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摘 要 依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guī)定,行政訴訟參加人具體包括當事人、共同訴訟人、訴訟中的第三人和訴訟代理人。此處的當事人采取狹義理解,僅包括原告和被告,而廣義的當事人除了包括原告和被告以外還包括共同訴訟人和訴訟中的第三人。由此可見,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地位應當與原被告地位相當,至少也是僅次于他們的。然而學術界對于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行政法學教材中留給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篇幅總是少之又少。這一研究現狀的產生或許與很多學者認為的“第三人原本是民事訴訟中的概念”有關。行政訴訟法是脫胎于民事訴訟法的,有的沒規(guī)定的事項直接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那么對于行政訴訟第三人研究的欠缺是否能參照民事訴訟第三人的研究結論適用呢?本文旨在在作者認知的限度內對行政訴訟第三人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界定,并提出類型化思路。
關鍵詞 行政訴訟第三人 利害關系 類型化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標識碼:A
一、行政訴訟第三人概念及特征
《行政訴訟法》第27條規(guī)定:“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贬槍@一條,學者們紛紛對行政訴訟第三人作出定義,代表性觀點如下:應松年教授認為:“行政訴訟第三人是指因與被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通過申請或由法院通知而參加到訴訟中來當事人?!苯靼步淌谡J為: “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參加訴訟的個人或者組織?!睆膽蠋煹挠^點來看,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條件是與原告相同的,只是參與訴訟的方式、時間不同而已,未免有縮小了行政訴訟第三人范圍之嫌。而姜老師提出概念中的“利害關系”與“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從字面上相比范圍沒那么狹窄,但有些簡略,內涵界定有困難,在具體實踐中存在一些分歧,下文會詳細論述。
綜合法條規(guī)定和學者對行政訴訟第三人所下的定義,學界對行政訴訟第三人有以下幾個特征已達成共識:
1、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是原、被告之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符合原告標準的一定可以做第三人但符合第三人標準的卻不一定能做原告。
2、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是同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人。此處的利害關系目前公認為是指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并且僅限于行政法上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但不僅僅限于直接利害關系,還包括一些間接利害關系。
3、行政訴訟第三人在訴訟中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同時享有獨立的訴訟權利、承擔獨立的訴訟義務和舉證責任,但是不得就本訴的訴訟標的即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提出獨立的訴訟請求。
4、行政訴訟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在訴訟開始之后和審結之前,否則就不發(fā)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問題。
5、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方式有兩種:既可以主動申請參加訴訟,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職權通知而參加訴訟。
二、對行政訴訟第三人內涵的界定
界定清楚第三人的關鍵點使得第三人的范圍相對穩(wěn)定,是對大量的第三人進行類型化的必要基礎,因此首先應當確定第三人的標準。學界對其特征已達成了共識,然而在細節(jié)統(tǒng)一上仍存在一些障礙,現分析如下:
(一)行政機關能否作為第三人。
有觀點認為:行政機關不宜成為行政訴訟第三人。理由是:將行政機關列為第三人有悖于行政訴訟法對行政訴訟范圍的特殊界定;將行政機關列為第三人不符合行政訴訟法對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定身份和參與訴訟條件的規(guī)定;將行政機關列為第三人人為地擴大了行政訴訟第三人的法定范圍。但筆者認為,《行政訴訟法》第27條并沒有排除行政機關作為第三人的情形。正如同行政訴訟法對原告的表述: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沒有寫入行政機關可以做原告,然而實踐中并未排除作為相對方的行政機關可以作為原告起訴,所以也不必將其排除在第三人的范圍之外。舉例說明:甲乙兩行政機關為同一塊土地發(fā)生權屬爭議,經協(xié)商決定將爭議提交土地管理部門進行裁決,甲行政機關不服作出的裁決,以土地管理部門為被告向法院提起訴訟。此種情況下,法院作出的任何裁決都會對乙行政機關產生利害關系,乙行政機關毫無疑問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該項訴訟。
