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聽到這樣的段子:某某花幾萬塊買了一塊玉器,經(jīng)過鑒定發(fā)現(xiàn)不過值幾十塊錢。這里的玉器,可以換成木雕、漆器、陶瓷、紫砂……
在山寨橫行的中國,工藝品造假也已蔚然成風——幾乎遍布所有的工藝門類,涉及每一個制作環(huán)節(jié),包括假材質(zhì)、假工藝、假產(chǎn)地、假時間、假身份等方方面面。
讓我們看看:那些所謂的“漆器”,也許是在模具里倒入樹脂,成型之后取出來再隨便劃拉幾刀。所謂的“黃花梨”,可能是亞花梨、草花梨、巴西花梨、非洲花梨、紅檀、紫光檀、紅瑰寶等“遠親”冒充。所謂的“羊脂玉”,可能是阿富汗白玉、巴基斯坦玉滾料磨圓、雕刻沁色。所謂的“大師壺”,可能是大師的徒弟做好,大師落一個款,抑或是批量生產(chǎn),連大師都不知情。所謂的“名窯”,或許是名窯的瓶、碗、盤的殘片經(jīng)過重新粘接,上釉燒制而浴火重生。
其造假產(chǎn)業(yè)鏈上有農(nóng)民、商人、工藝師、作舊師、古玩玩家、收藏家……范圍之廣,幾乎遍布全國;技藝之高,幾乎亂真,有時連專家也分辨不出。
為何假貨會如此橫行?假貨究竟是怎樣被制作出來的?究竟是哪些人在做?得益者是誰?為什么消費者有時候明知道是假貨仍然會買?究其原因,無非“暴利誘使、法制漏洞、政府無為、企業(yè)乏力和消費者趨向”五大緣由。
本期專題,不奢言打假,重在揭開工藝造假背后的諸多秘密,向假貨Say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