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木魚
前段時間由于大型商業(yè)銀行加入借錢大軍,導致普通民眾去銀行取不出錢來,一時間,無錢在手導致人心惶惶。實際上,因錢荒而心慌,大可不必。錢荒的事情是經常發(fā)生的,自貨幣有記載以來,從早期的實物、糧食、黃金、銅錢、紙幣,到明清時期的白銀和制錢,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錢荒。
秦始皇駕崩前一年統(tǒng)一貨幣,推行“秦半兩”,雖然消滅了六國貨幣的殘余影響,但由于貨幣供給不能滿足需要,出現“物賤錢貴”的局面,農民和手工業(yè)者受到傷害,以致經濟蕭條。
西漢的滅亡和王莽關系很大。王莽篡位后,實行黃金資源國有化,民間喪失了貨幣財富,而政府的貨幣供給不足以填補民間貨幣的缺失,直接導致農民破產。王莽死后,國庫里留下大量的黃金。
建立在亡隋廢墟之上的唐朝是一個強盛的王朝,唐初實行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實物與銅錢通用,適合當時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但隨著經濟的復蘇,絹帛作為貨幣因體大物重、不便分割、難于運輸儲藏的缺點日益明顯,銅錢的需求日盛,而唐朝的官營鑄幣無力滿足,引發(fā)了嚴重的銅錢私鑄濫鑄,使唐政府大傷腦筋。雖然唐朝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由于堅守落后的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宋朝錢荒更加頻繁,有記載的如宋仁宗慶歷年間,江淮錢荒;神宗熙寧年間,兩浙錢荒;哲宗元祐年間,浙中錢荒尤甚;南宋初期,“物貴而錢少”,后期更“錢荒物貴,市井蕭條”。常常是老百姓一覺醒來,忽然發(fā)現“絕無一文小錢,在市行用”——市面上幾乎找不到一枚銅錢流通了,用著用著就不知流到哪里去了。
有這么一則故事,說秦檜去理發(fā),打理完畢,秦檜拿出五錢給理發(fā)師說“不用找啦”。理發(fā)師正要謝,秦檜低聲說:“千萬不要對外頭說,宮里傳出密旨來,我們現在用的貨幣,過幾天就不用了,還不如早點用出去?!币粋魇畟靼?,現錢如火山爆發(fā)一般噴向市面,錢荒就這么解決了,到底是奸臣秦檜。
宋朝錢荒,有人認為是銅錢外流造成的,宋朝經濟發(fā)達,保值性良好的宋錢地位類似今天的美元。雖然北宋有交子,南宋叫會子等紙幣,但因其貶值迅速,不少人還是熱衷儲存銅錢,甚至毀錢鑄器,致使流通領域貨幣短缺。為此,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錢禁”的措施,如禁止商人攜帶銅錢出境貿易,禁止民間私自毀錢鑄器,措施有點像今天的樓市限購令?當然,以宋朝松弛的法紀,這樣的法令肯定是無法執(zhí)行的。
到了元朝,干脆禁止民間使用金銀甚至銅錢,一律使用紙幣。當然,使用紙幣就難免超發(fā),發(fā)得無法收拾了就用新鈔替代,最后鈔票毛得沒人用了,全社會又回到了貨貨交易的狀態(tài),不得已又重新起用銅板和金銀。繞了個大圈子,還是回到起點。
明中后期,朝廷收繳的賦稅開始折成白銀,中國逐步確立了銀兩制,進入“白銀時代”,不出所料,明末又出現了銀荒。明朝白銀大部分仰仗海外進口,恰在此時,歐洲發(fā)生了史稱“郁金香危機”的金融危機,日本也閉關鎖國,明末又因遼東戰(zhàn)事耗銀巨大,國庫日空,加上天災人禍,明朝終至滅亡。
清朝前中期則始終沒有擺脫錢荒的狀態(tài),“銅幣供給嚴重不足,導致錢價長期居高不下”。有人做過考證,清朝人均銅錢擁有量,順治八年時只有1.4枚,康熙元年發(fā)展到3.7枚,康熙六十年有4.3枚,雍正十年時是6.4枚,直到乾隆時才高達19.1枚。民間始有民謠“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
中國古代的貨幣體系雖歷經不同時期的變化,但始終難以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貨幣體系。隨著現代社會貨幣制度的健全、管理方式的精進,今日之錢荒與古代錢荒實有本質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