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高考中,地理坐標圖是最常見的一種圖形呈現(xiàn)方式。由于它能很好地考查學生提取和分析整合地理信息,歸納地理特征和時空分布規(guī)律的能力,所以,備受命題人的青睞。地理坐標圖種類繁多,本文謹以典型試題為載體,對高考中常見、解題技能要求較高、學生容易出錯的三種坐標圖做一解析,力求歸納出便于掌握的解題技巧,以饗讀者。
一、直角坐標系點狀圖
此類圖,以點的形式表現(xiàn)某一地區(qū)或不同地區(qū)地理要素,在一定時間段(或節(jié)點)的量值、結構、變化趨勢及空間分布特征。由于點可以集合成曲線圖,也可以轉化成為柱狀圖,所以,以點狀圖為例進行說明。
例1:(2013高考新課標Ⅱ)圖1表示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qū)域2005~2010年間遷移人口比重。遷移人口以青壯年為主。讀圖1并結合相關知識,完成(1)~(2)題。
(1)2005~2010年:
A.遷出人口數(shù)量貴州多于四川
B.遷入人口數(shù)量上海多于廣東
C. 人口增長率浙江高于江蘇
D.人口自然增長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級行政區(qū)域間的人口遷移:
A.延緩了皖、贛、黔的老齡化進程
B.延緩了滬、京、津的老齡化進程
C.降低了皖、贛、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滬、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第(1)題,①判讀并比較人口比重的大小:縱坐標顯示貴州遷出人口比重略高于四川;橫坐標顯示,上海遷入人口比重高于廣東;浙江與江蘇相比,遷出人口比重大致相當,遷入人口比重明顯較高;安徽與天津相比,人口遷出比重較高,而人口遷入比重較低。②分析要素間的相互關系:遷入(遷出)人口數(shù)量=遷入(遷出)人口比重×人口總數(shù),人口增長率=自然增長率+機械增長率(遷入-遷出)。③找出知識之間的相關性:貴州、上海的人口總數(shù),分別遠低于四川和廣東,整合上述人口比重數(shù)值,可以得出A、B兩項錯誤。浙江與江蘇兩省的自然增長率接近;安徽屬于經(jīng)濟較落后地區(qū),自然增長率較高。整合上述人口比重數(shù)值,可以得出D項錯誤,C項正確。
第(2)題,①轉化圖中信息:明確圖示省級行政區(qū)對應的簡稱(略)。②判讀、整合人口比重大小:得出皖、贛、黔均為人口凈遷出省份,滬、京、津為人口凈遷入省份。③找出知識之間的相關性:遷移人口以青壯年為主,凈遷出省份會加速老齡化,凈遷入省份會延緩老齡化,得出A項錯,B項正確。同時,城市化水平的變化,要分析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人口遷移數(shù)量,而不能用省級行政區(qū)之間的人口遷移來判斷,故得出C、D項錯。
直角坐標系點狀圖解讀技巧是:①明確圖中所要判讀點的數(shù)值大小及其地理含義。②比較圖中點與點之間的數(shù)值差異及其地理含義,有時需要準確計算出差值,說明點所代表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③整體把握圖中各點的分布狀態(tài),歸納其變化趨勢、結構特點及分布規(guī)律等。
二、直角坐標系曲線圖
此類圖,反映某一種或幾種地理事物或要素,在時空分布上的數(shù)值特征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圖形包括單條曲線圖和多條曲線圖。由于多條曲線圖包含了單條曲線圖的解題技巧,所以,以多條曲線圖舉例說明。
例2:(2007高考重慶卷)讀圖2,回答(3)~(4)題。
(3)圖示黃河段沿程年平均水溫曲線的是:
A.X1 B.Y1 C.X2 D.Y2
(4)兩河在海拔2 000—1 000米河段,水溫變化幅度:
A.2月長江大于黃河 B.2月長江小于黃河
C.7月長江大于黃河 D.7月長江與黃河相近
