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良
很多老年朋友喜愛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關(guān)于“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常見有不少人涉獵。但由于對“竹枝”特點不夠諳熟,所以寫的竹枝詞倒像順口溜。前幾天鐵路局一位“老處級”遇到筆者,掏出兩首“詠春節(jié)”,我連忙拜讀:
臘八喝粥又泡蒜,打掃廳臺過小年。
探親訪友看京戲,春節(jié)長假不適閑。
三代七人八仙桌,黃魚對蝦菜肴多。
接過紅包孫兒笑,窗外爆竹畢剝剝。
我一看,先肯定其作寫得不錯,隨后又向他介紹了竹枝詞的流傳和特點:
竹枝詞是我國傳統(tǒng)的通俗詩體之一,隋唐以來進入了文人詩家的視野,致使“竹枝”詩體不斷傳承至今。
其題材寬泛,層面深廣。有人說“凡風(fēng)土民情、山川形勝、社會百業(yè)、歷史紀變等皆可入詩”。
要求語言流暢、通俗易懂、詩風(fēng)明快、詼諧有趣??谡Z、俚語皆可入詩,內(nèi)容引人入勝,追求于雅俗之間。
“竹枝詞”雖不拘格律,比較自由,但也是講音韻格律的。如劉禹錫的“竹枝詞”詩: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兩首詩里,至少每首有兩句是律句。由此也可見,“竹枝詞”是不排除講求格律的。體式上竹枝詞多為七言四句,規(guī)格上對聲韻有些要求。常見的四句類,其中1、2、4句尾字押韻,而且最好都用“平”聲(有時首句尾字用“仄”,亦行),而第3句尾字必用“仄”。 一般以十三轍為依據(jù)。
如今老年朋友常常旅游賞景、會友參觀或參加各類文化活動等等,過得十分瀟灑自在,建議大家拿起筆來謅兩首竹枝詞,以記其見聞抒其感觸了,就算是給大家的文化養(yǎng)老支一招吧。
(責(zé)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