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致富
在司法實踐中,法律原則具有彌補法律漏洞的功能,但是法律原則的具體適用,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可能性條件、前提條件和限制條件。法官在裁判案件時,既要保障社會的正義的實現也要注重個案公平正義的維護。
“四川瀘州遺贈案”是我國司法實踐中頗受爭議的案件,曾經在司法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美國的“里格斯訴帕爾瑪案”是普通法系國家關于法律原則司法適用最為典型的案件。本文將在以上兩個案例的基礎上,具體闡述法律原則的司法適用。
為了維護法的安定性和權威性,通過對法律原則適用的適當限制,法律原則也可以作為法官裁判案件的依據。在個案中根據法律規(guī)則的具體情形來適用法律原則。具體分為三種情形,第一、當存在既定的法律規(guī)則時,依靠法律原則防止適用法律規(guī)則違背立法目的;第二、在不存在既定法律規(guī)則的情況下,適用法律原則填補法律漏洞;第三、當法律原則與法律規(guī)則或法律原則之間出現抵觸時,法官對個案法益的權衡成為必要。
在“四川瀘州遺贈案”中,第一審人民法認為:黃永彬將所有財產贈給“第三者”的這種行為違反了《民法通則》第7條“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規(guī)定,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第二審法院以遺贈人黃永彬的遺贈行為違反的公序良俗原則,應屬無效,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但是我國《繼承法》第16條明確規(guī)定“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倍遥撨z囑是黃永彬本人內心真實意思的表示,并且通過公證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其次,根據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我國《繼承法》屬于特別法,《民法通則》屬于普通法,就本案應當優(yōu)先適用《繼承法》。在對個案進裁判時,如果存在具體法律規(guī)則,一般情況下,適用法律原則裁判案件的結果與直接適用法律規(guī)則不一致,法官不能放棄具體法律規(guī)則適用法律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七條、《合同法》第七條明確規(guī)定了社會公德和社會公共利益,在學界通常被認為是關于公序良俗的規(guī)定。公序良俗原則體現了“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和“權利不可濫用”的辨證統一。法官判斷一個法律行為是否違反公序良俗原則,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考察:一是該法律行為的客體是否違法;二是法律行為的內容是否違法;三是法律行為所附條件是否違法;四是動機或目的是否違法。本案中,黃某在有配偶的前提下,與張某公開同居的行為是違反道德的,但并不是所有與婚外同居有關的行為都是違反公序良俗的。如本案中,張某在黃某彌留之際對黃某悉心照顧,黃某出于感激之情的贈予就不是違反公序良俗的。如果說公序良俗原則維護了“法律本身內在的倫理原則和價值標準”那么在對與婚外同居有關聯的遺與行為進行效力判斷時,也必須注意這些行業(yè)是否違反“法律本身的倫理原則和價值標準”。在現代社會中,很難對公序良俗原則進行一個統一的定義,不同的法官對公序良俗原則的內涵與外延把握不同。以公序良俗來判斷法律行為無效的,是依據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而是在于法律本身的價值體系(公共秩序)和法律外部的倫理秩序(善良風俗),不是為了倫理秩序的完善而使道德義務轉化為法律義務;而是為了不使法律行為因為法律規(guī)定的機械和僵化而違反法律本身體系和外部倫理體系。本案中,法官直接基于黃永彬與張學英的婚外同居關系,判決贈與行無效,只是考慮了判決結果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并未注重法律行為本身是否違反公序良俗。納溪區(qū)人民法院副院長曾說“如果支持了原告張學英地訴訟主張,會滋長了‘第三者、‘包二奶等不良社會現象,找破了法律在廣大老百姓心中的形象”。顯然,法院在審理時過分注重了社會輿論沒有正確運用公序良俗原則,違背了法律本身的價值理念,損害了具體法律規(guī)則的尊嚴。
