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愛松 姜德成
摘要:2013年9月lO日,首屆“賽珍珠研究論壇”在江蘇大學舉行。此次論壇是鎮(zhèn)江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3中國鎮(zhèn)江賽珍珠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論壇上,希拉里.斯波林、斯蒂芬·拉赫曼和姚君偉三位專家分別就賽珍珠新傳、賽珍珠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賽珍珠的對話意識與實踐活動等主題作了演講。
關鍵詞:賽珍珠;傳記;接受;對話
中圖分類號:1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604(2013)06—0015—05
美國作家賽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事業(yè)上的成功得益于中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而雙重文化背景也使得漂泊、放逐、埋骨成為她的宿命。隨著跨文化對話的深入展開,提倡文化多元、推崇異質(zhì)文化交流的賽珍珠越發(fā)引起關注。賽珍珠在鎮(zhèn)江度過了人生的早期歲月,她也因此稱鎮(zhèn)江是“中國故鄉(xiāng)”。為緬懷這位外籍女兒和國際友人,鎮(zhèn)江市自1991年以來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化推介項目和學術研究活動,挖掘賽珍珠文化資源,塑造賽珍珠文化品牌,在提升鎮(zhèn)江知名度的同時,也深化了賽珍珠研究的時代意義和學術價值。
2013年,鎮(zhèn)江的賽珍珠文化傳播工作再上新的臺階?!?013中國鎮(zhèn)江賽珍珠文化交流活動”于9月9日至11日在鎮(zhèn)江舉辦。9月10日,作為交流活動之一的首屆“賽珍珠研究論壇”在江蘇大學國際交流中心舉行,論壇由國際交流處任曉霏教授主持,校長袁壽其出席了開幕典禮并致詞。英國著名傳記作家希拉里·斯波林(HilarySpurling)、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研究員斯蒂芬·拉赫曼(Stephen Raehman)、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姚君偉、美國賽珍珠國際總裁珍妮特·明澤(Janet L.Mintzer)、美國坦佩市國際姐妹城協(xié)會基金會主席理查德·紐海塞(Richard G.Neuheisel)、鎮(zhèn)江市歷史名城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錢永波、鎮(zhèn)江市賽珍珠研究會會長許曉霞等國內(nèi)外嘉賓出席了論壇。論壇吸引了來自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駐鎮(zhèn)高校和研究機構的200多名賽學愛好者參與學習討論。論壇上,斯波林、拉赫曼和姚君偉三位專家分別作了主題演講,展現(xiàn)了國內(nèi)外賽珍珠研究的最新成果與思路,下面做一簡要梳理和評述。
一、賽珍珠新傳《埋骨:賽珍珠在中國》
賽珍珠傳記作家希拉里·斯波林在論壇上做了“我與《埋骨;賽珍珠在中國》(On My Writingof Burying the Bones:Pearl S.Buck in Chi-na)”的主題演講,就傳記《埋骨:賽珍珠在中國》(下稱《埋骨》)的特點、題目內(nèi)涵以及創(chuàng)作動因進行了闡釋。傳記于2010年在英國出版,后經(jīng)張秀旭和靳曉蓮兩位譯者翻譯,其中譯本2011年1月經(jīng)重慶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斯波林系英國著名的傳記作家和媒體編輯。她為畫家亨利·馬蒂斯和小說家艾維·康普頓·伯內(nèi)特撰寫的人物傳記分別獲得2005年度惠特·布萊德獎、海涅曼文學獎和庫珀獎。斯波林并非是第一位為賽珍珠作傳的西方學者。在《埋骨》之前,僅美國就出版了6部賽珍珠傳記,如彼得·康的《賽珍珠傳》、科妮莉亞·斯賓塞的《流放的女兒:賽珍珠傳記》、西奧多·F·哈里斯的《賽珍珠傳》、厄艾爾文·布洛克的《賽珍珠生平》、保羅·A·多伊爾的《賽珍珠》以及諾拉·斯特林的《賽珍珠:一位充滿矛盾的女性》等。其中彼得-康教授所著的《賽珍珠傳》影響最大,該書按照歷史的線性發(fā)展記述了賽珍珠從出生到去世一生的經(jīng)歷,并對作家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評價。