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哲等
編者按:近年來,我們在關注信息技術課程的走向,關注教育信息化的進程,我們逐漸融入信息時代,體會著技術為教育帶來的改變,更加意味深長地感嘆于我們自身的轉(zhuǎn)變??萍颊凇榜Z化”人類?也許,疑問本身會傷了某些人的自尊,但事實上科技元素是人類走向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今天的教育者們,要如何看待技術與教育,技術與自我的關系呢?
凱文凱利的新書《科技想要什么》中有這樣一段話:“事實上,過去的1萬年,我們的基因進化速度比此前600萬年的平均速度快100倍。不必對此感到驚訝。我們把狼馴化成狗(包括所有種類的狗),并養(yǎng)牛、種植谷物等,這些動植物的祖先已不可考證;同時我們也被馴化了,自我馴化。我們的牙齒不斷縮小(這要歸功于烹煮),肌肉變得纖細,體毛漸漸褪去??萍捡Z化了我們。如同快速改造工具一樣,我們也在快速改造自己。我們與科技同步進化,因此深深依賴于它。如果地球上所有科技都消失,人類的存在不會超過幾個月?,F(xiàn)在我們與科技共生?!?/p>
是的,這段話充滿了穿透力。我們常常思考教育與技術的問題,卻忽視了它們正在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的教育對于技術的依賴程度還遠不及我們的生活對于技術的依賴。我們號稱可以理智地看待并把握好技術與教育的關系,并一切為了教育服務。甚至我們自信地宣稱我們可以向駕馭野馬一樣駕馭技術。然而,一切并非如此。這樣的思維慣性如同我們過去看待自然一般,硬是要征服自然,卻不懂和諧相處。對于技術元素,或許我們也應該換一種視角。我們需要更好地與之相處。
教育與技術的問題不再是用得對不對,恰不恰當?shù)膯栴},而是更好地使二者相處并融匯成一個整體的問題。當然,我們依舊可以從科技“馴化”人類的視角,推演出科技正在“馴化”教育。正因為有了網(wǎng)絡,新的教育形態(tài)才會出現(xiàn)。這一進程不可逆轉(zhuǎn)。其實,目前的教育形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科技所構(gòu)建推演出來的。我們并沒有否認人類自身馴化的因素,只不過科技對于人類的馴化已經(jīng)足夠強大而且獨立了。
這是一個少數(shù)人發(fā)明的某個科技產(chǎn)品足以“馴化”全人類的時代。大部分人與某個科技產(chǎn)品的發(fā)明一點兒關系都沒有,卻深深地受此影響。我們和手機的發(fā)明沒有關系,卻在人與人的溝通方式上深受影響。我們與網(wǎng)絡的發(fā)明也沒有太多關系,卻在信息的創(chuàng)造、交流方式上徹底改變。即將到來的Google眼鏡,又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改變我們的行為。
我們身處其中,努力去想如何掙脫這一“馴化”似乎意義不大。我們可以做的是發(fā)明我們認為更為正確的科技產(chǎn)品去達成下一個規(guī)模的改變。而當一切成為整體之后,最重要的將不再是誰是主體,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夠迅速融匯,讓自己這個整體更強大,也讓全人類與科技的整體更美好。
(本文摘編自楊曉哲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