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樹葉》是蘇教版八下“葉”專題中的閱讀文本,編者將原作的開頭和結(jié)尾部分去掉,保留了中間部分。作者東山魁夷是日本風(fēng)景畫家、散文家,被稱為日本畫圣,“其風(fēng)景畫以西方寫實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調(diào)之美,善于表現(xiàn)未經(jīng)現(xiàn)代文明污染的純潔大自然”,“充滿詩情哲理,透著淡淡的傷感”。而其隨筆散文將自然、人生、藝術(shù)三者巧妙地融為一體,較多地表達了生命執(zhí)著的追求和對美的熱烈呼喚。在《一片樹葉》這篇隨筆中,東山魁夷以一位畫家獨特的眼光,小中見大,匠心獨運地由一片樹葉展現(xiàn)了他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shù)的感悟。
一.小樹葉,大道理
“只要用心觀察,有時也能深刻地領(lǐng)略到生命的涵義?!边@是未刪去的原文第一段的末句。在原文的結(jié)尾部分也有類似的語句:“即使如庭院的一棵樹木,一片葉子,如果潛心觀察,同樣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義……”很顯然,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講的是關(guān)于生命的大道理。其實,課本節(jié)選的部分,也不乏直抒胸臆式的表達作者關(guān)于人和人類生死問題的思考。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在談?wù)撨@些沉甸甸的大道理時,卻選擇了一片輕飄飄的樹葉作為載體,由淺入深,由實到虛地娓娓道來。當(dāng)這片樹葉還是堅硬的嫩芽的時候,她就像一個嬰兒孕育著勃勃的生命;當(dāng)她成長為嫩葉的時候,她如同一個少女“光亮透明”,幸運地免遭蟲蝕,“郁郁蔥蔥地繁茂起來”。不久,她就長成了綠葉,仿佛一位成熟的美婦,與知了、昆蟲一起分享著自然的恩澤。終于,她變成了一片黃葉,“飄落在地上”,“化作了春泥”,好似一位享盡天年的耄耋老嫗,安詳?shù)仉x開了這個世界,沒有遺憾,只有對生命傳承的自信和從容。與其說作者是在寫一片樹葉的生命輪回,倒不如說作者是在昭示人類的宿命結(jié)局。
東山魁夷溺愛著大自然,甚至晚年,還特地請園工把北海道森林中的白樺樹移植到自己的庭院里。在這篇隨筆中,他沒有選擇一片森林,也沒有選擇一棵白樺樹,而是選擇了一枚樹葉作為抒情客觀,以小見大,托葉言志,引發(fā)人們思考進而明白:葉中乾坤大,生命當(dāng)珍愛。
東山先生熱愛自然,源于他對人類的愛。他曾經(jīng)說過:“沒有對人的感動,也就不會對自然的感動?!彼P(guān)注人類生命的歸宿,是因為他親身體驗了生命的苦難。他從小因體弱飽受欺凌,長大后,家業(yè)敗落,父親與兄長們靠打工、出海捕魚供他上學(xué),以至凍餓成疾,父兄三人相繼死去,尸骨難尋,這幾乎讓他痛不欲生。東山魁夷始終在與命運搏斗,在搏斗的艱難歷程中他體悟到了生命的可貴,因而他用滿含詩情哲理的畫面和文字給人類以生命的啟示。
二.小視點,大視野
《一片樹葉》寫盡了一片樹葉完整的生命歷程:初萌——嫩芽——嫩葉——綠葉——黃葉——化作春泥,但是作者沒有按時間順序來寫,而是獨具慧眼地選擇了一個小小的寫作視點——從“嫩葉”這個階段起筆,回顧去年初冬、春天,凝視眼前,展望今年夏天、秋季以及明年春天。作者以嫩葉為觀察點,盡情回憶過去,動情描摹現(xiàn)在,恣情預(yù)測未來,這種定點觀察,以小見大,便于作者對眼前的情景精雕細刻,更利于作者展開聯(lián)想和思考,可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種筆法為許多作家所鐘愛。在初中課本中,《紫藤蘿瀑布》《白楊禮贊》《都市精靈》等都屬于此類文章。以《紫藤蘿瀑布》為例,文章描述了作者站在生機盎然的紫藤蘿面前所觀賞到的畫面,回憶藤蘿的不幸遭遇,并由此展開對生命的思考,告訴人們:花和人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滴水藏海,“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海”“世界”“人情”這些宏大的、虛幻的東西,需要別具匠心的人選擇一個巧妙的“切口”去深入淺出地表現(xiàn),只有找準了那“一滴水”“一粒沙”“半瓣花”,用高倍顯微鏡的鏡頭細心觀察,用微雕藝術(shù)家的刀法精雕細刻,用哲學(xué)家的思維感悟探索,用詩人的浪漫想象縱橫馳騁,才能讓讀者領(lǐng)略到浩瀚的“大?!薄⒑甏蟮摹笆澜纭?、復(fù)雜的“人情”。毫無疑問,東山魁夷做到了。他在創(chuàng)作《月夜櫻花》這幅世界名畫時說道:“倘使花兒永不凋謝,我們也永存于地球上,那么兩者的邂逅就不會引起什么感動了吧。花行將凋謝時才顯出其生命的光輝。在體會到花兒很美的心靈深處,愛惜著彼此的生命,感受著在地球上的短暫期間得以邂逅的這份喜悅?!憋@然,他在凝視那片嫩葉——葉子最美階段的時候,他感受到了“邂逅”的美好,盡情享受“這份喜悅”,以畫家尖銳的眼光觀察眼前,以詩人溫柔體貼的心,撫今思昔、預(yù)測未來,以哲學(xué)家的睿智,生動深情地啟迪人們:生命無常,享受生命。