略顯不足的是,傳記只用了幾個章節(jié)講述賽珍珠在中國的生活。與之相比,《埋骨》雖不如其詳盡,但獨具特色。它以賽珍珠前40年在中國的經(jīng)歷為基點,“重新回顧賽珍珠早年的經(jīng)歷是如何孕育出她神奇的想象力,并探究深藏在這種想象力之中的記憶與夢想”、傳記以新穎的視角勾勒了賽珍珠作為女人和女作家的成長軌跡。全書共分七章,其標題分別為鬼魂家庭、雙重焦點、靈魂與肉體、玩偶之家、中式思維、小說之境以及傲慢的腐氣。以第一章“鬼魂家庭”為例,賽珍珠的母親在生她之前育有四個孩子,死了三個,這段經(jīng)歷配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積習的鬼怪傳說,讓斯波林的傳記兼具紀實性和故事性;再如在第四章“玩偶之家”中,斯波林將賽珍珠比作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放大了賽珍珠父母之間以及她本人與第一任丈夫之間漸行漸遠的婚姻關系。關于賽珍珠回到美國之后的經(jīng)歷,作者只在后記部分進行了簡要介紹。這種安排體現(xiàn)了與彼得·康版本的明顯不同。傳記中引述的資料大都有據(jù)可查,多為斯波林中美之行考察所得,或能夠為賽珍珠自傳或其他材料所佐證,這也正是諾拉·斯特林撰寫的《賽珍珠:一位充滿矛盾的女性》所缺乏的。
在演講中,首先,斯波林闡述了傳記題名《埋骨》與書中所要表達的主題之間的關系。斯波林講,這主要與賽珍珠兒時的一段“埋骨”經(jīng)歷有關。賽珍珠成長在中國的舊時代,男尊女卑的觀念與行徑盛行。她??吹揭肮窢幨场霸舛髿⒌呐畫胧恰保龝S身帶著網(wǎng)兜和竹棍,驅(qū)趕半路上的野狗,并盡量掩埋這些殘骸。這一切她當時并未向任何人提起,后來收錄在回憶錄中。斯波林認為,“埋骨”象征著掩埋那些痛苦的記憶,正如她要掩埋在大街上被人罵作“小洋鬼子”的記憶一樣,對于那些令作家痛苦的、當時無法言及的記憶和話題,最好的方法就要像“尸骨”一樣進行掩埋、遺忘。
接下來,斯波林講述了為賽珍珠寫傳記的緣由。據(jù)她回憶,自己小時候讀到一本關于中國的水彩畫書——《中國兒童游戲》(Chinese Childrenat Play)。書中“一簇簇頭發(fā),黑眼珠、紅臉頰”的中國孩子形象以及他們玩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游戲,如斗蟋蟀、旋陀螺、放風箏等場景,給這個二戰(zhàn)時期英國倫敦的小女孩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讓中國成為她一生所夢寐以求的地方。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她讀過賽珍珠的《大地》,這本書喚醒了她兒時關于中國的記憶,也讓她看到了一個描寫中國和中國農(nóng)民生活的真實畫卷。她期望能夠追隨賽珍珠這位描寫中國最有影響的作家的腳步,到中國看一看,“我希望自己不是作為一名普通的觀光游客、一個純粹的外人而來,而是希望通過賽珍珠這個橋梁,從她的視角去了解中國和中國人民,去跟大家接觸”。選擇賽珍珠,斯波林期冀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夙愿。
《埋骨》植根于跨文化的歷史語境,從女性主義的視角揭示了賽珍珠在中國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一名女性作家的鮮明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講,該書為賽珍珠這位中美文化曾經(jīng)的棄兒尋找歸宿,堪稱是男性霸權和女性沉默的社會寓言。美國賽珍珠國際總裁詹妮特·明澤閱讀了斯波林的傳記后給予高度認可。傳記在學界也頗受好評,彼得·康說,新傳讀來引人入勝,是一流的傳記;著名女性文學專家伊萊恩·肖瓦爾特稱之為“很有創(chuàng)見,給人以啟發(fā),其敘述就像史詩電影般令人激動,是傳記文學發(fā)展史上一個成功的例子”。傳記一經(jīng)問世即獲得2010年度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Prize),其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二、美國文學史上的賽珍珠
