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
中國山水畫意境的創(chuàng)造依賴于筆墨語言的運用,對筆墨運用的關注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個重要特色。山水畫的意境的傳達依賴于筆墨語言,畫家感情的抒發(fā)落實到一筆一墨上,筆墨形式運用恰當,意境就能夠準確精微地被傳達出來。所以,要畫好畫,創(chuàng)造悠閑的、新穎的、深邃的意境,強烈地感染觀者,畫者首先應注意筆墨形式的運用。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畫家們總結了將精神層面的東西轉化成為一種形式的方法,即筆墨形式。精神性的東西不是具體的存在物,是一種概念的存在,必須通過筆墨形式將其轉化成一種具體的存在物。這種筆墨形式的方法非常特別,材料也非常特殊(宣紙、毛筆、墨),構成了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在表達形式上的很大差異性,它與中國畫的藝術精神互為表里。這種形式非常簡單,但背后蘊含著非常深邃的審美思想,具有藝術法則極其特殊的品評標準。這種筆墨形式的表現特點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需要通過感性形象表現出來,畫家從生活中得到大自然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通過簡化的形式將其落實出來。具體表現在形式上,是通過筆墨的中、側、方、圓,用線的剛柔強度、墨色的濃淡干濕,以筆墨自身的表現性,來破譯主體所認識的東西。
這種形式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的哲學觀念有很大聯系,是尚意重情的哲學觀念取向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形式。這種形式比較抽象,與西方油畫比較是不具有傳摹客觀事物的能力的。對色彩也不像西方繪畫那樣注意冷暖變化的物理屬性,而將色彩轉化為濃淡干濕。這種筆墨形式在這方面的相對不足以及其自律,卻很適合揭示生命的有機性和節(jié)奏性。所謂的有機性、節(jié)奏性正是石濤在《石濤話語錄》中談到的一和萬的關系的內在本質,即宇宙運行的法則。這種形式是暢神達意的非常好的手段。
隨著筆墨規(guī)律被逐漸發(fā)掘和掌握,歷代畫家逐漸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筆墨程式,這種程式是初學的必經之路。程式的東西是中國筆墨表現的一個很大的特色。這種程式十分成熟,初學者一定要入程式。程式是歷代畫家對物象經過提煉、概括、形式化、秩序化、節(jié)奏化、意識化,在藝術實踐中不斷總結的一種形式。隨著個人素養(yǎng)、筆墨技法的提高,就應該出程式。這一過程即所謂的“打進去,走出來”的過程。入得越深,則積淀得越厚;出得越遠,則個人風格越明顯。
談到筆墨形式,需要關注一下它的工具材料:筆、墨、紙、水。畫山水畫常用的是狼毫和羊毫的毛筆。狼毫的筆含水量少,毫毛很有韌勁,能夠很容易表現出剛勁有力的線條,但鋒易外露,線條略顯單薄,這種筆適宜于初學者用,可略補筆力不足,等手頭漸熟,就應該嘗試用羊毫了。羊毫的毛筆,含水量較大,能夠表現出非常豐富的筆墨變化,鋒內斂而筆跡渾厚。至于其他的筆可以適當嘗試,以合用為準。中國畫以墨為重。墨為玄色,既是各種色的包含體(三原色的混合)又是各種色彩的冥滅。紙為宣紙,常用的是熟宣、生宣兩種,熟紙是在生紙的基礎上加入適量的礬而使紙少滲發(fā)。生宣吸水性較強,筆墨入紙,即見形象,即使用墨很淡,也見筆跡。一般很多人容易忽視水的運用,筆含水的多少,筆蘸墨、蘸水的先后順序,出現的效果都非常不同,有很大的差別。
這里僅以用筆來一窺其中的美學法則。所謂的用筆,通常指勾、勒、皴、擦、點等筆法以及下筆的輕重、偏正、曲直等變化,墨通常指烘、染、破、積、潑等墨法以及干濕濃淡等變化。唐以前的畫家們都是中鋒用筆,用筆纖細。隨著山水畫作為獨立畫科,開始開發(fā)出很多用筆方式,中鋒、側鋒、藏鋒、順鋒、逆鋒、破鋒等用筆。中鋒:指筆鋒在中間,包括在行筆轉折時,有沉實、厚重、圓暈的感覺。側鋒:中鋒稍微傾斜用筆(應兼用中鋒)。藏鋒:鋒內斂,鋒不外露,有豐厚、實滿的感覺。露鋒:筆鋒外露,有很輕、很閑雅、很動蕩的感覺。順鋒:筆側握,拖著鋒走(適合畫水、云)。逆鋒:順鋒的反方向用筆,有很勁健、生辣、硬朗的感覺。破鋒:用筆到很干的時候,筆鋒已散的狀態(tài)下的繼續(xù)用筆,有很蒼辣、蒼桑、枯的感覺(適合枯潤結合感覺的表現,有干裂秋風、潤含春雨的效果)。好的用筆,近人黃賓虹概括為平、圓、留、重、變。所謂平:如錐畫沙,用力均勻,把力送到。圓:如拆釵股的時候釵股表現出的形態(tài),圓蘊,而不罔生圭角(一般中鋒用筆)。留:如屋露痕,用筆有阻力。重:如高山墜石,力量沉重。變:用筆變化,不僵硬,鮮活。
前面提到筆墨形式是中國文化觀念下的一種產物,背后有非常濃厚的民族文化心理,它以中國的哲學觀念作為支撐。我們所說的藝匠,就是指那些只考慮技術而不太理解筆墨背后深層文化內蘊的人。畫面的筆墨結構背后體現著宇宙本身變化的法則、規(guī)則性的東西(道),所以我們要同時學習很多中國文化的經典著作,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一定要看哲學性的東西,而不要把筆墨形式只當技術去理解。
參考文獻:
[1]王伯敏,任道斌.畫學集成(明-清)[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
[2]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3]黃賓虹.黃賓虹自述[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