美國的“里格斯訴帕爾瑪案”,雖然紐約州遺囑法沒有對繼承人謀殺遺囑人情況作出規(guī)定,但是最高法院根據“任何人不應從自己過錯中獲得利益”,判處帕爾瑪敗訴。從法學倫理角度講,作為法律規(guī)范要素之一的法律原則可以作為法官裁判的依據,但問題是在司法裁判實踐中,一旦法律原則作為有效規(guī)范被援引,那么它的正當性經常被面臨質疑,甚至以法律原則作為裁判依據往往被認為是法律或者司法存在所謂“泛道德化”的傾向。因此,我們既要意識到在具體法律規(guī)范出現漏洞時,援引法律原則作為判案依據,又要注意到法律原則進入裁判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在司法裁判的過程中,案件雖然是由法官在認定事實的基礎上依據法律進裁判的,但法官在本質上仍是一活生生的人,他既不是一臺司法的自動售貨機,也不只是法律的留聲機。法治的核心是規(guī)則之治,在哈特看來,法律是一種社會規(guī)則,并認為社會規(guī)則的主要特征是多數社會成員從內在的、批判反思的觀點接受某些社會上多年奉行的慣例,為指導人們應當如何行為的普遍準則。因此,如果缺乏這種內在的規(guī)范態(tài)度,任何外在的行為習慣均皆不足以構成具有普遍的、規(guī)范的、具有約束力的社會規(guī)則。但是,法律規(guī)則存在局限性。法律規(guī)則存在普遍意義在于保障每一個公民都能受到法律保護,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在法律規(guī)則追求普遍正義的同時,很可能會忽視個案正義的實現,法律的目的也就很難實現。社會生活復雜多變,法律規(guī)則不可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存在盲區(qū)和漏洞。規(guī)則漏洞是法律原則適用的前提條件,在司法實踐中,雖然法官可以通運用法律原則對現有法律規(guī)則存在的漏洞進行修補、調整,但是往往會造成法官濫用裁量權。因此,法官需要在促進社會正義與維護成文法的權威性、安定性之間作出價值比較和選擇,通過折衷的方式作出判斷。當適用法律規(guī)則可能造成個案的不公正時,就需要法官造法,行使自由裁量權選擇適用法律原則進行裁決。但是,法律原則不得向一般條款擴張,禁止直接適用法律原則,適用法律原則時必須加以嚴格的限制,防止法律原則成為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的借口。在里格斯訴帕爾瑪案中,律師認為,帕爾瑪祖父的遺囑沒有違反紐約遺囑法所明確的規(guī)定的條款,遺囑是有效的,帕爾瑪并未喪失繼承權。如果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那么法院就更改了遺囑,用自己的道德信仰來代替法律。在運用法律原則之前要進行充分的論證,對法律原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進行論證,這個論證實際上可以對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進行制約和監(jiān)督。
法律原則適用的條件可以歸納為:可能性條件、前提條件和限制條件。法律法律原則分為“實定的法律原則”和“非實定的法律原則”,在具體法律規(guī)則中明示出來的法律原則肯定是法律規(guī)范,但是也有很多法律原則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在法律中,這種情形下,“任何人皆不能從自己的錯誤行為中獲利”這一原則,說明了從“非實定的法律原則”到“實定的法律原則”的轉化。如果一個“非實定的法律原則”與社會生活中主流的道德和價值判斷相協調,與法律精神在邏輯上具有一致性,內容正確并能夠得到普遍適用,它就可以成為裁判的法律原則。關于適用法律原則的限制性條件,只有在出現漏洞的情況下,才能適用法律原則,即“窮盡法律規(guī)則方得適用法律原則”。其次,在既有法律規(guī)則存在,又有法律原則存在的情況下,法律原則不能撇開法律規(guī)則而直接適用,除非適用法律規(guī)則會嚴重損害個案的正義。最后,法律原則的適用必須以法官的充分論證為前提條件,這樣就可以避免法官的個人價值判斷干擾法律原則的適用,一方面可以限制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說理,使參與訴訟的各方主體和社會公眾更容易接受判決。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