(二)如何理解“同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
首先通說的“指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并且僅限于行政法上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筆者是絕對不贊同的。還是上文的例子,兩行政機關之間的權屬爭議爭議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爭議,由于土地管理部門的裁決創(chuàng)設了行政法律關系,之后當事人不服其裁決的行政訴訟案件中,另一方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是由于民事法律關系的存在,這就不僅僅限于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了。
有學者認為對利害關系的爭議在于是否僅包括直接利害關系不包括間接利害關系,關于這個問題的論文也不在少數,其實不然。例如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并沒有把第三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利害關系作為司法標準,而是對這種利害關系作了廣泛而全面的解釋,也就是說無論是直接利害關系還是間接利害關系,只要被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已經或潛在地會發(fā)生影響,就應當認為他們之間存在利害關系。不管這一解釋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實施,至少這一爭議在實踐中是并不存在的。
筆者認為對利害關系的認定真正的問題在于對間接利害關系廣度的限定,若只是單純考慮行政法中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組織合法權益的價值目標,第三人的范圍將會無限地擴大最終觸及公益訴訟,問題將會更加復雜。
(三)審結之前是在第一審審結之前還是第二審審結之前。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民事訴訟中如果有獨三或需要承擔實體義務的無獨三,由于特殊情況未在一審判決作出前參加訴訟的,仍然可以參加二審訴訟。該問題有兩個解決途徑:能通過調解結案的,通過調解結案,原審法院的判決視為被撤銷;不能調解結案的,裁定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然而行政訴訟中既沒有有獨三和無獨三的劃分,也不適用調解結案,這就使得實踐中行政訴訟第三人加入訴訟時的無所適從。因而筆者認為當前尤其是在行政訴訟第三人未實現類型化之前應當統(tǒng)一將其參加訴訟的時間擴張到二審審結之前。
三、行政訴訟第三人的類型化
類型化作為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的核心內容,既是對第三人分類標準的理論延伸,又是明確第三人在訴訟中的地位、參加訴訟的程序以及各自享有的訴訟權利義務的首要前提。
分析現有的資料可以得知,學者們在研究行政訴訟第三人類型化的過程中都認為應當根據行政訴訟自身的特點,確定適合行政審判實踐,具有行政訴訟特點的劃分方式,而不能簡單地照搬民事訴訟第三人的以有無獨立請求權作為劃分標準模式。有的學者將行政訴訟第三人分為直接利害關系第三人和間接利害關系第三人 ;還有的學者將行政訴訟第三人分為必然性利害關系第三人、或然性利害關系第三人以及預決性利害關系第三人。 以上分類方法各有千秋,雖不免有掛一漏萬指出但均有各自獨特的出發(fā)點,能夠解決一些問題。
本文筆者并不想提出新的分類方法,只想提出一個類型化的思路。首先,類型化絕不僅僅等同于分類。研究類型化時不能僅僅為了分類而分類。其次類型化一定要具體化,也就是要自上而下。不要摳字眼地去從理論的角度進行類型化而是要具體到如何操作,要考慮到在實踐中如何應用。其三, 類型化要求在制定劃分標準時要保證分類結果的獨立性,也就是說不能類型與類型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具體體現在如果類型劃分過細, 各類型的個體特征不鮮明,一樣會導致實踐中的混亂。最后, 類型化還要求劃分與實踐中的問題緊密相連,也就是要自下而上。 也就是說必須有助于實踐中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
綜上,筆者認為只要是能夠滿足上述幾個特征的分類標準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例如馬懷德老師的權利、義務、事實三分法就符合上述要求,在訴訟中的實踐性較強。 □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學12級研究生2班)
注釋:
王紅巖:《行政訴訟第三人探析》;載于《政法論壇》1991年第4期,第33-34頁。
余明永:《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界定》;《訴訟法論叢》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50頁。
詳見馬懷德、解志勇著《行政訴訟第三人研究》,載于《法律科學》2000年第3期第49-51頁.
參考文獻:
[1]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應松年.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余明永.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界定[M].訴訟法論叢.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王紅巖.行政訴訟第三人探析[J].政法論壇.1991(4).。
[5]馬懷德,解志勇.行政訴訟第三人研究[J].法律科學.2000(3).
[6]夏蔚.仲裁第三人研究[J]. 當代法學. 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