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一直占據(jù)著一個重要而且特殊的地位,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地位還有不斷加強的趨勢。隨著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方法不斷的受到質(zhì)疑,在新課標的背景之下,文言文教學應(yīng)該有新的思路。
關(guān)鍵詞:高中 文言文 教學
文言文是漢語特有的一種語言系統(tǒng),與白話文不到百年的歷史相比,文言文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歷程。文言文與白話文具有非常明顯的傳承關(guān)系,現(xiàn)代白話文中的表達方式、詞匯、語法等都深受文言文的影響。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想要寫出文采斐然的白話文作品也是不可能的。文言文還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紐帶。我國有著數(shù)量龐大的歷史典籍,而這些承載著豐富文化信息的典籍絕大部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的。如果不了解文言文,就不能很好的學習古代典籍,更談不上傳承我們祖先的優(yōu)秀文化了。除此之外,文言文言簡意賅的表達方式,典雅厚重的詞匯典故,豐富博大的文化內(nèi)涵,對高中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培養(yǎng)無疑具有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在新課標的背景之下,面對教師和學生對文言文教學“難教”、“難學”的困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水平。
1、教與學并重
相對于白話文作品,文言文作品距離現(xiàn)代較遠,也更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造成了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絕對主導地位的現(xiàn)狀,學生的參與最多僅限于課文朗讀。而大部分高中課堂的文言文教學模式一般是:先導入,后字詞,再作者介紹,然后朗讀逐句翻譯。文言文教學中“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僅導致教師不堪重負、學生心不在焉,而且往往使得課堂氣氛沉悶,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這種情況在高中文言文課堂中較為普遍,究其根源還是由于沒有充分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而缺乏興趣的學習往往事倍功半。
要想改善文言文教學的這種現(xiàn)狀,一掃課堂沉悶的空氣,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努力激發(fā)起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不再視文言文學習為“洪水猛獸”。而要達到這種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引導。如在課文《鴻門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充分講解楚漢之爭爆發(fā)的背景,結(jié)合《史記》中司馬遷對劉邦和項羽的描述,使學生對劉邦和項羽的人物性格特點以及形成這種特點的環(huán)境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放映電影《鴻門宴》,利用影視作品使學生對人物有一定的直觀感受。這樣再結(jié)合課文對學生進行講解,將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使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課堂氛圍生動活波,教學效率大幅提升。
2、文意和言意并重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目標是這樣描述的:“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边@里包含了兩個方面的目標:一是讀懂文章內(nèi)容;而是掌握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而這兩個方面的目標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卻往往難以被兼顧。
由于不同教師的對文言文教學和新課標解讀的差異,導致了在文言文教學形成了不同的側(cè)重點。有的教師認為應(yīng)該學習優(yōu)秀文言文的寫作結(jié)構(gòu)和寫作方法,就大談文章的寫作技巧,把文言文教學過程混同于作文講解課;有的教師認為文言文中的文學成分應(yīng)該被充分發(fā)掘,就大談文學分析,把文言文教學活動和古典文學教學過程混為一談;還有的認為實詞和虛詞在課文理解和考試中都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就著重講解虛實詞,把文言文教學課上成了古代漢語課。當然這些側(cè)重點本身并沒有錯,但是高中文言文教學畢竟有其自身的目標,任何教學活動都不應(yīng)當偏離這種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文言文教學活動中不僅要解釋文言實詞和虛詞,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每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而且要使學生讀懂文章的意思,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簡單文言文的能力,文和言兩方面不能偏廢其一。
3、文章教學和文化引導并重
文言文不僅是一種文章表達方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紐帶,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密碼,如何向高中生解讀這些隱藏在文言文背后的中國文化密碼,成了文言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之一。
《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解惑只是退而其次的目標,而最高級的目標則是傳達做人做事的“大道”。語文教學活動本身也應(yīng)該包含美育教學,而文言文在其中應(yīng)當承擔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課標中對文言文教學評價也做出了具體的要求:“……考察學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國文化精神,用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笨梢哉f,加強文化引導也是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提出的一個要求。
在文言文教學中增強對學生的文化引導,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一是增加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深度。例如對蘇軾《赤壁賦》的講解,如果僅就文章本身來講的話,無非是表達了作者超然物外、與宇宙同在的闊達的精神境界。學生可能僅限于對這些空洞結(jié)論的了解,而并不理解文章的深層精神內(nèi)涵。如果教師能夠向?qū)W生介紹儒、釋、道三家在中國的發(fā)展過程,三家思想主張的不同,以及儒釋道合流后對中國文人的影響,就能使學生更深入的了解蘇軾這個人,進而進一步理解《赤壁賦》這篇文章;二是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學習的效率;三是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和文化素養(yǎng)。
文言文教學改革是語文教學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應(yīng)當非常謹慎的實踐和探索,同時也應(yīng)該堅定不移的向前推進。因為只有不斷的總結(jié)教學活動中各種成功和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才能使文言文教學水平得到質(zhì)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焦愛琴.文言文教學的幾點體會[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年02期
[2]周安民.文言文教學生活化的嘗試[J].中學語文教學.2006年11期
[3]左永生.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幾種方法[J].學生之友.2010年01期
[4]鄭女榮.例談文言文教學[J].中小學電教(下).2011年06期
作者簡介:溫利君(1987.3-),女, 四川巴中人, 四川省南江中學高三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