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宋宿杭
【摘 要】目的:探討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兒的圍手術期護理及術后康復訓練。方法:回顧我院小兒外科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治療的20例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兒的圍手術期護理資料。結果:20例患兒均取得滿意效果。 結論: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兒經(jīng)手術治療并配合一定的術后康復訓練,可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fā)癥,降低患兒殘疾率。
【關鍵詞】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 圍手術期護理; 康復訓練
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是小兒比較常見的畸形之一,以后脫位多見,出生時即存在,女多于男,約6:1,左側比右側多一倍,雙側者較少。主要由于髖臼、股骨頭、關節(jié)囊、韌帶和附近肌肉先天性發(fā)育不良或異常,導致關節(jié)松弛,半脫位或脫位。此外,胎兒在子宮內(nèi)位置不正常,髖關節(jié)過度屈曲,也可導致本病,另外遺傳因素也較明顯。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小兒外科收治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兒20例,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小兒外科收治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兒20例,其中男3例,女17例,年齡1歲半~3歲。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在全麻下行手術復位并配合術后康復訓練。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向患兒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使其認識到盡早手術的重要性,消除其緊張心理,以獲得積極的配合,接受治療,并做好相應的術前指導。
2.1.2 術前準備
2.1.2.1 飲食護理 所有患兒均給予高蛋白、多維生素、高熱量飲食,以增強體質(zhì),利于術后恢復。
2.1.2.2 做好術前準備 患兒入院完善相關檢查后須做好術前準備,包括術前一日備皮、剪指甲、做皮試,術前6小時禁飲食。
2.1.2.3 患兒進入手術室后,病房還要準備好監(jiān)護設施如監(jiān)護儀、氧氣、吸痰器等。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⑴注意生命體征,測T、P、R、BP至平穩(wěn)。⑵注意石膏的護理,觀察趾端血運情況(皮膚溫度、顏色、感覺、活動度、毛細血管搏動征等。⑶大小便的護理:多飲水,防止泌尿系感染;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纖維食物防止便秘。⑷注意刀口滲血情況。⑸皮膚的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特別是患兒趾端的清潔,便于觀察肢端循環(huán)。定時協(xié)助患兒更換體位,每日翻身3~4次,保持床單清潔干燥,保護患兒骨突處及受壓部位,石膏邊緣應整齊和光滑,內(nèi)墊要超出石膏邊緣。
2.2.2 術后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3天,防止感染。
2.2.3 康復訓練指導 ⑴患兒術后行髖人字石膏固定后攝X線片檢查,觀察手術效果,一周后戴石膏出院,指導家長置患兒舒適體位,給予被動活動石膏外遠端關節(jié),主要為足趾背伸、趾屈活動。⑵患側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先健側后患側。⑶術后2個月門診隨訪,如X線顯示髖關節(jié)復位恢復良好,可去除石膏在床上活動 ,練習屈髖、屈膝以及髖關節(jié)背伸,禁止患肢內(nèi)收和內(nèi)旋。⑷手術后3個月及4個月左右再次門診復查,如X線顯示髖關節(jié)復位恢復良好,患兒可下床活動,做下蹲動作,練習髖膝的屈曲活動,每次30分鐘,每天2-4次,但忌跑、跳。⑸對于髖關節(jié)切開復位加有股骨短縮者,2個月后去除石膏,可床上活動,3個月后門診復查,如恢復良好,可下床活動。
3 結果 20例患兒均手術成功出院,術后隨訪半年,患兒均完全康復,無并發(fā)癥發(fā)生。
4 體會
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是小兒比較常見的下肢畸形之一,其病理關系復雜,治療方法繁多,治療效果與年齡等諸多因素有關。治療越早越好,如果在嬰兒期治療,走路正常,也不會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什么影響。如耽誤了治療,就有可能造成永久的跛行,或髖關節(jié)炎。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對患兒獲得一個良好的髖關節(jié)功能,降低殘疾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術后應注重對家屬的康復訓練指導,掌握功能鍛煉的時機、方法,定期復查,從而督促指導患兒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預防并發(fā)癥,達到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