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曾經(jīng)教過一篇名為《霧凇》的課文,文章中說到霧凇時運用了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如此優(yōu)美的景象,是大家喜聞樂見的,然而霧凇的形成卻是因為存在著“嚴寒的大氣和溫暖的江水”這對互相矛盾的自然條件的緣故?;ハ嗝艿臈l件,卻能形成奇美的景象。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中也有一對矛盾,就是我們通常掛在嘴邊的教學,當然并非簡單的“老師教,學生學”。教學通常由四個因素組成,即教師、學生、教學內(nèi)容、教學手段。教學是由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而形成對立統(tǒng)一的整體。教與學之間的矛盾,對其他矛盾起領(lǐng)導、決定、制約、支配的作用。教學過程其實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不斷得到解決的過程。
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公開課、教研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美好景象,可是上公開課的這些學生離開公開課、教研課的課堂之后,還得接受本班英語老師的查漏補缺,甚至全盤重來,如此“教學”看似效果良好,其實不然。過分注重教學內(nèi)容、教學手段,而忽視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這是很多公開課的弊病。因為師生溝通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磨合的過程,只要找到了最佳的磨合點,再配以好的教學手段,出彩的課堂和良好的反饋效果定會水到渠成。
如何讓教學這對矛盾產(chǎn)生如《霧凇》一般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這幾年的教育教學中,我將課堂教學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并抽絲剝繭,希望能找到一個促成良好教學效果的方法。有一些案例很能說明問題,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
案例一:
T: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come to ×××.After class where shall I go?
S:Lets go to the hospital.
T:Is that a good place?(點評:此處回答較為生硬,缺乏交流和溝通)
S:Lets go to the supermarket/park.
T:How do we go there?
S:Shall we go there by bus/motorcycle?
T:(板書)Lets go...How do we go there?Shall we go ...by...?
這節(jié)公開課是臨時組成的課堂,教師和學生并沒能很好地溝通,導致這個環(huán)節(jié)過渡有點生硬,缺少人文關(guān)懷,為教而教,這便是人為造成的教學矛盾,怎么化解呢?如果換成是在一起學習生活了幾年的教師和學生來上這節(jié)課,應該會交流得更為自然。我試著將教師的回答預設為兩種,這里可以問Whats wrong with you?Are you ill?如果學生回答生病了,教師可以說:Im sorry to hear that.You should go and see the doctor,I think.如果學生回答沒有生病,教師可以補充說明:If we are ill,we should go to the hospital and see the doctor.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的同時感受到了英語交流的作用,充分調(diào)動已有知識和教師對話,化解了有可能產(chǎn)生的教與學的矛盾,學生掌握并能運用英語進行交際,達成了英語教學的目標,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學內(nèi)容、教學手段不過是師生關(guān)系的中介,是連接二者之間的紐帶。教學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統(tǒng)一性、穩(wěn)定性和權(quán)威性,教師和學生自主選擇的余地不大,在教學中不會起到關(guān)鍵和決定性的作用。至于教學手段,更是受教師的常識和教學能力的制約,受教學內(nèi)容的制約,在教學中,一般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教與學的矛盾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再好的教學內(nèi)容,再好的教學手段,都不會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促進的作用。
案例二:
T:This is my friend.Whos he?Hes David...Look,whats he going to do?
T:Please see the movie about David.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
T:I know there are No.2 Bus,No.5 Bus and No.18 Bus in Baoying.But I dont know where they go?Let me guess now.
T:(No.2)Is this bus for the park?
S:Yes,it is.
T:(No.5)Is this bus for the hospital?
S: No,it isnt.
這是一堂常態(tài)課片段,教師對本班學生的興趣愛好有所了解,深知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于是教師設計了開放性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收效甚好。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應是充分調(diào)動已有知識結(jié)構(gòu)實踐的過程,缺少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學習活動,不利于學生知識技能的提高,也正是充分關(guān)注并優(yōu)化教學過程才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英語教學若能真正從教師和學生出發(fā),轉(zhuǎn)化教與學的矛盾,還需要我們英語教師不斷摸索和學習,在實踐中取得真諦,真正讓教與學這對矛盾產(chǎn)生奇妙的反應,結(jié)出美麗的“霧凇”。
參考文獻:
[1]孟令全.教與學關(guān)系新論.課程·教材·教法,2004(07).
[2]張曉娟,潘粉菊.淺析小學生教與學的關(guān)系.陜西教育:行政版,2010(Z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藝術(sh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