解析:第(3)題,由圖名“中國最長的……”可知,兩條河流為長江與黃河。依據(jù)圖上曲線的注記(2月、7月)和兩個縱坐標軸的名稱(水溫、海拔)可知,X1、X2、Y1、Y2應為兩河的年均水溫曲線和海拔高度曲線。對圖中四條曲線名稱的判斷:①從單條曲線看變化趨勢:從河源到河口,海拔越來越低,故X1為X河的海拔曲線,X2便是該河的年均水溫曲線。或者具體分析X河距河源越遠,2月與7月水溫曲線基本都呈上升趨勢。由于年均水溫與月均水溫呈正相關,故X2應為X河的年均水溫曲線。同理,Y2為Y河的年均水溫曲線,Y1為其海拔高度曲線。②比較同類曲線之間的差異性:在與河源距離相同的各地,2月份的水溫,X河均明顯低于Y河,且Y河水溫最高值大約出現(xiàn)在距河源2500千米處。7月份的水溫,兩河相差不大。③找出知識之間的相關性:黃河比長江所處的緯度高,根據(jù)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溫的特點即可推斷,X河為黃河,Y河為長江。加上Y河水溫最高值大約出現(xiàn)在距河源2 500千米處,應是在四川盆地,更能肯定Y2為長江的年均水溫曲線。故正確答案選C。
第(4)題,要分析河流的海拔高度曲線與水溫曲線的相關性,有必要在圖上做輔助線。首先,分別在X河、Y河的海拔高度曲線上,對照海拔坐標軸,找出2 000米和1 000米兩點(圖3中實心點)。其次,分別過這兩點做垂線,與2月、7月的水溫曲線相交于兩點(圖3中空心點),這些點之間的水溫曲線上的變化狀況,即為兩河在2 000—1 000米的水溫變化狀況。最后,比較兩條河流在該河段區(qū)間2月、7月水溫曲線變化的差異,得出2月長江大于黃河,7月黃河大于長江的結論。故正確答案選A。
直角坐標系曲線圖解讀技巧有:單條曲線圖,主要關注兩個方面:①曲線上的數(shù)值大小。尤其是極值點和變化轉折點的數(shù)值,它們是控制整條曲線數(shù)值大小和變化狀況的關鍵信息點,常是解題的突破口。②歸納曲線變化幅度或趨勢。從曲線斜率判斷變化幅度,從曲線上的極值點及轉折點歸納變化趨勢。多條曲線圖,情況比較復雜,要視其反映的地理要素及其類型的多寡而區(qū)別對待。若圖中不同曲線表示的是同一類型的地理要素,則重在比較分析曲線之間在數(shù)值大小、變化幅度或趨勢方面的差異性和相似性;若圖中不同曲線表示不同類型的地理要素,則重在分析各要素之間的相關性及關鍵信息點的鏈接轉換,常需在圖中做輔助線。
三、直角坐標系等值線圖
該類圖以等值線的形式,反映某種地理要素在特定的時間段、空間方向條件下的分布特點。
例3:(2010年高考全國卷Ⅰ)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別設若干站點,監(jiān)測城市氣溫的時空分布。監(jiān)測時間為8日(多云)9時到9日(晴)18時。監(jiān)測結果如圖4所示。據(jù)此回答(5)~(6)題。
(5)監(jiān)測時段,被監(jiān)測區(qū)域氣溫: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變化晴天比多云天劇烈
C.從正午到午夜逐漸降低
D.白天變化比夜間變化平緩
(6)下列時間中,熱島效應最強的是:
A.8日15時左右 B.8日22時左右
C.9日15時左右 D.9日18時左右
解析:第(5)題,①區(qū)分時間段:多云為8日,是橫坐標軸上的左半部分9時—0時。晴天為9日,是橫坐標軸上的右半部分0時—18時。白天的時間段大約為6時—18時,正午到午夜的時間為12點~24時。②判讀等溫線的數(shù)值:在橫坐標軸上,8日的氣溫最高值為19℃~21℃,9日的氣溫最高值為21℃~23℃。兩天的正午到午夜期間,等溫線數(shù)值均是先升高、后降低。故A、C選項錯誤。③判讀等溫線的疏密程度:白天,9日比8日的等溫線密集,說明溫度變化劇烈,且9日的白天也比夜間的等溫線較密集,故D選項錯誤,正確答案選B。
第(6)題,①確定空間方向:從橫坐標上做輔助線,找出四個選項中的時間點,畫出四條垂線(圖5)。②判讀并計算等溫線的數(shù)值:在縱坐標上比較四條線上氣溫最高點(市中心附近)和最低點(郊區(qū))的差值,得出8日22時市中心與郊區(qū)的溫差最大。③找出知識之間的相關性:根據(jù)熱島效應的含義可知,市區(qū)與郊區(qū)溫差越大,熱島效應越強。(注意:不是市區(qū)溫度越高,熱島效應越強)故正確答案選B。
直角坐標系等值線圖解析技巧為:①明確所分析問題的時間段和空間方向:根據(jù)題干和題支提供的時間和空間信息,在縱坐標或橫坐標軸上標出這些信息點,然后,繪出相應的垂線或水平線。②運用等值線的判讀技巧,判讀特定時空范圍內,地理要素的分布特點和變化特點。如等值線上的數(shù)值大小——變化趨勢;等值線之間的疏密程度——變化的快慢程度;等值線的彎曲方向和幅度——主要影響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