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摘要:黑格爾第一個用辨證的對立統(tǒng)一觀點揭示悲劇價值,對悲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其悲劇美學是以“理念”為基礎,以“片面性”為起點,以“沖突”為核心,把“和解”作為悲劇結果的。
關鍵詞:黑格爾 悲劇 矛盾
舉凡那些蕩氣回腸的文學名著從來就不是皆大歡喜的故事,而是悲劇。悲劇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學者進行研究。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是繼亞里士多德以來,悲劇研究上的一座豐碑。黑格爾是第一個用辨證的觀點揭示悲劇價值的,為我們研究悲劇問題提供了重要思路。
一、黑格爾的哲學思想
黑格爾把“絕對理念”或”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敖^對精神”指在自然界和人類出現(xiàn)以前早已永恒存在著的某種宇宙精神。一切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現(xiàn)象都是“絕對精神”的外部表現(xiàn)。從而,黑格爾把美看做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敖^對精神”還永恒地運動變化發(fā)展著的,這是因為它本身內(nèi)部就包含著矛盾,或者說它按本性來說就是矛盾的,而它自身的矛盾推動它不斷地運動變化發(fā)展?!敖^對精神”既是實體又是主體。如論證命題“某物是一朵花”,要說明某物之所是,同時也說明了主體精神、認識的進一步參與。要進一步說出了某物的本質(zhì)了,就要主體、精神對事物的社會意義、歷史意義、道德意義、審美意義、宗教意義等步步深入;于是實體的東西也就愈益完全地表明自己即是主體,認識與存在完全合而為一,主客之間的對立完全被克服了。
黑格爾辨證思想肯定了矛盾的存在,并認為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最重要的是,他在研究康德、費希特和謝林的辯證發(fā)展思想后提出了著名的“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的“三段式”。他認為絕對精神中的主觀和客觀的同一與差別就是它最本質(zhì)的內(nèi)部矛盾。絕對精神在不斷地產(chǎn)生和克服這種矛盾中運動、變化和發(fā)展,完善自身。他把這種矛盾進展叫做精神運動的辯證法,實際上也就是思維與存在矛盾統(tǒng)一的進展過程。黑格爾認為,真實的東西、真理,或者說,表現(xiàn)真理的概念只能是“正”與“反”兩個對立面或?qū)α⒁?guī)定的“具體統(tǒng)一”,而不是片面的“正”或“反”。但是,這樣“對立統(tǒng)一”的“具體概念”是一個發(fā)展過程的產(chǎn)物,是概念從“潛在”變成“現(xiàn)實”這樣一個過程的結果。
二、黑格爾的悲劇理論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形成悲劇動作情節(jié)的真正內(nèi)容意蘊,即決定悲劇人物去追求什么目的的出發(fā)點,是在人類意志領域中具有實體性一系列的力量:首先是夫妻、父母、兄弟姊妹之間的親屬愛;其次是國家政治生活,公民的愛國心以及統(tǒng)治者的意志;第三類是宗教生活。”這三種力量是三種具有實體性的普遍的正義的倫理力量。真正的悲劇人物就要有這些本身合理的倫理力量作為行動指南,甚至舍生取義。從而,黑格爾看來,悲劇的實質(zhì)就是倫理實體的自我分裂與重新和解。
由于倫理性的實體是由各種不同的關系和力量所形成的復雜整體,這種整體概念在由抽象概念轉(zhuǎn)化為具體現(xiàn)實和人世間的現(xiàn)象時,因為個別人物在具體情境下理解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立沖突。同時,他追求的是一種個別的普遍力量。而這個別性決定了悲劇人物維護追求時,必然侵害其他的個別利益,從而處于片面的立場上。黑格爾認為:“基本的悲劇性就在于這種沖突中對立的雙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辯護理由,而同時每一方拿來作為自己所堅持的那種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內(nèi)容的卻只能是把同樣有辯護理由的對方否定掉或破壞掉。因此,雙方都在維護倫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過實現(xiàn)這種倫理理想而陷人罪過中。”就是說,矛盾雙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片面性。在堅持合理性,片面性也在主張,從而使自身陷人罪過和不正義之中。
因此,黑格爾評價悲劇人物既是有罪的,又是無罪的。有人稱黑格爾的悲劇沖突是“兩善沖突”。就其普遍意義上說,人的道德無善惡的定性,它可以導致惡,也可以導致善實體的善惡兼?zhèn)洌毡樾院推嫘圆⒋媸潜瘎≌Q生的必要條件。悲劇人物所追求的倫理力量是普遍的,合理的。這是他們正義性,人類有理由去追求。而他們又錯在堅持其片面性,并且沖突的任何一方都想排斥對方,否定對方,毀滅對方。這是罪過中包含著道理,不正義中包含著正義。
悲劇的解決就是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毀滅,使破壞倫理的實體和統(tǒng)一的片面的特殊因素遭到否定,即“把倫理的實體和統(tǒng)一恢復過來”,來使“永恒正義”的彰顯。沖突雙方代表普遍力量的倫理要求并不是真理。只有將自身片面性否定或放棄之后才能達到真正的倫理理念即黑格爾所謂的“永恒的正義”。就悲劇人物個人來講,他的犧牲好像是無辜的;但是就整個世界秩序來看,他的牲卻是罪有應得的,足以伸張“正義”。他個人雖然毀滅,但他所代表的理想?yún)s不因此而毀滅。所以悲劇的結局是一種災難和痛苦,卻仍是一種“調(diào)和”或“永恒正義”的勝利。黑格爾還提出,悲劇的結局未必一定是雙方的毀滅,高級的悲劇和解可以是沖突的雙方,其中有一方實行退讓,撤回原先的那種片面性要求與對方和解,使雙方獲得同等的尊敬。這一觀點的著名例子就是埃斯庫羅斯的《俄瑞斯忒斯》?!抖砣鹚惯埂分?,沖突雙方都有道理,但又各具片面性:一方是俄瑞斯忒斯所代表的父子之間的神圣關系,另一方是復仇女神所代表的母子之間的神圣關系。最后既不是以俄瑞斯忒斯的死亡為結局,也不是以復仇女神敗訴而告終,而是通過一方(雅典娜)的讓步來實現(xiàn)雙方和解,從而避免了一方或雙方毀滅的結局。
三、結語
黑格爾在其美學核心命題“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的基礎上提出:悲劇是理念的自我分裂與重新和解。這種觀點把悲劇本質(zhì)看做是不同倫理力量的較量,對理解悲劇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這種觀點只注重精神層面,忽視了社會矛盾才是悲劇沖突的根源。由于黑格爾把沖突雙方都看作是正義的,只是堅持片面性,要求毀滅對方,這就抹殺了善惡、正義與非正義的原則界限。他把辯證法關于對立面統(tǒng)一或否定之否定的原理運用于悲劇分析,一定程度的揭示了悲劇的本質(zhì)。黑格爾天才地發(fā)現(xiàn)了歷史是在矛盾和矛盾的解決過程中發(fā)展的,但卻錯誤地把這歸結為“永恒正義”。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M].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