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shù)》中表達了“享受人生”的人生哲學,把人生當做美的藝術(shù)來欣賞,享受家庭、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旅游、享受文化,等等。這種人生態(tài)度是生物性的人性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同時享受并非隨心所欲,近情理的人生目標包含了簡樸與寬恕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關(guān)鍵詞: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享受
《生活的藝術(shù)》(TheImportanceofLiving)是林語堂1937年出版的英文著作,意在向美國的“趕忙人”介紹中國人的生活在“賞花弄月”之外,“有中國詩人曠懷達觀高逸退隱陶情遣興滌煩消愁之人生哲學”①。他在《自序》中寫道:“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的經(jīng)驗?!雹诹终Z堂把生活本身當做美,肯定生活的審美價值,追求藝術(shù)化的生活,建構(gòu)了以“享受人生”為關(guān)鍵詞的人生哲學?!跋硎堋?,《辭源》解曰“當之為享,得之為受”;《現(xiàn)代漢語詞典》意為“物質(zhì)上或精神上得到滿足”,包含積極面對并承擔人生,接受并熱愛人生一切內(nèi)容之意。
全書共14章,以“享受”為題的有8章,如《誰最會享受人生》《生命的享受》《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旅行的享受》《文化的享受》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xiàn)出對人生的熱愛,對大自然的欣賞與敬畏。林語堂以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享受”③,在書中用幽默詼諧的筆法、閑適又認真的態(tài)度告訴讀者為什么要“享受”以及如何“享受”。他在極力尋找生活的樂趣,構(gòu)筑一種最健康最快樂最幸福的生活方式,享受生命的美好。
一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shù)》中很細致地介紹了人生中的各種具體的“享受”:享受家庭、享受生活的點滴、享受大自然、享受旅行、享受文化,等等,包含了人生的各個方面,可以說是人生的百科指導手冊。每一個方面的享受都體現(xiàn)了林語堂的人生智慧。
如享受家庭之樂。林語堂有很濃厚的家庭觀念,在自己的家庭里,他是個非常孝順的兒子、非常敬愛妻子的丈夫,也是個非常愛護女兒的父親。他肯定家庭生活的美麗,也認為家庭生活需要每個成員的自制與容忍。他尊重女性,肯定女性孕育生命的重要地位,他相信“男女不遺留子女而離開這世界,實在是犯了一件對于自身的大罪”④。他告誡世上的子女必須孝順老人,人類應該順應自然安享老年,認為“生命交響曲,其終點處應是偉大的和平晴朗,物質(zhì)舒適和精神上的滿足,而不是破鑼破鼓的刺耳響”⑤。
還如享受大自然。林語堂首先表達的是人應該敬畏大自然,他認為:“某些人是想和大自然融協(xié)和諧,某些人是想征服或統(tǒng)治和利用大自然,而某些人則是高傲地賤視大自然。這個對自己的星球之高傲和賤視態(tài)度,乃是文明的一種奇特產(chǎn)物。”⑥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夠善待自然,才能夠享受它的美好。他相信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極其渺小的,而大自然是偉大的,人常與自然為伍則可以治愈人類的自大狂妄,使其心境漸漸也變得偉大。他還談到具體如何享受大自然,如樹、山、石、花,等等,基本原則就是應該把享受大自然當做一種藝術(shù),視人的性情個性而異其趣,一切都需出于自動,都需出于藝術(shù)天性的自動。
有論者認為林語堂“在悲劇性的人生中創(chuàng)造快樂、自由和幸福的人生”⑦。的確,在林語堂看來,人生在世是美好的,因為短暫所以更應盡情享受這份美好。
二
林語堂“享受人生”的確奠基于他對人的人性主義與個人主義的體認。他認為人是靈與肉的統(tǒng)一體,而身體(肉體)的滿足是非常重要的,強調(diào)享受的快樂很大程度上就來自于身體感官的快樂。而脫離身體的靈魂是不存在的,因為滿足都是由欲望而產(chǎn)生的。
