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霞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形成和表現(xiàn)主旨的基礎。材料選用的好往往會賦予文章鮮活的生命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切合主旨、典型、真實、新穎的材料。而要獲得這樣鮮活的材料,又必須引導學生積累大量的素材?;谝陨蠈嶋H問題,教師就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積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的幾種方法,寫下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憑借教材
語文教材歷來以精選名家名篇和優(yōu)秀作文為主體,它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規(guī)范而優(yōu)美的語言材料,是訓練學生寫作的“憑借”。葉圣陶先生曾說:“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
比如對于傳記類的文言文,我們在講解文言文知識的同時,也要提醒學生更加注意其中的人物,可用在哪些立意方面的作文中。甚至于每篇課文的作者,比如司馬遷、蘇軾等,他們的經(jīng)歷、遭遇、品格、精神等方面就可以寫“挫折”“堅持”“追求”“選擇”等話題的作文。課文的主人公或者作者都是我們作文時很好的材料,關鍵是學生能否把他們積累下來,并靈活運用。對于論說類的文體,如《勸學》、《師說》等,可以指導學生以課文的名言警句為論據(jù)證明觀點;將課文中的素材與作文主題相結合,進而加以延伸、拓展,就會成就一篇不錯的文章。
二、操千曲而后曉聲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廣泛的課外閱讀對于寫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對于寫作素材的積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不僅要“讀”,而且要讀得廣泛,作文精選、名著欣賞、散文名篇、報刊雜志等等,廣泛的閱讀讓作文寫作的材料庫豐富多彩,材料多了,寫作的思維自然就打開了,比如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有位考生寫了“愛因斯坦記憶移植之后”的情況,也有位考生全篇寫了“堂·吉訶德復活”。這不都是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的結果嗎?
三、功在文外
宋代詩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同樣,要真正寫好文章功夫就在平日的生活之中?!笆率铝粜慕詫W問”,電視、報刊、雜志等各種媒體報道的新聞大小事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都是素材的來源。只要平時留心,注意積累,在寫作時,稍一聯(lián)系話題,調動相關的新聞報道、影視節(jié)目、生活見聞等材料,就不愁作文無從寫起,無話可說了。
四、課前演講
記得我在高中時,語文老師為了幫助學生積累寫作材料,要求我們每節(jié)課利用課前3分鐘舉行演講活動。演講,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能讓學生積累更多的作文素材或是人生經(jīng)驗。當天要演講的學生,他必須自己去搜尋材料,這對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一次“動”起來的機會,聽演講的其他學生,可以從演講的同學那里得到現(xiàn)成的材料,有自己的感受或體驗。所以,這短短三分鐘的演講,作用不可小視。
五、舊中翻新
傳統(tǒng)的寫作材料,也就是學生在作文中常寫的父母親情,同學友情,并不是說不可以寫,而是說要寫出新意,寫出真情實感。這就要求同學們敢于打開心扉說出內心的真實感動,對于這一點可以采用“以心換心”的方法,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深藏內心的一份感動,也可以讀讀班上寫親情友情較能感動人的范文,去感染其他學生,讓他們在實際案例中明白如何用自己的文章打動別人。正如升級專家王岱老師所說,我們要讓學生明白“寫作不是生活的裝飾,它就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言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就是生活?!睂懗錾钪械恼嫔泼啦攀呛梦恼隆?/p>
同學們,我們不該在面對作文題目時才感慨無話可說,“無米怎能為炊呢”?我們應靜心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積累“為炊之米”,如何積累更多的“好米”,有了米才能做出香氣四溢、晶瑩軟糯的白米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