如何認識與評價賽珍珠及其作品,在今天仍然是美國學者頗為關注的研究課題。賽珍珠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作家,她的《大地》、《異邦客》、《戰(zhàn)斗的天使》、《群芳亭》等多部作品登上了美國最暢銷圖書排行榜。其中《大地》印發(fā)了數(shù)百萬本,獲得了數(shù)以百萬計的忠誠的美國讀者。然而,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中,這位在中國長大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卻成為跨文化視界中的尷尬,為美國主流文化所拋棄?!都~約時報》曾經(jīng)說過,“賽珍珠的作品,在中國受尊崇但讀不到;在美國,讀得到卻不被尊崇”。
那么,美國學界對賽珍珠的研究走過何種軌跡呢?密歇根州立大學研究員斯蒂芬·拉赫曼以“美國文學史上的賽珍珠”(Pearl S.Buck in the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為題,運用統(tǒng)計學方法介紹了賽珍珠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她在學界以外的接受與影響。拉赫曼曾擔任過密歇根州立大學美國研究計劃主任以及范德比爾特大學研究員等職,參與編寫了《霍亂·氯仿·醫(yī)學科學:約翰·斯諾的一生》、《埃德加·愛倫·坡的美國面孔》等著作。
拉赫曼的研究借助了谷歌公司的一款搜索引擎——谷歌詞頻統(tǒng)計器(Google Books NgramViewer)。這是谷歌實驗室近年來推出的一種存儲數(shù)字化圖書數(shù)據(jù)的全新可視化工具,它以圖示形式顯示/對比查詢詞在1800年至今在已出版圖書中的出現(xiàn)趨勢,用戶借助圖表可以觀察這些詞匯在不同年代書籍中出現(xiàn)的頻率。引擎的數(shù)據(jù)庫建立在谷歌龐大的圖書數(shù)據(jù)庫的基礎上,囊括了全球一千五百萬本藏書內(nèi)的詞匯,因此實驗得出的數(shù)據(jù)具有較高的可信度。運用該搜索引擎,拉赫曼以Pearl S.Buck為關鍵詞梳理統(tǒng)計了1900年至今各時段在美國出版的賽珍珠研究著作的情況,并向與會者做了量化分析。研究清晰地顯示,賽珍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學術界對她的關注迅速升溫,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之后圖表的走勢迅速下降,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維持在較低的數(shù)值水平。拉赫曼進一步將賽珍珠與美國其他幾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知名作家的研究趨勢進行了比對,圖表顯示,即使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賽珍珠研究處于巔峰時期,與她有關聯(lián)的研究成果也無法與??思{、馬克·吐溫等作家相提并論,甚至可以說是遠遠落后。以1945年為例,有關賽珍珠研究的數(shù)據(jù)值達到頂點,占書籍總量的比重最大,為0.000 010 418,而同期??思{的論著所占比重為0.000 164 079 8,馬克·吐溫為0.000 445 523 4,斯坦貝克為0.000 105 463 9。數(shù)值走勢差距之大,令人深思。
拉赫曼認為,美國的賽珍珠研究走過八十余年的歷程,然而,總體來講,賽珍珠未能像其他諾獎得主一樣獲得應有的文學地位,學界對她的研究相當有限,而且她的光輝被男性同行所遮掩。這一點有據(jù)可循。由羅伯特-斯皮勒編纂的《美國文學史》和埃默里·埃利奧特主編的《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在美國擁有廣泛影響,然而,這兩本書中關于賽珍珠的記述都是一筆帶過,而對于其他諾獎得主則進行了長篇論述。拉赫曼的報告讓大家更加直觀地了解了美國國內(nèi)賽珍珠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結論一定程度上也契合了賽珍珠研究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所經(jīng)歷的波折,印證了賽珍珠更多地被當作暢銷書作家看待,其作品并未被接受為文學經(jīng)典的說法。
