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蓮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較好的發(fā)展,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一直都是一線教師所關心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教師深入理解《課程標準》和數學這門課程的特點,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恰當的手段,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課前認真?zhèn)浣滩模瑴蚀_確定教學目標
在每堂課前,教師應充分了解教材的教學意圖,做到熟練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從而制定出科學的教學目標,準確確定每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就可以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重點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達不到預定教學效果。
另外,教師要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接受能力做到心中有數,了解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經驗,準確把握學生的基礎和能力,這樣,就可以根據其個性特點和能動性,確定分層次的教學目標。只有了解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標,才能發(fā)揮每個學生之所長,使其全面發(fā)展,共同提高。
二、重視突出知識的科學性和新穎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1. 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如利用現代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讓課堂教學變得新穎、有趣。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就可以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制作圓柱的動畫展開過程,在平面演進為立體時,達到了很好的視聽效果。動畫是如此展開呈現的:沿圓柱的一條高剪開,然后慢慢展開,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圓柱的兩個底面(圓)、一個側面(長方形),還原——卷成圓筒——加上上下底,結合成圓柱體。這樣的方法改進,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也使學生覺得課堂更富有情趣和奧秘,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活躍的課堂氣氛,也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真誠的笑容面對每一個孩子,以愉快的情緒感染學生,給學生以親切感,使學生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共鳴,讓每一個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態(tài)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要適時與他們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做學生真誠的朋友。
2. 巧妙設置生活情境,把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學新知識之前,教師應有意創(chuàng)設生動、愉悅的意境導入,揭示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創(chuàng)設意境上,可以把故事、游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將數學問題“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利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時時用數學的”的樂趣,因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主動積極地去探索未知。
3. 課堂上注重實踐,學會自己歸納總結數學知識的方法。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過程,要取得良好的課堂成績,必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每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樂于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腦思考。通過實踐,擴展思維,真正將知識消化、貫通。如教學《長方體的特征》這一課,我首先出示若干個物體的包裝盒,讓學生先對他們進行分類,并敘述如此分類的理由。接著拿起一個各個面都由長方形組成的長方體盒子,讓學生觀察、觸摸、了解長方體的特征。再通過學生的總結,教師的引導,總結出長、正方形的所有特征。最好還可以讓學生用橡皮泥做頂點,用長短不一的細木棍作棱,分組合作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的動手實踐,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及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感知,理解新知識;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課后重視復習,確保知識和技能的有效轉化
數學知識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tǒng)性強,前后聯系緊密。課后復習能夠給學生以總結、探索、發(fā)展的空間。要有意識地注意知識間的遷移和轉化,這樣不僅能鞏固和發(fā)展課堂所獲得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開發(fā)孩子的智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