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目前的歷史教學工作總是提到要緊扣課程標準,圍繞大綱展開教學,同時還要體現(xiàn)新課改的理念,這無形中給教師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一堂歷史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才能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優(yōu)勢,才能在45分鐘內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同時又能在應試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績呢?下面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點感悟:
一、歷史教師的語言素質
語言的魅力是無窮的,妙語生花往往會給課堂增色很多,也增加了教師的個人魅力。授課教師要注重自已的語言。講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要使語言精煉、有穿透性,力爭做到幾句話說出之后即能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二、歷史教師的心理素質
歷史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不同心理特點。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心理特點是不相同的,教師要學會把握各時期學生的心理變化,調整自己的授課風格來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
三、教出自己的特色課堂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聽后背”,壓制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違背了新課標理念中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新課標要求構建“讀—講—剖—感—練”五環(huán)的課堂結構,下面筆者就該課堂結構具體分析一下。
1.讀。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利用8~10分鐘閱讀教材,把握歷史課本中的主要內容,也就是通過讀書讓學生總整體上感知全文。
2.講。在的讀書的基礎上,選1~3名學生講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學生在講述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之處,請其他學生改正。
其中,前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與表達能力,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現(xiàn)的平臺,真正讓學生變成學習知識的主動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使學生感到“我學習我受益,我參與我快樂”。
3.剖。剖析中考的考點,做到教學有針對性,同時要設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到歷史知識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有生活樂趣的學科,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問題中輕松度過。在這個過程中,對于積極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要給予鼓勵(賞識教育)。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為以后的應試做準備。
4.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感受所學的知識,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識生活化。也就是通過學習歷史事件,讓學生對歷史有所感悟和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史可以使人明智”,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達到教育的最終目。
5.練。選擇精題當堂訓練,以達到知識的鞏固,這就要求教師課下要多做題、選精題,學生要少做題、做精題,以減輕學生的負擔。
以上的教學符合感性、理解、鞏固、運用的教學過程,同時五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分割,真正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當導演的角色。
四、用豐富的情感熏陶學生的心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歷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可以彌補現(xiàn)實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學生缺乏“情感”,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提高教學水平,不僅要多聽課,多評課,更重要的是要多鉆研,漸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學科思想,引領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