林語堂說他是一個“人性主義者”,首先就在于尊重人類的動物天性或生物性。林語堂認為,人類是一種生物,是屬于塵世、離不開塵世的;人類有一個身體,能夠也應該享受各種快樂的欲望;人類的一切快樂都屬于感覺的快樂,都源自生物性的快樂。他從生物學的觀點出發(fā)強調(diào)人的動物性,人有動物的本性如吃、喝、病、死、性欲,等等,是一種有弱點,易犯錯,有罪惡的動物。因此他認為生命中最緊要的相互關(guān)系,就是男人、女人、孩子三者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而生命哲學,就是討論這個相互關(guān)系的。既然人類都是動物,所以我們只有在正常的本能上獲得正常的滿足,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快樂,包括生活各方面的享受。
對人的“動物性”的體認使得他在思考人生時遵循簡樸的“唯物主義”思想,強調(diào)人的肉體與精神的統(tǒng)一,突破傳統(tǒng)哲學和道德重精神輕身體的身心分割理論。正如伊壁鳩魯所說:“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樂;哪怕是智慧與文化也必須推源于此?!雹嗤瑫r人類又有“靈心”,這是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人生之美在于人類有一個普通而可愛的靈心。在此基礎上,林語堂也提出了“人類的尊嚴”之說法,認為人類尊嚴的精華體現(xiàn)在“放浪者”身上,這種人是中國文學上所尊敬的人物,有四種特質(zhì):“一種嬉戲的好奇心,一種夢想的能力,一種糾正這些夢想的幽默感,一種在行為上任性的、不可測度的質(zhì)素?!雹崴堰@種人當做理想的中國人介紹給西方,試圖為西方的機械文明問診下藥。
同時,他始終認為個人是人生的根本,“哲學以個人為開端,亦以個人為依歸”⑩。而社會哲學的最高目標,也無非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過著幸福的生活”。這種哲學觀始終以每個人的幸福生活為出發(fā)點,尊重、保護個人的個性以掙脫各種束縛。林語堂為了說明個性的重要,先是選擇了詩人惠特曼這位“最有智慧,最有遠見”的美國人的觀點來闡明個人原則之為一切文化的最終目的;接著又舉中國儒家學說來證明世界和平問題和我們私人生活的培養(yǎng)相關(guān)聯(lián)。當國內(nèi)正處于宣傳集體價值與利益的時代主潮中時,遠在美國的林語堂卻極力宣揚個體的獨立、個體的利益,恰恰在反潮流中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思考的品格與意義。而且這種認識明確地傳承了源于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五四新文學運動之精魂,正如赫爾岑說的:“個人,社會的真正的實在的單元,卻往往為了某些一般性的概念,為集體的名義,為了某些旗幟而犧牲。出賣了個人的自由,是為誰工作呢?為誰犧牲呢?”{11}
基于人性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人觀,林語堂提出了“享受人生”的人生哲學。在他看來,“人生的智慧其實就在摒除那種不必要的東西,而把哲學上的問題化減到很簡單的地步——家庭的享受(夫妻、子、女)、生活的享受、大自然和文化的享受——同時停止其他不相干的科學訓練和知識的追求?!眥12}甚至認為“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還有什么呢”{13}。他在書中摘錄了金圣嘆寫的三十三則“不亦快哉”,認為其所有的快樂都來自精神和感官的錯綜聯(lián)系。由此來說明“身體”(感官)的享受是我們對待世界這一席人生盛宴的最好態(tài)度。他思考人生一直是緊緊貼近生活本相的,在生活中獲得最大的快樂是非常實際的而不是形而上的。比如他十分享受“吃”的樂趣:“人世間倘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人的慎重將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學問而是‘吃。吾們曾公開宣稱‘吃為人生少數(shù)樂事之一。這個態(tài)度頗關(guān)重要,因為吾們倘非竭誠注重食事,吾人將永不能把‘吃和烹調(diào)演成藝術(shù)?!眥14}
《生活的藝術(shù)》是林語堂當做哲學來寫作的,他本想題書名為“抒情哲學”,表達“一種中國最優(yōu)越最聰慧的哲人們所見到而在他們的文字中發(fā)揮過的人生觀和事物觀”{15},也是經(jīng)過他自己選擇過濾沉淀的人生思考。書中提到多位與他精神相通的中國朋友,如白居易、蘇東坡、屠赤水、袁中郎、李卓吾、張潮、李漁,等等。同時,他的人生哲學也散發(fā)出古希臘哲學的沉香余味。