拉赫曼在報告中還介紹了賽珍珠的作品在美國的電影改編情況以及她本人對部分銀幕形象的一些看法。賽珍珠的中國題材小說頗受好萊塢的青睞,她的《大地》、《龍種》、《群芳亭》、《中國天空》以及《撒旦永不眠》被拍攝成電影,搬上銀幕。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大地》(1934年)是米高梅公司致力打造的“第一部真實地表現(xiàn)中國人的好萊塢電影”。由奧地利籍演員露易絲·雷納飾演的阿蘭塑造了一個“率直、溫柔、淳樸而且非常真實”的中國婦女形象,“女主角一見幾疑其為華婦。三從四德,實事求是,誠一鄉(xiāng)村舊時女子”。憑借在《大地》中的精彩表現(xiàn),雷納在第十屆奧斯卡電影節(jié)上蟬聯(lián)最佳女演員獎。賽珍珠本人對雷納的表演給予高度評價:“雷納不僅外貌像中國婦人,而且舉手投足之間,一顰一笑都像極了中國人,連洗碗的動作都能夠做到無可挑剔?!边@種從文本到影像的轉(zhuǎn)化不僅豐富了美國銀幕上的中國形象,而且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賽珍珠及其筆下的中國世界。拉赫曼還把雷納飾演的阿蘭形象與由美國女攝影記者多羅西亞·蘭格(Dorothea Lange)拍攝的《移居的母親》(Mi-grant Mother,1936)中的母親做了典型化比較,《移居的母親》是蘭格的代表作品,一組5張照片拍攝了大蕭條時期一位表情堅毅又復雜的母親,她穿著殘破粗劣的衣服,滄桑的皮膚布滿皺紋。這組照片深刻揭示了失業(yè)移民的貧困生活和她的孩子們的痛苦童年,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當然,賽珍珠對電影改編中出現(xiàn)的一些過于本土化和理想化的現(xiàn)象也流露過不滿,如她對電影《龍種》中玉兒的扮演者——有美國影壇第一夫人之稱的凱瑟琳·赫本的表演并不完全買賬,她認為赫本的口音、身上穿著男士條紋襯衫以及她流海的式樣與中國已婚婦女的形象不相符合。
最后,拉赫曼從社會影響角度同步進行了賽珍珠與另一位美國女作家哈麗葉特·比切·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181l一1896年)的類比研究。斯托夫人撰寫的《湯姆叔叔的小屋》為美國廢奴運動贏得了同情者和支持,對美國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她本人被林肯總統(tǒng)稱為“寫了一本書,釀成一場大戰(zhàn)的小婦人”。同樣,賽珍珠的境遇與斯托夫人極其相似,她不遺余力地向世人介紹中國,在很大程度上糾正了昔日西方對中國籠統(tǒng)而模糊的認識,被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譽為是“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
三、社會活動家賽珍珠的對話
意識和實踐活動
賽珍珠是一位多產(chǎn)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重要的社會活動家和人道主義者。她以畢生的跨文化創(chuàng)作和社會實踐搭建溝通東西方的人橋。在21世紀全球多元文化沖突與共融的大背景下,從跨文化對話視角研究賽珍珠對于當下的賽珍珠文化推介、中西小說比較以及異質(zhì)文化間的交流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南京師范大學的姚君偉教授多年來專注于賽珍珠研究,并主持《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賽珍珠專題研究”專欄。在論壇發(fā)言中,姚教授作了“論社會活動家賽珍珠的對話意識和實踐活動”的主題演講。
首先,他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了賽珍珠在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對中國小說研究過程中折射的對話意識。賽珍珠博覽中外小說,既讀過莎士比亞、薩克雷、狄更斯、馬克·吐溫等西方經(jīng)典作家的作品,又閱讀過《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等中國古典名著,培養(yǎng)了自覺的比較意識。她的跨文化書寫塑造出真實客觀的中國人形象,歷史而完整地呈現(xiàn)中國文化。從整體上講,比較思維清晰可見,對話性寓于其中,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扭轉(zhuǎn)了西方語境中所固有的中國形象,為西方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的窗戶。