清晨,推開窗戶,一片白雪皚皚的世界,樹枝棲息著一只斑鳩,靜靜地在沉思著。這是東山魁夷的畫作《白色的早晨》的畫面。斑鳩從哪里來,它來了多久了?它在思考什么?它準備呆多久?它將飛向哪里,它的未來會怎樣?東山先生在不動聲色之中,將觀賞者的眼光吸引到斑鳩這一小小的視點之上,讓你與它一起回望過去,審視當(dāng)下,瞭望未來?!兑黄瑯淙~》與畫作《白色的早晨》就是這樣,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殊途同歸,異曲同工,引領(lǐng)欣賞者站在一個小視點上去領(lǐng)略宏大的世界,撩撥人們的思緒,讓人浮想聯(lián)翩,心蕩神馳。
三.小變動,大用意
《一片樹葉》托物言志,以一片普通樹葉的生長過程表達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般地說,這類文章都是以第一人稱為抒情主體,將吟詠對象作為第三人稱的抒情客體來寫,如《紫藤蘿瀑布》《白楊禮贊》《囚綠記》《幽徑悲劇》,莫不如此。這篇文章的開頭幾句話也是這樣寫的:“我注視著院子里的樹木,更準確地說,是在凝望枝頭的一片樹葉,而今,它泛著美麗的綠色,在夏日陽光的照耀下閃爍?!钡芸欤髡呔妥髁艘粋€小小的變動,將第三人稱改成了第二人稱:“就在那里,還是一個小而堅硬的你,已孕育著勃勃的生命誕生了?!币恢钡綐淙~回歸大地,作者都是采用的第二人稱的形式和樹葉進行“生命的對話”。
通常理解,采用第二人稱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便于作者抒發(fā)情感,拉近了主體與客體的距離,這樣寫更加親切、自然。而東山魁夷在這篇隨筆中人稱的變動,應(yīng)該是有著更大的用意,更深的意圖。
在日本,禪宗藝術(shù)常常以自然山水畫為題材,以追求“天人合一”為至境,東山魁夷的繪畫作品被稱為“充滿禪意的現(xiàn)代宗教畫”(川端康成語),在他的畫作中是“人跡罕至”的,這種藝術(shù)風(fēng)格表現(xiàn)在《一片樹葉》中,就是“旁若無人”,直接與樹葉對話:我陶醉你的現(xiàn)在,我了解你的過去,我預(yù)測你的未來。文中作者在客觀的描述中有意夾雜著一些滲透著主觀色彩的詞語:勃勃的、充實的、喜悅、幸運……文末的那句話,“這些與其說是我在觀察庭中樹上一片葉子所得到的觀諦,還不如說是一片葉子悄悄地講給我的有關(guān)生死輪回的話語”,更是把作者自己變成了受動者,而把樹葉改為施動者,使自己與樹葉、與自然融為一體,主客相融,物我同一,“禪意”充溢,令人心醉。
在東山魁夷的另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聽泉》中,也有類似的對話。他先是描述一群鳥兒,不知疲倦的飛翔,不知道飛向何方,后來它們被一泓清澈的、叮咚作響的泉水吸引,棲息傾聽泉水的絮語,然后就知道了飛去的方向。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他寫道:“我也是鳥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們都是在荒涼的不毛之地上飛翔不息的鳥兒。”然后借“泉水”與“我”的對話,勸勉人們要不斷自省。在《聽泉》中的對話,帶有自我的拷問性質(zhì),對人類的警示更具有力度?!堵犎放c《一片樹葉》一樣,在寧靜平實之中向人類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聲音:反思自我,敬畏自然。
不由得想起了東山先生的另一幅名畫《青響》,畫中畫著密密層層的樹木,上不見天,下不見峽,一道銀白色的瀑布從中間直瀉而下,將滿紙青翠劈成左右兩半,觀賞這幅畫,似乎聽到了雄渾有力的綠色交響樂回蕩在滿眼青蒼的世界里,沖擊著觀眾的耳膜,凝神思之,又仿佛是東山先生在畫面中與每一位觀賞者在對話,他似乎擁有一種極為高明的“攝魂大法”,運用自己特有的言語,將每一位觀眾攝入他所營造的藝術(shù)氛圍中,讓其拋棄所有的雜念,接受大自然的洗禮,應(yīng)當(dāng)說,“生命的對話”是東山先生藝術(shù)世界里最扣人心弦的旋律。
了解東山魁夷,如果只讀他的一篇《一片樹葉》,只能是一種遺憾;如果只欣賞他的散文隨筆,不觀賞他的畫作,也是一種缺憾。東山魁夷的世界是博大的、空靈的、神秘的,是難以“以小見大”、“一葉知秋”的。讀了《一片樹葉》,再讀他的《聽泉》《與風(fēng)景對話》《我的窗》等文章,再觀賞他的《月夜櫻花》《青響》《白色的早晨》等畫作,你才會慢慢走近他的藝術(shù)世界,才會慢慢品味出他被稱為“大自然的歌手”的內(nèi)涵。
丁宏兵,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姜堰。責(zé)任編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