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展
問題設置能形成與支撐課堂教學活動,攪動學生的思維,提挈全篇課文的學習。教學中,如何設疑發(fā)問呢?
一、引導設疑
設疑發(fā)問,歷來被認為是最成功的教學經驗,但如何設疑又是一個難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置問題情境,使之不斷提出問題和發(fā)現問題,逐步形成設疑能力,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1.細節(jié)處設疑
文章的細節(jié)就像深藏于綠葉中的花朵,扒開綠葉,顯露花朵,則會色彩紛呈,別開生面?!洞澍B》一文,作者寫了翠鳥的小巧玲瓏,又寫翠鳥捕魚動作敏捷,其中“只有那葦桿在搖動,水波在蕩漾”一句說明了什么?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通過在此處設問,使學生意識到寫文章不一定是平鋪直敘,用襯托法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2.畫中設疑
利用精美的圖片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如筆者在教學《四季的腳步》一文時,是這樣設計的:
師:(出示課件)在這個多彩的春天里,你們除了看到綠草鮮花、聽到溪水叮咚,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柳樹發(fā)芽了。
生2:我看到了油菜花。
生3:我能聽到鳥兒歌唱。
看到學生停留在簡單的畫面中,這時教師及時組織學生欣賞一張青蛙蹲在莊稼地里的美麗圖畫,讓學生模仿課文講話(即把小詩中的景物換成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景物。)
生1:青蛙唱起了歌兒。
師:青蛙仿佛在說什么?
生1:呱,呱, 春天來了。
師:那整句話連起來怎么說呢?
生2:青蛙唱起了歌兒,呱,呱,外面的空氣真好!
……
老師利用精美圖片設計提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就愿意表達,而且表達得形象生動。
3.評價中設疑
師:小朋友們真棒,老師感受到你們眼中美麗的春天了。你們能不能像讀自己的詩一樣試著讀一讀課文,邊讀邊想:你有新的發(fā)現嗎?
生:老師,我發(fā)現四個小節(jié)都有表示聲音的詞。
師:那你讀讀這些表示聲音的詞。
……
師:小朋友們真會讀書,帶著眼睛仔細看、帶著耳朵認真聽。這課文里還藏著一些小秘密呢,看誰是火眼金睛。
生1:我發(fā)現四個小節(jié)開頭都是說誰的腳步悄悄,悄悄地,她笑著走來——
生2:我發(fā)現了寫四個季節(jié)的四小節(jié)結構都一樣。
生3:具體描寫四個季節(jié)時都抓住了各自的特點來寫。
師:看來我們班的小朋友真是個個都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呀,觀察得那么仔細。
……
學生在教師的趣問下,能獨立自主、快樂地表達出自己發(fā)現了四個小節(jié)各抓住四季的特點寫、發(fā)現象聲詞的運用使四季更加生動有趣、發(fā)現重言復唱的寫作特點來突出四季來得無聲無息又美麗動人。
課堂上我們教師把學習的內容蘊含在學生感興趣的事中,無論是品詞析句還是積累運用,學生都更積極、更投入,學習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誘導質疑
在教學中,學生從學老師的設問到自己發(fā)問是一個教推動學的過程,誘導學生在“無疑—有疑—無疑”的循環(huán)中探求,從而培養(yǎng)他們刻苦鉆研的精神,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1.思考型質疑
如教《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時,有學生提出戰(zhàn)士們?yōu)槭裁匆[蔽在山溝里?這樣的問題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涵是不相關的,顯然其價值不大。這時,教師啟發(fā)學生調整提問的角度:“剛才,同學們提出了戰(zhàn)士們的隱蔽情況,而且文中特別強調邱少云隱蔽得更好,這是為什么?”經老師這一誘導,學生恍然大悟,于是提出:“為什么烈火燒身他不發(fā)出呻吟?”“難道他不感覺痛嗎?”“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嗎?”“從發(fā)起沖鋒到戰(zhàn)斗結束才25分鐘,為什么要用‘才而不用‘共呢?”等高質量的問題。由此,我們領悟到: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提高質疑的質量,要鼓勵學生發(fā)現別人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具有一定的廣泛性、條理性和創(chuàng)造性。
2.比較型質疑
比較常常是發(fā)現疑問的最好辦法,比如在學了《狐假虎威》教《狼和小羊》一文時,就有學生提出:“狐貍能夠戰(zhàn)勝兇猛的老虎,而羊為什么活活地被狼吃掉呢?”學生通過比較討論,領悟到:狐貍遇到強手能急中生智,所以戰(zhàn)勝了兇猛的老虎,而小羊太溫柔了,與惡人講道理,結果只能是自己倒霉。其實,對狼一樣的惡人講道理是行不通的,而應該是動腦筋想辦法,巧妙地戰(zhàn)勝它。就這樣,學生能自議自悟,領悟課文的內在含義,可以說是比較的結果。
三、善導析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還要善于誘導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和提高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
1.以“畫”析疑
如讀古詩《尋隱者不遇》,有學生提出:“這位隱者是誰?是神仙嗎?”針對學生的這一疑難,教師巧施誘導:“這個問題提得有意思,我們能不能仔細讀讀詩,邊讀邊想,從詩中的一些詞語里,把這位隱者畫出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大增,討論十分熱烈。有的說:“我從‘采藥這個詞想象出隱者是懂醫(yī)術的人,他采藥替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醫(yī)?!庇械恼f:“‘云深不知處說明隱者的采藥是在云霧繚繞的高山上,他不辭辛勞,不怕艱險,隱居在深山,采藥行醫(yī),是個大好人?!边€有的說:“‘松下問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了隱者的品格像松樹一樣堅強,精神像松樹一樣長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人。”……討論至此,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用筆把想象中的隱者畫出來,課堂上妙趣橫生,形成了高潮,充分顯示了教師的成功點撥所顯示的藝術光彩。
2.以“議”析疑
我們來看一份教育學研究內容:學生的學習疲勞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周期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時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就要運用自身熟練精妙的提問來緩解或消除學生的疲勞。每一節(jié)課,都不可能由一兩個提問組成,而需要教師從課堂教學的整體內容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步驟有層次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走進教學內容,這樣的提問才有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位老師上《喜愛音樂的白鯨》,她就設計了這些提問: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白鯨遇到了什么危險?當天氣越來越冷,冰層越來越厚,白鯨活動場地越來越小時,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小白鯨遇險,有誰參加了救援?白鯨得救是因為什么?這些問題就像一個個學習中的小階梯,引導著學生聯(lián)系整篇課文認真討論上述問題。通過閱讀和討論,學生拾級而上,然后使問題得以解決,達到最高的認知目標:了解了白鯨喜愛音樂的習性,同時也明白了人類對動物的喜愛與保護。不過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階梯性,假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老師所提的問題感到棘手,教師可以“化難為易,各個擊破”,理清學生的學習思路。從學生方面看,提問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導積極思考,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誘發(fā)學生質疑問難的治學精神,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啟迪智慧,養(yǎng)成從容沉穩(wěn)、應對自如的表達能力,綜合提高學生的智力和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