姚教授指出,賽珍珠是一位成長于多元文化語境中的作家和學者,她以創(chuàng)作中國題材小說為起點,最終走上了研究、宣傳和翻譯中國小說的道路,她的比較意識以及她在比較研究中所體現(xiàn)出的他者智慧是超前的、對話的。賽珍珠發(fā)表了《中國早期小說》、《東方、西方及其小說》、《中國早期小說源流》、《論小說創(chuàng)作》等涉及中國小說歷史地位、文化特征以及發(fā)展源流的論文,將中國小說置于中華文化語境之中進行歷史考察,強調(diào)了中國小說相對于西方小說的差異性和對比性,向西方讀者展示出一個內(nèi)容豐富、卻長期為西方所忽略的中國小說傳統(tǒng)。姚教授認為,賽珍珠的中國小說研究中的對話性體現(xiàn)出一個成功的跨文化對話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她堅信中西文化各有所長,提倡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大文化觀,論述的很多觀點具有相當?shù)膹V度和深度。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對賽珍珠的研究多集中在作家這個層面上,而關于她對中國小說方面的研究涉及很少,在這方面仍大有可為。
在贊譽賽珍珠的對話意識的同時,姚教授還就賽珍珠回國以后所從事的人道主義事業(yè)以及實踐活動做了說明。他表示,賽珍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成為一名公眾人物,積極投入到社會事業(yè)中去。作為社會活動家,賽珍珠擁有三重身份:慈善大使、民權保護神和婦女維權斗士。賽珍珠的同事詹姆斯·密切納這樣評價她:“她是所有問題的發(fā)言人,新聞自由、宗教自由、貧困兒童的收養(yǎng)、中國的未來婦女接受教育等是她所觸及并深入的問題。”除從事寫作之外,賽珍珠與丈夫經(jīng)營《亞洲》雜志長達數(shù)年,利用該平臺促進亞美文化交流。她先后發(fā)表了成百上千次演說為黑人、婦女、亞裔和非裔美國人爭取權利。她成立“東西方交流協(xié)會”,創(chuàng)辦“歡迎之家”、“賽珍珠基金會”等實體組織,致力于兒童醫(yī)療和教育等福利事業(yè),為殘疾兒童和亞美混血兒爭取權利,促進跨民族的交流和理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賽珍珠在抗日戰(zhàn)爭中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國,先后發(fā)表大量支持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演說,創(chuàng)作出版抗日題材小說《愛國者》、《龍種》以及劇本《光明飛到中國》等作品,協(xié)助愛國青年王瑩到白宮演出,領導“東西方交流協(xié)會”捐錢捐物,援助中國。她一貫反對美國支持蔣介石集團、敵視新中國的政策,反對美國在朝鮮戰(zhàn)爭中與中國為敵以及《排華法案》等等。
最后,姚教授認為,從文化全球化的維度出發(fā),賽珍珠的跨文化書寫與社會活動體現(xiàn)出強烈的對話意識,反映出其倡導平等交流的跨文化理想。她像一座橋梁,在溝通中美文化,溝通中國和世界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
主題演講結束后,論壇安排了訪談和互動環(huán)節(jié)。與會者就賽珍珠研究的熱點話題進行了進一步交流和探討。江蘇大學賽珍珠研究所所長吳慶宏教授介紹了江蘇大學師生開展賽珍珠學術研究的情況以及進一步推動賽珍珠研究、光大賽珍珠精神的構想。姚君偉教授對于江蘇大學在賽珍珠學術研究及其傳播中所做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
參考文獻:
[1]希拉里·斯波林.埋骨:賽珍珠在中國[M].張秀旭,靳曉蓮,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
[2]馮元元.希拉里·斯布爾林、郭英劍關于《埋骨:賽珍珠在中國》的對話[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35—38.
[3]姚君偉.為棄兒尋找歸宿——評賽珍珠新傳《埋骨》[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10(6):20—22.
[4]李青霜.影像中國:賽珍珠作品的美國電影之旅[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5]Buck,P.S.My Several Worlds:A Personal Record[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54.
[6]怡青.大地史詩:賽珍珠[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張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