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銀超
摘 要:教師要圍繞校園文化建設實際,針對實踐中存在的諸如照搬照套、沒靈魂、不深入等問題進行思考。校園文化建設要落地,要接地氣,要圍繞特定對象而進行。文化落地要實實在在,不搞彈跳式半落地,更不能懸浮式假落地。
關鍵詞:文化;文化建設;校園文化
《易經(jīng)》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告訴我們,文化的實質就是以“文”化“人”。校園文化也如此,就是通過文化建設來感召人、引領人、發(fā)展人。校園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的靈魂,也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每所學校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文化積淀,這是一種不容忽視且極為寶貴的教育資源和發(fā)展動力。
一、現(xiàn)階段學校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照搬照套,不與自身實際相結合。學校之間很重視互相學習,這有利于各自的校園文化建設。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諸如簡單照搬、直接復制文化樣本的現(xiàn)象??匆妱e人搞國學文化,自己馬上按照別人的模式,請專家,組織科研組、教學組,設計國學校園墻和國學校園景觀;看見別人搞生命教育,馬上派人去學習,拍完照、攝完像,回來直接就上馬。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出現(xiàn)了大量的雷同篇章、相同景觀。拿來主義不是照搬照套,“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保斞浮赌脕碇髁x》)別人的東西只有與自己的實際相結合,使之接地氣才有可為。
(2)沒靈魂,大雜燴現(xiàn)象突出。學校文化建設沒有主線,大搞外來化、舶來品,熱衷名人、先賢,喜歡高高在上、玄而又玄。拼湊之下,文化建設變得不倫不類。好像不是國外的經(jīng)驗,不是名人的著述,不是先賢的哲論,就不配在學校宣傳和建設似的。于是這里配點儒家語錄,那里寫點名人名言;這里掛個孔子、老子,那邊貼個外國名人;這邊寫個時髦的教育口號,那邊刷個經(jīng)典教育圖畫。反正星星點點,什么都有,就是看不出學校文化的靈魂之所在。
(3)不深入,把文化當美麗的外衣,形神分離。很多校長也都在鉆研學校文化建設,但片面地追求校園環(huán)境建設。門口加裝顯示屏,滾動播出學校成果;花壇里栽上花草樹木,透射綠色氣息;圍墻上裝點一些美麗圖畫,讓人眼前一亮;樓道里再掛上一些字畫作品,甚至堆砌一些經(jīng)典等,透露人文關懷。校園文化建設往往止步如此,課堂依舊是那樣的課堂,活動依然是那些活動,沒能把這些靜態(tài)文化轉化為學生的日常行為。美麗的校園環(huán)境固然重要,因為環(huán)境可以育人,但更重要的是學生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外在的環(huán)境再美,不深入學生頭腦,不轉化為學生行為習慣,就只是裝點門面的美麗外衣,文化建設就只能是形神分離。
以上種種歸結為一點,就是文化建設沒有落地生根。其實校園文化建設接地氣、落地生根,我們是大有可為的。
二、俯下身來建設校園文化
其實,離師生最近的最有感召力的還是普通人,尤其是與學校相關的普通人。不是每所學校都培養(yǎng)了杰出人才,但杰出人才必定都從學校走過,學校為他們的成功奠基。學校文化應鮮明易懂,關注普通人。好的文化要接地氣,如耐克的文化:“為了體育競賽運動,為了與對手競爭,不但要贏,而且要讓他一敗涂地”;某民辦高中的文化:“你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你就是好學生”等等都是結合企業(yè)和學校實際情況而擬定,讓我們俯下身來建設校園文化。
(1)明確一個理念———剔除不良文化。在文化是軟實力的理念指引下,文化建設大行其道,這是社會的進步。但關于校園文化建設,我們不能忽略還有另一種負面的文化存在,這主要集中在課桌、教室墻面及廁所,姑且稱之為課桌文化、墻面文化、廁所文化。留心的老師會看到有些學生表面彬彬有禮,他的課桌上卻寫著污言穢語;有的學生作文不行,課桌墻邊卻寫滿了“攻城秘籍”(網(wǎng)絡游戲用語)。這也被稱作為文化,流傳于學生之間。再加上容易被人們忽略的網(wǎng)絡用語的不文明,負面的東西太多將讓我們苦心培育的校園文化土崩瓦解。因此,我們要讓校園文化落地生根,首先要明確一個理念——文化不等于文明:其一,起源不同,文化在原始社會就有了,文明是手工業(yè)發(fā)展,國家誕生,文字使用才有了文明。其二,文明指積極進步的一面,文化既有積極面也有消極面。其三,文化不一定表現(xiàn)成果,文明一定要表現(xiàn)成果。我們要正確認識校園文化,關注這些偽文化,加以引導,努力剔除負面影響。
