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葆國
從土樓之鄉(xiāng)南靖書洋往西行12公里,到了一座小山包——當?shù)厝朔Q作獅子地崠,登上山頭,視野豁然開闊,對面是巍峨的青山(獅子山),腳下是美麗的土樓村莊;兩條小河流在獅子山左邊的山腳下交匯,像是一個飄逸的“丁”字,在河的兩岸,青竹綠樹,十余座方樓圓樓就掩蔽其中,在獅子山后還有一片谷地,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幾座方樓和圓樓,白云浮動,炊煙升起,土樓若隱若現(xiàn),遠遠望去,這個美麗的土樓村落就像一片仙境樓閣。
這就是列入世遺的最重要的土樓群之一——河坑土樓群,青山綠水之間映照著14座土樓,壯麗而和諧,好像土樓就是從土地里生長出來一樣,渾然一體。這14座土樓中共有13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是福建土樓列入世遺最多的土樓群。從獅子地崠往下俯瞰,春貴樓、裕興樓、裕昌樓、陽春樓、永慶樓、曉春樓、東升樓七座圓樓恍若形成一個勺子狀,就像是天上的北斗七星,而朝水樓、永貴樓、陽照樓、永榮樓、永盛樓、南薰樓、繩慶樓7座方樓也如影隨行,形成一個新的北斗七星陣;兩陣并不對峙,而是相輔相成,方圓相配陰陽相合,這是土樓里絕無僅有的奇特景觀,令人遐想無窮。
從公路往下有一條小徑,穿過彎彎的田埂,經(jīng)過河坑張氏的祖堂——世英堂,就走進了村莊。那些仙臺樓閣般的土樓便一一展現(xiàn)在面前了。在這些土樓里,比較古老的都是方樓,其中朝水樓、陽照樓約建于五百多年前,永盛樓建于四百多年前,永榮樓建于三百多年前,而圓樓則大多是1967年到1972年間相繼建成的,專家學(xué)者論述土樓從方到圓的演變,河坑的土樓可謂是一個典型代表。
河坑土樓都是卵石砌基,墻體用發(fā)酵過的深層泥土夯成,雖經(jīng)風(fēng)吹雨打,已出現(xiàn)斑斑陳跡,卻依然無比堅固。除了繩慶樓有三個大門外,其它土樓都只有一個大門,門樓用石條半圓拱頂建成,門閂都是用一根六寸見方丈把長的硬木直插墻內(nèi),沒有兩個人根本就開不了樓門。永盛樓是河坑土樓里最高的,4層,高14米,東升樓、春貴樓、裕昌樓是最大的,每層有36個開間,可以住一百多人。繩慶樓的形狀則是比較奇特的,呈“日”形,后面的“口”是主樓,約建于三百年前,高3層12米,一層21開間,后排卻是3層半,天井里建了一座祖堂;前面的“口”是附樓,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修建的,高2層8米,以主樓為東面墻而圍起三面墻,依地勢高低而逐次降落,看起來頗有層次感。整座樓有上下兩個天井,有三個大門一個側(cè)門十部樓梯,陌生的游客初次走進來,猶如進了迷宮,大多會迷路。永貴樓有點像是一個“呂”字,不過后面的“口”是主樓,要比前面的“口”稍大一些,高3層11米,在天井建了一列三間的祖堂,繞著祖堂又建了一圈平房,每隔三間房留出一條小通道,在祖堂里又留出一個小天井,顯得別有洞天。前面的“口”只有兩層,每層18開間,是1995年新建的。南薰樓也是方樓,但是在建造時受到用地限制,大門右側(cè)的兩個墻角由直角砌成鈍角,看起來就不那么方方正正了。
河坑的圓樓建造時間都很晚,大都沒有超過五十年的,其中陽春樓2001年被一場大火燒毀,新近剛剛重修完畢。河坑的圓樓像是同胞兄弟一樣,面目相似,雖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一幫兄弟手挽手站在一起,一片虎虎生氣的陽剛,令人不敢小覷。
正是這樣一些普通的土樓,和青山綠水融為一體,與藍天翠竹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一幅質(zhì)樸清麗的山水畫卷。一個普通的土樓村莊,生活著一群普通的村民,一座土樓就像是一個家庭,歡樂熱鬧,和睦相處,在旅游者看來,他們就像是生活在風(fēng)景畫里,那一座座土樓就是仙臺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