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初中學生初學議論文,一般認為:議論文都有一個嚴肅的主題,其論點有很強的針對性,寫起來應板著面孔、冷峻如鐵。其實不然,“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边@一句,把不學無術、夸夸其談的人勾畫得生動形象,用在文章中會使文章生動增色,使議論的問題淺顯易懂,達到非同尋常的說理效果。那么,如何使議論文生動有趣?采取何種方式呢?
一、語言要準確、嚴密,增強說服力
《從三到萬》一文中,開頭提出“學習文化不能過于籠統(tǒng),一定說能或不能,都不恰當。這要看學習的是什么人,學什么,用什么方法,要按照具體情況分析”。然后用“一般地說”做一限制。從通常情況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學文化應該一點一滴地慢慢積累,特別是初學的人不宜要求過急”這些分析論說的語句,運用得相當的準確、嚴密,這就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二、在議論中插入故事
議論文中,恰當地插入故事,既有助于論點的闡述,又可使文章生動有趣。《從三到萬》的作者引用的明清筆記中多此提及的富家兒子學寫字,剛會寫三橫,遍“欣欣然擲筆歸告其父,曰:兒得矣,兒得矣”的故事,是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地方,它不但是論證中心論點的重要佐證,而且為深化和開拓議論的內容奠定了基礎,讓讀者從故事的深刻寓意中,吸取學習方面的經驗教訓,從而使議論的問題更顯得全面而周密,為全文的議論平添了說的力量。另外,引用的這則故事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幽默感,讓人們?yōu)槟俏弧巴恕备傻拇朗屡醺勾笮χ?,得到啟迪。這種在議論中來一點幽默,比起板著面孔教訓人的效果要好得多。幽默是一種含笑的諷刺,作為一篇議論文,既有透徹精辟的說理,又有輕松發(fā)笑的幽默,必然使議論有聲有色,形象生動。
三、文中運用比喻
推理固然可以闡明一個抽象深奧的道理,但作比喻、打比方,往往能起到更好的說理效果,這在《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一文中最為明顯?!翱赡苡羞@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但是他們經不起人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糖衣裹著的炮彈”的特點是“表面甜蜜,內里兇險”。這一句用它作比喻,突出了資產階級進攻手段的狡猾、惡毒。再一句“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在過了幾十年之后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像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這一句設立的兩個比喻中,“萬里長征”和“一出長劇”比喻整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走完了這一步”和“一個短小的序幕”比喻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全句生動地闡述了兩者的關系,突出了今后任務的長期性、艱巨性,這樣設喻論證,能使抽象的說理具體化,一般的闡述形象化,是語言表達生動而通俗,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文中熟練運用俗語、成語、格言、警句等
俗語、成語、格言、警句是經過長期社會實踐形成的具有濃縮性、哲理性、形象性的詞語和句子,使用這些詞語或句子可是文章精煉,形象生動。如《說“勤”》開頭就引用俗語“一勤天下無難事”和名言“業(yè)精于勤荒于嬉”提出中心論點,生動地點出:學業(yè)的精深造詣來源于勤。這些格言警句既有助于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又可以避免抽象、冗長的議論。
再有,選用具體事例作論據,也可使議論生動形象、有說服力。運用這種方法,事例必須典型,既能有力地證明論點,又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說“勤”》中第三段列舉了馬克思、司馬遷、歌德、陳景潤、上海一女青年五個示例,從時間看有古代、有近代、也有當代;從地區(qū)看,有外國、有中國;從人物身份看,有革命導師、有史學家、文學家、數學家,也有普通的自學青年。這些令人信服的事例生動地論述了“勤出成果”,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令人信服。
總之,好的議論文需要嚴肅莊重,但在寫法上也不應是擺著教師爺的架勢和語氣,應采取一定的方式使文章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