(2)用好校訓———打造學校靈魂。校訓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學校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和高度凝練概括。校訓體現(xiàn)了一所學校的辦學宗旨,也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大凡老牌學校都會把校訓擺在最顯眼的地方,而且一以貫之地加以傳承。我們發(fā)現(xiàn),校訓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在校園內影響著每一個人。它是標尺,丈量和激勵在校師生日常行為;它是明燈,照亮師生前進的道路。這里,讓我們想到了許多知名大學和中學的校訓。如:華中師范大學——求實創(chuàng)新,立德樹人;北京人大附中——崇德、博學、創(chuàng)新、求實;湖北黃岡中學——嚴謹、求實、團結、奮進;江蘇啟東中學——厚德博學。這些都是各個大學和中學的文化建設之綱,都結合大學生和中學生特點以及學校歷史實際提出的,不是高而玄之列?,F(xiàn)在許多學校其實都有校訓,有的也把校訓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加以展示,但存在兩個比較普遍的問題。一是校訓隨意改動,特別是換一任校長時最容易出現(xiàn)把前任校訓加以變化的現(xiàn)象。幾任校長下來,一個有幾十年歷史的學校,要問師生學校校訓是什么時,很少有人答得上來。這是嚴重不尊重歷史傳承的表現(xiàn),不利于校園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二是不注重校訓的深入宣傳,使之形同虛設。我們要牢固樹立校訓是學校靈魂之所在的意識,在繼承的基礎上著力加以闡釋、增強理解,努力把校訓轉化為師生行為習慣,讓一切靜態(tài)文化、動態(tài)文化都圍繞校訓來加以展開。
(3)重在培育———從歷史長遠打算。文化建設要落地生根,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強文化的認識、理解和認同,而這個過程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個過程好比由幼苗長成參天大樹般曠日持久。培育校園文化要過好三關,即師資關、應試關、實踐關。
師資關,就是有專門的教師隊伍來研究、打造、宣傳校園文化。當然,這要求老師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濃厚的文化研究意識,能通過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引導學生認知、理解校園文化并挖掘學生的文化潛能去建設和豐富校園文化。師資上可采用專職或兼職相結合的方式,不要讓搞校園文化建設的老師成了“副科教師”,對他們的不重視就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忽視。
應試關,就是在應試背景下,常出現(xiàn)文化建設遭遇“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其實考試和校園文化建設是不矛盾的,比如校訓中或校園文化體系中有關于誠信的內容,一以貫之的校園文化熏陶下,真正考試時就沒有必要再大張旗鼓板著臉訓斥教育了。
實踐關,就是要把校園文化真正轉化為師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思維習慣。校園環(huán)境再美,但那只是學校文化的外顯,學校師生的行為習慣才真正彰顯了校園文化的魅力。把書堆滿書架,不叫文化,而學生養(yǎng)成了讀書習慣才叫文化。把文明禮貌的要求寫在墻上,那只是務虛的文化,學生養(yǎng)成了見了客人問好,不瘋打鬧,那才是務實的文化。穿上唐裝漢服不見得是弘揚國學,真正理解才能沁人心脾。凡此種種,實踐中讓文化富有生命力。
努力打造校園文化,讓精神文化引領人,制度文化管理人,行為文化感召人,環(huán)境文化影響人。文化落地,就是文化要接地氣,圍繞特定對象,因年齡和知識涵養(yǎng)不同的具體對象。另外,就是緊密聯(lián)系黨的教育方針和時代發(fā)展要求。文化落地要實實在在,不搞彈跳式半落地,更不能懸浮式假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