享不少對立面的觀點。但由于趨新大趨勢的影響,既存研究中偏舊的一方往往處于失語的狀態(tài),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新舊本身及其競爭的認識(舊的失語并不意味著舊的隱去,有時反因此而過度彰顯其舊的形象)。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的分裂”和北伐帶來的政權(quán)轉(zhuǎn)移,“新舊”似逐漸淡化,而“中西”的辨析又一度升溫。再后來出現(xiàn)的“左右”分野和對峙,多少是西方的不同“主義”以中國為戰(zhàn)場開展斗爭(唯“西與西斗”的表象仍時時反映著中西之爭的實質(zhì))。

部分或因“九一八”后國難的深重,中國思想言說中傳統(tǒng)似顯回歸的征兆。但主要不是表現(xiàn)在那些提倡中國本位文化者(仔細考察,便可知他們的思想資源多從西來),而是全盤西化論的提出。后者是西潮有所衰落的表征,蓋前此大家皆西向,本不必再言西化;只有到西化已成疑問之時,才需要大肆鼓吹。西化而必須爭,且須全盤,正反映出西化派本身在“西方分裂”語境下的危機感(當然,這是已居正統(tǒng)者對邊緣上升那種潛在危機的預感)。

這些不同的態(tài)度,也表現(xiàn)出立言者對本國文化傳統(tǒng)和世界文明的認知。那些一度主張全盤西化的,其實可能更相信傳統(tǒng)的力量(雖更多從負面的惰性著眼);那些試圖維護中國本位文化的,反有些自信不足,似乎再不做有形的提倡,傳統(tǒng)便可能在無形中消逝。最著名的西化提倡者胡適敢于認為西人已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文明的優(yōu)點,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在于幫助西人認識到“西方文明最偉大的精神遺產(chǎn)”是社會主義。而后來有些學者試圖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中所謂“普世”性的優(yōu)良成分以貢獻于人類,其實更多是要尋找中國傳統(tǒng)中與西方價值相同或相通的成分,無意中恐怕多少還有點東方主義的影子在。

或可渾融的中西

梁啟超曾把近代中國稱作“過渡時代”,從政治到社會,生活到心態(tài),思想到學術,無不反映出某種半新半舊、亦新亦舊的狀態(tài),“互起互伏,波波相續(xù)”。新舊中西之間的緊張和糾結(jié),發(fā)源于百多年前,雖時松時緊,迄今仍在影響我們。朱自清后來說,那是“一個動亂時代。一切都在搖蕩不定之中,一切都在隨時變化之中”。新舊中西的關聯(lián)、互動與競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在搖蕩不定之中隨時變化,表現(xiàn)出眾多似是而非的詭論性(paradoxical)現(xiàn)象,確實需要辯證地認識。

前所說北伐后“新舊”的淡化和“中西”的升溫,恰與庚子后朝廷諭旨的立意相反,既表現(xiàn)出政治變更對思想言說的影響,也提示出更深邃的意蘊。作為實體的中西,本是相對固定的,而新舊則一直處于發(fā)展之中。然而近代中國的新舊本更多是中西的表現(xiàn)(representation),新舊之爭也大致由中西“學戰(zhàn)”內(nèi)化而來。

在“道出于一”的階段,中西向新舊的轉(zhuǎn)換更多在認知層面,“從新”只是一種提升,雖已有些取代的意思,畢竟還是隱晦的。若“道出于二”,則“尊西”就意味著在意識層面也要棄中,不啻一種皈依式的“降服”。或許這可以解釋嚴復的轉(zhuǎn)變:其早年主張實際的全盤西化,只是“道出于一”意義上的提升;晚年退而區(qū)分中西以維護中學,卻是在“道出于二”層面的退守。

不過,“道出于二”至少還是各存其“道”,雖已退而尚有所守,還是一種相對理想的狀態(tài);清末朝野的實際作為,有意無意間已開啟了一種另類的(alternative)“道出于一”,即“道出于西”。入民國后,隨著國人對西方了解的步步深入,“西與西斗”的現(xiàn)象也層出不窮。大家所爭的,是要追隨西方最新最好的主義和學說。

對于中國而言,那是一個學習的時代。在很長的時間里,必須向西方(及其變體日本和俄國)學習,已成朝野一致的共識。二十世紀的幾次政權(quán)轉(zhuǎn)變,都沒有影響這一基本的思路和走向。所改變的,只是向誰學和怎樣學一類面相。

近代國人的學習西方,是想學中國所沒有所需要的。從新舊視角看,倘若要學的是一種已完成的“新”,即新本身不過是外在的或外來的,則學習本身也有“完成”的可能。這樣,學習者或?qū)W生的地位是可以改變的。但一方面,這“需要”本身可以是灌輸、塑造或構(gòu)建出來的,新的不足和缺陷被“發(fā)現(xiàn)”不僅有可能,也表現(xiàn)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另一方面,因為要學最新的,而外在的“新”本身也是發(fā)展的,結(jié)果就是學習者自己永遠不夠新,永遠處于不斷更新的階段,也就是永遠要學。

在這似無盡頭的持續(xù)學習進程中,怎樣保持自我,成為對幾代讀書人的一大挑戰(zhàn)。如果政治體制變了(帝制改共和),日歷、服裝(后來還有喪葬)等基本生活方式變了,指引人生的綱常倫理也變了,連主體的精神、思想都變了,這還是那個“中國”嗎?如果中國僅成了一個符號,而且這符號還變了意思(即不再是天下之中,也不代表與夷狄不同的華夏,而僅是特定空間里的一群人),那中國的意義何在?

