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芳兵 李思夢
[摘 要]:海德格爾認為西方哲學史是從源頭的退化,從亞里士多德開始便混淆了“存在”與“存在者”,從而導致了“存在的遺忘”。在海德格爾看來,存在是生發(fā)的過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實體和名稱。海德格爾的一方面將此在變成了作為存在的“無”,一方面又將此在訴諸于生存論基礎,變成了作為存在者的“有”??v觀海德格爾的思想,筆者認為,此在既非有也非無,而是有與無的結合。
[關鍵詞]:此在 無 有
無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哲學概念,在歷史上的討論不絕于耳。中國的老子云:“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弊钤缣岢隽耸澜绲谋驹鹪从凇盁o”。莊子《天地篇》有言曰:“泰初有無”。而西方的分析哲學家們一直嘲笑關于無的議論。維特根斯坦也說,對于無意義的事物,最好保持沉默。海德格爾則認為:“自追問存在者的問題一開始,追問非存在者、追問無的問題就與它并肩行進?!?虛無問題不是存在問題的附屬品,而具有和存在問題相同的廣度和深度。乃至于“追問無的方式可以看作追問存在者的方式的標尺和標識?!钡?,討論無是否就離“虛無主義”不遠了呢?海德格爾自己也清楚,他帶著自嘲的口吻反駁道:“引進虛無絲毫不增益我們關于存在者的認識,談論無的人不知其所云?!?筆者認為,海德格爾的無是作為存在的“無”和作為存在者的“有”的統(tǒng)一。
一、作為存在的“無”
海德格爾認為傳統(tǒng)形而上學最開始討論的便是“存在者”的問題,以便在“存在物身上拷打出它的存在”,從而忽視了“存在”本身,他稱之為“存在的遺忘”,這也就導致了主觀主義的產生。那么,如何不帶任何先入之見來談論存在?如何在沒有任何存在觀念的前提下將自身領悟為存在者?因此海德格爾提出了Dasein,即“此在”,國內的熊偉又將其譯為“親在”。此在是其他存在物存在的基礎,每次都以不同的方式將其構建為一個存在者,存在是外在于存在者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有必要追問這個這個存在者的存在是什么?歸根結底就是此在的基礎建立在什么地方?這似乎導致了生存論的循環(huán)問題。海德格爾試圖消解傳統(tǒng)形而上學關于存在者的爭議,但是他又創(chuàng)造出了另外一個存在者。并且,海德格爾試圖建構一種Dasein的存在論,他的這種審慎的態(tài)度就已經說明我們具有一種關于一般存在的先入之見了。當然海德格爾自己也承認存在離不開存在者,存在者表現著存在。
存在與存在者的區(qū)分是海德格爾哲學的基礎,但是這種區(qū)分似乎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去尋找完全抽離存在者的存在,我們在經驗中只能遭遇到各種各樣的存在者。我們可以說他們部分的表現著存在,但他們所表現的畢竟是部分的存在,而不是存在。在海德格爾那里,作為最后根據的此在,在本性上卻是無。存在便是虛無,存在無處不在,即無處可在。海德格爾試圖將自己的哲學建立在嚴格的理性層面上,但是我們似乎看到了悖論,所以海德格爾不得不將“無”拉下神壇,求諸于存在者——人。唯有人才能將存在的真理從其遮蔽狀態(tài)下揭示出來,在某種意義上說,海德格爾又將無變成了有——存在者。
二、作為存在者的“有”
海德格爾在寫作《存在與時間》時,訴諸于一種生存論的基礎,認為此在是人的存在。如果有人問:什么是存在?海德格爾就會指著一個人說,“這”(Da)就是“存在”(Sein)①。“因為人不僅僅是一種會說話的動物,而且是唯一能夠進行解釋的動物②。”他能夠識別外在現象并且賦予他們“屬人”③的意義。
這里的此在是作為存在者的存在。因而具有有限性,突出表現為“死”?!八劳鍪谴嗽诒旧硐騺聿坏貌怀袚聛淼拇嬖诳赡苄??!劳鍪峭晖耆拇嗽谥豢赡艿目赡苄寓?。”人作為有限者的存在,從一出生就被拋擲在“向死而生”的境遇中。面對這種必然的結果,人們應該不時的籌劃,達到人生的本真狀態(tài)。
再者,表現為此在的開放性。此在被叫做Lichtung。海德格爾在《哲學的終結與思的任務》一文中講解說,Lichtung是法文詞charriree的譯名,指林中空地,與密林相對。相應的動詞lichten指在林中削砍開辟出空地,使情境變得自由輕松開放敞亮。這里,屬人意義上的此在具有能動性,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一,而是不斷生發(fā)和創(chuàng)造的多,但最終又能復歸到一。揭示此在敞開性的過程中,時間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Dasein是一種即時的時間狀態(tài),海德格爾將其解釋為“作為曾在著的有所當前化的將來而統(tǒng)一起來的現象?!边@是一個“現在時”的時間,即根據將來和過去來決定當前的狀態(tài),人賦予了這個此在的時間無限的可能性。
三、意義
海德格爾的此在既不是存在也不是存在者,而是兩者的溝通與結合。在海德格爾這里,他用“此在”統(tǒng)一了哲學的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歧。一方面此在是作為存在者整體的根據,是最高的存在者。另一方面海德格爾強調存在的真理,即此在的敞開性,讓存在者的存在敞開。海德格爾試圖恢復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傳統(tǒng),他絕不是去解存在之“謎”,也不是去說這“謎”是什么。而是進入謎,使謎成為謎,讓是者成為其所是。在這一點上,海德格爾賦予了形而上學的純粹和高尚,是對亞里士多德的“是其所是”的致敬。但海德格爾沒有滿足于此,而是訴諸于生存論的基礎,賦予了此在以人的意義。作為現代哲學家,他并沒有把“存在”這個哲學終極命題束之高閣則體現了現代的“人本主義”思想。
注釋:
①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第120頁②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12頁
③“屬人”借用馬克思的“屬人世界”
④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179頁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三聯(lián)書店,1998年4月
[2]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3]陳嘉映,《海德格爾哲學概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年4月
[4]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5]高田珠樹(日),《海德格爾——存在的歷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6]張賢根,《存在、真理、語言——海德格爾美學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7]讓—弗郎索瓦·馬特(法),《海德格爾與存在之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8]郭富春,《無之無化》,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