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在網上溜達,時不時地會看到不少文章,大多在談在線教育的前景。各種觀點交匯,多空交戰(zhàn)正酣,唱衰者和唱響者針鋒相對。其實,在關中客看來,關于在線教育的前景,甚至教育技術有效性之類的話題,都是一個老話題。
多空交戰(zhàn)依舊
我們不妨先看看這些觀點:多方也就是唱響者的觀點很多,也很普遍。他們大多對在線教育看好,認為在線教育“能促進學習”,在線教育的“春天來了”,甚至認為在線教育可以拯救目前的傳統(tǒng)教育,改變教育的命運。這些觀點大多接近于“技術決定論”。
對于在線教育,也有一部分人唱衰看空,認為在線教育并非教育的拯救者,比較有意思的觀點是槐序的觀點,他把唱響者們稱為“在線教育的烏托邦主義者”。他認為,在線教育能促進學習“這種想法好比穿上西裝便有工作能自動找上門一樣美好”。他說,“在過去數(shù)十年里,公共圖書館資源已經非常完善。每個孩子只需要騎一小段自行車路,便可到達就近的自學點。不過你看到多少個自學成才的兒童了?”
多空之戰(zhàn)是老話題
其實,有關在線教育的多空交戰(zhàn),不是今天才有,在教育技術過去差不多100年的發(fā)展歷程中,類似的辯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一場以克拉克為代表“媒體無用論”和以考茲曼為代表“媒體相關論”之間的“學媒之爭”,實質上是對技術與教育關系問題的爭論,它可以看作是今天在線教育前景多空辯論的前身,所折射的是人們對于教育和技術關系的認識之路。
對技術與教育關系的認識也可以說有樂觀和悲觀之分。樂觀的觀點認為,技術是導致教育變革的革命性因素,是推動教育變革的動力;而悲觀的觀點認為,技術對教育的作用和影響被學者們肆意夸大了。人們對技術與教育關系的不同看法會帶來對技術的不同的態(tài)度,進而對教育產生不同的影響。
克拉克和考茲曼之間的學媒之爭是美國教育技術學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爭論之一。這一爭論自上世紀起一直持續(xù)到本世紀。在多數(shù)學者看來,以大量媒體功效比較研究成果為基礎的學習和媒體關系的爭論,忽視了媒體功效比較研究在設計和方法論上的局限性。而爭論的焦點也表現(xiàn)在如何研究和解釋不同媒體對學習結果的影響上。
從這段歷史來看,無論是學媒之爭,還是教育技術的有效性研究的不同結論,或者是今天的在線教育前景的不同主張,歸根結底都是有關技術與教育關系問題的不同主張,而技術與教育的關系問題是教育技術學的百年詰問和永恒話題。為此,在線教育的多空之戰(zhàn)是老話題,相信在未來還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學習動機和在線參與式學習方法
無論什么形式的學習,學習動機都是第一位的。濟慈在雷鋒網上發(fā)表的文章《在線教育在中國:依然只屬于學霸,不會受學渣青睞》指出,中國在線教育的瓶頸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毒瘤,學子動機不純,學霸依然是主要受眾?!?/p>
記得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講過,“只有當新技術與新的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結合起來的時候,生產力方面的巨大收益才會到來”。用舊的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開展在線教育,其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毙蛘J為,“其實,MOOCS也好,在線學習也罷,都是用來幫助那些已經有足夠強學習企圖心的人學習的工具。這些人已經找到了學習的方法,無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家里,都不會阻礙他們學習的進度,這就是說,你想做的事,沒人能阻礙你?!边@和濟慈的觀點還是蠻類似的。
在關中客看來,在線教育或者其他的教育形式,能否真正取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在線參與式學習方法則是成功的前提,只有內因外因相互結合,在線教育的前景才會更加美好。而這,也正是關中客為什么一直強調和鼓吹在線參與式學習方法的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