這直接牽涉中國的“國性”(national identity)或中國性(the Chineseness)的根本問題。所有那些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中體西用,再到清末到底是黃帝還是孔子代表中國,一直到民初的國體與綱常,以及新文化運動時的倫理與政治的種種論爭,都集中體現(xiàn)這方面的思慮,即所謂國家或民族的文化體系,到底是立體的還是平面的?到底是一個可分的組合體,還是一個不可分的整體?

前一問題的核心,即幾千年甚至更長的歷史積累,以及對此積累的記憶,是否是一個文化(甚或國家)的必要組成部分;后者則在于,文化的改造是必須整體地全部改變,還是可以保留一部分原有的,增添一部分外來的,進而衍化出一個新的組合體?

對于前者,其實沒有多少正式的爭論,但從清末章太炎對歷史民族主義的強調(diào)到民初那些想把傳統(tǒng)“送進博物院”的鼓吹,便體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對于后者,從嚴復的牛體不能馬用到魯迅等的all or nothing主張,都表現(xiàn)出一種或存或棄的整體觀(要進一步區(qū)分是故意說還是真相信);而陳寅恪那“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則表現(xiàn)出一種切分組合的取向。這些不同的選擇,都要放在學西方的大背景下認識,主張中國完全不變的,幾乎見不到(至少沒怎么出聲)。

各種不同意見背后隱伏著共同的主題——即使以“務實”為目標、“求是”為準繩,在外向?qū)W習中,是否要以及怎樣保持自我的主體性。這并非想要回歸原來的“道出于一”,卻也在有意無意間回避著“道出于西”;更多是在“道出于二”的大背景下,探索如何各存其道(卻并非各行其道)的蹊徑。若以和而不同為追求的境界,“渾融”還真是不錯的選擇。

近代傳統(tǒng)日趨崩散,新的思想資源也凌亂無序(還有相當一些是轉(zhuǎn)手的),士人在不間斷的糾結(jié)和掙扎中,一面收拾外來學理,有意無意之間又結(jié)合散亂零落的傳統(tǒng)因素,試圖重整文化秩序和政治秩序,反思人與人的基本關系,甚至考慮是堅持還是重構(gòu)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模式。這些持續(xù)而仍在進行的探索和調(diào)適,是新舊之爭最具建設性的面相,反映出中國的國性那開放而包容的傳統(tǒng)。在此進程中,各式各樣的組合不斷呈現(xiàn),雖非新非舊、不古不今,甚或“童牛角馬”,中國文化卻開始獲得新的生命樣態(tài)。

人類今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人際、群際、國際甚或天人的沖突,往往衍為對峙?;虿环翆W學近代中國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先放棄中西新舊甚至所謂“普世”等畛域性分類前提,直觀各文化中可以幫助今人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等基本關系的思想資源,或真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于旅京寓所

(《道出于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羅志田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即出)

猜你喜歡
中西新舊
《茄克衫》新舊標準探討
民法典施行初體驗 新舊事均有新說法
耕讀事 新舊人
海峽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06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zhàn)爭
藝術品鑒(2020年3期)2020-07-25 01:53:40
新舊全球化
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新舊桂系決裂之變
文史春秋(2017年9期)2017-12-19 12:32:24
藝術沒有新舊之分,只有好壞之別
藝術品鑒(2017年11期)2017-04-23 05:18:02
“味其道”與“理其道”(一)——中西詩與思比較談片
中西舞蹈教育比較
亞太教育(2015年18期)2015-02-28 20:55:03
中西結(jié)合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50例
怀化市| 涟源市| 台东县| 吉林省| 安义县| 阿巴嘎旗| 河津市| 称多县| 金乡县| 格尔木市| 怀集县| 顺平县| 张家界市| 滦平县| 怀远县| 北海市| 临漳县| 黄冈市| 铜川市| 衢州市| 丹江口市| 全州县| 长葛市| 莱芜市| 营口市| 伊宁市| 陆良县| 博白县| 祁门县| 集安市| 吉林市| 西充县| 宁都县| 武胜县| 唐山市| 新兴县| 富蕴县| 铜山县| 绩溪县| 宜兴市| 孙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