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在“富二代”問題頻出的今天,誰能想到,誕辰距今已有200周年的曾國藩,早在那個時代,就已醞釀出如何教育“富二代”的思想,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的思想與今天的美國富豪竟然如出一轍。
近日,根據(jù)百家講壇所講內容結集出版的《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首印達28萬冊,成為近年來眾多曾國藩題材最受矚目的圖書。作者酈波接受采訪時表示,曾國藩家訓雖然屬于家庭教育的范疇,但其教育思想在社會教育層面上也具有很強的普適性。
三大關鍵詞解密曾國藩
和目前市面上名目繁多的曾國藩相關書籍不同,酈波從職場、勵志以及家族生存法則三個關鍵詞入手去解讀曾國藩,這對有過奮斗經(jīng)歷的人來說或許非常有借鑒意義。酈波認為,曾國藩的家訓被稱為“千古第一家訓”,普適性非常強。
他以社會關注的“藥家鑫案”、“我爸是李剛”及“五道杠少年”為例說:“藥家鑫案的根源在于教育的缺失。”
怎么教育“富二代”?
不可貪奢華,不可慣習懶惰
酈波表示:“現(xiàn)在有所謂的‘富二代的問題,其實怎么教育‘富二代答案很簡單,看看曾國藩家書,最好、最實用的答案早就寫好了,就是不管‘富一代們怎么富,也得讓你的二代們窮著過。”
咸豐六年,曾國藩專門給年僅9歲的小兒子曾紀鴻寫了封信,這封信非常有名。他開始先夸獎9歲的孩子懂事了,然后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边@就提出了做君子的理想,而且他對君子的定義就是要勤儉節(jié)約。他最后叮囑這個才9歲的兒子說:“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p>
曾國藩在給大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也苦口婆心地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本褪钦f,越是富家子弟,越是官宦子弟,越能勤儉自律,越能在物質生活上主動跟貧寒之士一樣,這樣的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成大器。
最高明的教子方法是陪伴
酈波說,最近被網(wǎng)友炒得很火的“五道杠”也是如此,“大家把對‘官本位思想的不滿,發(fā)泄在一個孩子身上。孩子都無錯,他們是天使?!贬B波建議家長們好好研究《曾國藩家訓》,“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曾國藩的兒子說父親最高明的教子方法就是‘陪伴,不復雜,也不難,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這對我自己影響也很大,我現(xiàn)在會盡量多抽時間陪孩子?!?/p>
對話酈波:氣質本天成,唯讀書可改變
問題:從清末開始,曾國藩生前最看重的名聲就已經(jīng)“毀譽參半”,但對于他在修身、治學、處世、用人、教育子女等方面的作為與智慧,人們卻大多十分推崇。您認為曾國藩身上有哪些東西值得當今的教育工作者借鑒的呢?
酈波:從政治與歷史的角度看,曾國藩確實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但從教育的角度看,曾國藩和他的家訓教育,確實非常值得當下人們來借鑒。總的說來有三個方面。第一,他的家庭教育。曾國藩雖然常年在外,但他還是通過家書、書信等方式,反復對家中子女進行孜孜不倦地教育,并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這對那些因為工作繁忙而托詞沒有辦法顧家的現(xiàn)代人來說,是很有對比意義的。
第二,他把家庭教育推而廣之,其影響達到了社會教育的層面。他不僅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視對弟弟、對族人、對學生,甚至對自己團隊成員的教育,這樣的教育理念其實本質就是社會教育,就是大眾教育。他曾經(jīng)特別贊同手下幕僚、號稱“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的觀點,說“民智不開,國無興望”!所以他后期一手促成了容閎的留學生計劃,之所以如此,是和他的社會教育觀、大眾教育觀密不可分的。
第三,他在注重知識教育的同時特別注重人格教育。當時是一個亂世,而且當時的中國遠落后于西方列強,所以曾國藩開辟洋務運動,是非常注重科學知識與技能教育的,但即使如此,他也不忘儒家教育的根本,特別注重對教育對象的人格、精神及信仰的培養(yǎng)與影響。這也是他試圖振興民族的根本所在。
“現(xiàn)在兒童讀經(jīng)活動搞成了一種秀”
問題:曾國藩在對后代的教育中提出,讀書是最緊要的事情之一。您作為師范大學的教師,對中小學教師的閱讀有什么建議呢?
酈波:曾國藩說過一句名言,他說人的氣質本于天成,也就是遺傳決定的,后天可以改變一個人氣質的事,就是讀書。所以讀書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更是一種生活習慣。我常對孩子說,可以不上學,但不可不讀書。所以不論是什么學校的老師,都應該立身垂范,養(yǎng)成好的讀書習慣。
當然讀書在大多數(shù)人生活里是一件隨意的事,我個人以為讀書最重要的是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多讀經(jīng)典,比如多做札記,比如有計劃性與有針對性的閱讀,比如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等。
問題:近些年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掀起了“讀經(jīng)熱”,但也有不少教育界人士反對“兒童讀經(jīng)”。
酈波:任何文化與文明的發(fā)展,都講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揚棄,同樣適用于兒童讀經(jīng)活動。
有些經(jīng)典讀本中的內容是了解傳統(tǒng)文化精粹的捷徑,這毋庸置疑,但如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是最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視的事。當下很多兒童讀經(jīng)活動徒有其表,搞成了一種秀,值得反思。
儒學與現(xiàn)代教育貌似距離很遠,其實關系很近。因為儒家教育思想已經(jīng)滲透到我們這個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個人以為,傳統(tǒng)儒學的精神培養(yǎng)與人格教育應該成為現(xiàn)代教育中某些根基性的東西,因為任何一個民族的崛起與發(fā)展必定要建立在具有本民族根基性的思想與文化基礎上。所以在基礎教育層面,傳統(tǒng)經(jīng)典讀本的教育本身還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