林語堂的“人性主義”、“個人主義”亦是古希臘“關(guān)懷自身”的生存美學的體現(xiàn)。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就是告誡世人關(guān)注自我。不僅是哲學,也是具體的生活實踐。就如??滤J為的:“在整個古代哲學中,關(guān)注自我既被視為一種義務,也被視為一種技術(shù),一項基本責任和一系列精心構(gòu)思的方法。”{16}
在古希臘時期,一些哲學家和思想家把生活實踐看做是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一種自由的風格。但是,隨著基督教文化對人的思想及生存方式的滲透“自由的生存實踐”,這種古希臘時期的生存美學已經(jīng)不存在了。林語堂認為古希臘人與中國人的人生哲學是一致的,與現(xiàn)代的基督教世界完全相反。希臘人酷愛這個人生和宇宙,富于想象,他們承認人類總有一死,有時還受殘酷命運所支配。但是一旦接受這種命運,就會十分愉快。
當然,也必須正視與警惕的是,林語堂強調(diào)人性的自然性維度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視了人性的社會性維度,而社會性是為了群體利益對人類天性的某種必要的理性抑制。當年林語堂及論語同仁們所遭受到的非議應該與此相關(guān)。所以,正如恩格斯說的:“(人類)為了在發(fā)展過程中脫離動物狀態(tài),實現(xiàn)自然界中的最偉大的進步,還需要一種因素:以群的聯(lián)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wèi)能力的不足?!眥17}如何在兩者間尋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也應該是當代人思考的方向。
三
在暢談人生的享受時林語堂提出了一個終極的目標即近情理,情指感情,代表可以活動的人性元素;理并非理性,而指天理,即自然法則,代表著宇宙之萬古不移的定律;也非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式封建道德準則,而似孟子提出的“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式重視自然規(guī)律。他的享受并不是提倡人們生活上自我放縱,他認為孔子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有坦白的常識和自然的人性。林語堂認為中國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個不必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樂的人”{18}。他的生存美學結(jié)合了儒家與道家的精髓,最后歸結(jié)為子思的中庸哲學。林語堂高度肯定了子思的貢獻,認為子思回避了儒家與道家兩個極端,采取了一種介于極端之間的有條不紊的生活,在動作與靜止之間找到了一種完全的均衡,是近情理的,是“人類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19}??梢姡摹跋硎苋松辈⒎侵鸽S心所欲,極度自私不負責任。
近情理的生活是簡樸的,享受不等于奢華。他認為:“沒有金錢的人也能享受悠閑的生活。有錢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領(lǐng)略生活的樂趣,那些輕視錢財?shù)娜瞬耪嬲么酥械臉啡ぁK氂胸S富的心靈,有簡樸生活的愛好,對于生財之道不大在心,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悠閑的生活。如果一個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夠他享受的。一般人不能領(lǐng)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眥20}他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找到幾位理想人物,用他們的生活實踐為后人提供生活的智慧。比如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在鄉(xiāng)間“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陶淵明,林語堂認為他是“整個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21}。林語堂并非從陶淵明的文學成就來衡量,而是從其生活態(tài)度來衡量的。陶淵明寫作的詩文并不算多,但是他的生活方式和風格讓林語堂特別欣賞,林語堂把陶淵明當做哲學家來看待,認為他是一種耽于肉欲和靈的妄尊的奇怪混合,是和諧的。和諧的陶淵明就是這樣度過他的一生:做一個無憂無慮、心地坦白、謙遜簡樸的鄉(xiāng)間詩人,一個智慧而快樂的老人。他近情理,愛好人生,歸隱并不是逃避人生,僅是回到田園和家庭里,“結(jié)果是和諧,不是叛逆”{22}。另外,林語堂還非常欽佩清人沈復及其夫人陳蕓的生活方式。沈復在《浮生六記》中描寫了夫婦閨房瑣事的回憶,林語堂多次引用書中內(nèi)容來說明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贊賞他們夫妻二人的近情理。他們都是富于藝術(shù)性的人,知道怎樣享受人生,他們心靈中流露出對愛的渴望,以享受大自然為怡情悅性中必不可少的事件。即使他們的人生非常凄慘。特別是蕓,林語堂覺得她是“中國文學中所記的女子中最為可愛的一個”{23}。蕓所說的“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態(tài)度讓林語堂欽佩不已,他認為生活及思想的簡樸性是文明與文化的最崇高最健全的理想,“簡樸才永遠是真正偉大人物的標志”{24}。
近情理的態(tài)度也必然造成了寬恕的哲學。林語堂相信人類是有弱點的,而有弱點、不合理才是可愛的。他甚至會說:“我不愿意見到我們在這世界上都變成十全十美合理的人類”{25},因為“人類易生錯誤的本性是人生色彩的精粹所在”{26}。他高度贊揚這些人的缺乏“理性”:幾乎為一個女人而忘掉帝國的愷撒、對兒子一籌莫展的所羅門王、將神圣石版敲碎的摩西、在喀西馬尼流淚在十字架上懷著疑心的耶穌、回答賓客自己不在家而等客人剛走到門口又在樓上大聲唱歌的孔子。寬恕的人生哲學使得林語堂能夠始終保持平和的人生態(tài)度,在生活中幽默曠達,暢享人生。
總之,近情理的觀點表現(xiàn)了林語堂對“天人合一”的思考,是對幸福的人間生活、理想的社會秩序的真摯追求。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當今時代,同樣具有積極意義。
??抡J為:“生存美在本質(zhì)上是自由的、悲劇性的、永恒逾越的?!眥27}林語堂堅持“哲學本應是最貼近人們的胸懷和事業(yè)的物事”{28},他的“享受人生”就是在追求生存美,享受即是自由與超越。王兆勝先生認為21世紀的我們需要學習林語堂,因為他較能代表21世紀的文學和文化精神。的確如此,人生在世,滄海一粟。面對大自然所準備的色彩豐富、各式各樣的菜單,首先讓我們像林語堂一樣,選擇最聰明的法子:逕自去享用這席菜肴,而不必憎嫌生活的單調(diào)。
①萬平近:《林語堂評傳》,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頁。
②③④⑤⑥⑨⑩{12}{13}{15}{18}{19}{20}{21}{22}{23}{24}{25}{26}{28}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林語堂名著全集(21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頁,第126頁,第172頁,第205頁,第270頁,第69頁,第91頁,第11頁,第127頁,第1頁,第116頁,第119頁,第169頁,第120頁,第124頁,第281頁,第102頁,第61頁,第62頁,第387頁。
⑦王兆勝:《天地之子(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⑧赫爾岑:《彼岸書》,袁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頁。
{11}[英]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37頁。
{14}林語堂:《吾國與吾民》,《林語堂名著全集(20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頁。
{16}[法]??轮判≌婢庍x:《??录?,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頁。
{1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頁。
{27}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頁。
作者:陳艷玲,現(xiàn)當代文學碩士,肇慶學院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現(xiàn)代作家作品研究。
編輯: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