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夏壽
摘 要:理想的學校建筑應該是教育人對教育的“思”和建筑的“感”的合理、合情的對接。金近小學為突出愛的理念,在學校建筑設計上,突出了精致、方便、安全三要素。為將純美、歡愉、變幻的兒童文化和愛國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社會性要求有機結合,借鑒了公園布景思路,把學校各建筑打造成情味十足的教育景觀。
關鍵詞:學校建筑;校園文化;童話校園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3)08-0009-03
如果把詩學中的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遷移運用到學校建筑,那么,學校建筑已經從早先的無我之境——僅僅是解決教學的“房子問題”,升格為審美主體的有我之境——校園建筑不是毫無氣息的泥塑木雕,而是充滿情感、情理的物態(tài)化的藝術,是典型的“有我之境”。那么,怎樣在教育方針和社會規(guī)范的總體“監(jiān)督”下,真實而個性地體現自我,用鋼筋水泥,木石磚瓦,講述生動鮮活的“我”的故事?
一、教育是思,把“思”畫出來
教育是一定社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每所學校都會在遵循上述教育共性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實際,比如地域資源、文化環(huán)境、社會發(fā)展水平、師資條件等來創(chuàng)辦。而學校建筑是人們?yōu)榱诉_到特定的教育目的而興建的教育活動場所,作為載體,還是一個社會的教育思想與價值觀念、經濟與文化面貌等的具體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所學校建筑,絕非“無情的落紅”,而是“三千寵愛集一身”的“貴人”。筆者以為,理想的學校建筑應該是教育人對教育的“思”和建筑的“感”合理、合情的對接。沒有對教育獨特的“思”,建筑終究只是建筑,無所謂是學校建筑還是工廠建筑,機關建筑;反之,沒有建筑,教育獨特的“思”也終將成為空中樓閣,無從依托。
金近小學是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童話故事《小鯉魚跳龍門》的作者金近先生的母校。為傳承鄉(xiāng)賢精神,開展童話育人教育,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在建設學校之初,學校就特意找到了2007年國家郵政總局設計的“小鯉魚跳龍門”郵票。這幅頗具民族風格的作品,完全吻合了學校對建筑的教育、美育要求。以此為藍本,請建筑設計師圍繞“龍門”“鯉魚”“水塘”三個意象,設計了三層3500平方米主教學樓的建筑造型。
如今,呈現在師生面前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冷面房子,而是一個熱情溫暖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共三層:第三層樓頂高高矗立的龍門架,分明是鯉魚奶奶描述的“化魚成龍”的神奇?zhèn)髡f;每一層敞開的圓形窗戶,忽大忽小,像極了小鯉魚奮力游水時吐出的水泡;兩個連結整幢教學樓的環(huán)形,既是故事中跳躍不停的浪花,更是小鯉魚們放飛想象的翅膀。整幢的建造,充滿了童話的溫暖與詩性,天真而靜謐。
二、教育就是愛,把愛說出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磚一塊,瓦一片,塊塊片片都是愛;室一間,樓一層,間間層層充滿情。學校建筑,如何在設計之初,體現這些愛的理論,把愛大聲唱出來?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我們特別突出建筑的三要素。
一是精致。精致是現代學校和傳統學校最明顯的區(qū)別。傳統學校往往只重大節(jié)。高大的教學樓,氣魄的體育場,豪華的報告廳,一流的室內游泳池……這種“品位”中有著大量的“缺位”:高樓中沒有貼心的傘架,標準的體育館沒有隨手一掛的衣帽鉤,豪華報告廳沒有可以調節(jié)高低的坡度,游泳池因為缺水缺溫度調節(jié)而成為擺設。而學校建筑,特別是小學校,需要的不是氣派,而是精致。教學樓的連廊能讓孩子少走濕路,不受風雨之苦;教室的空墻掏出壁櫥,方便學生放置心愛的圖書;走廊的一側,則設計了專門放置雨具的柜架。
二是方便。學校建筑在美觀性和實用性上往往容易產生矛盾。是取美觀還是取實用,考量著學校對學生的認識和尊重。如教學樓的廁所,傳統意義上的廁所似乎是生活的附屬,而現代意義上的廁所則是生活的必需。如果是附屬,廁所往往被隱居,被隱蔽,如走廊的盡頭,或是教學樓的后面;如果是生活的必需,則會被放大,被居中。如我們學校就將廁所建在教學樓的中間,學生無論是身處實驗室,還是圖書館、運動場,上廁所的距離都不超過30米。而且學校還根據兒童心理和學校辦學特色,將廁所大門設計成張開的鯉魚嘴巴造型。如此,上廁便所成為學生尋找校園生活意義的一大去處。
三是安全。這是最基礎、最必須的建筑思想。大到整幢樓的設計,小到一根柱子的棱角。在學校建筑中,圖書館、會議中心、門廳等師生集散中心,最容易引發(fā)擁擠、踩踏等安全事故,成為學校的不安全地帶。學校應千方百計將最大的空間留給學生,以保證安全。如學校原有圖書室,只設計了一個大教室,不利于安全借閱,為此,學校將原本一間專為教師建造的餐廳和圖書室打通,將圖書館擴充至500多平米。此舉大大提高了圖書館的藏書安全性和學生的閱讀安全性。
此外,學校還注意聽取學生對建筑的意見,讓學生充分享受因設計而帶來的喜悅。如學校有一塊空地,終年長著野草。孩子們說,這個地方可以挖個水塘養(yǎng)魚。學校覺得他們的建議很有意思,于是,綜合孩子意見,根據金近童話《小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內容,把空地變成了實景化的故事。不但挖出了一條鯉魚造型的小水塘,種起了小荷,養(yǎng)上了小鯉魚、小烏龜,還在水塘上面修建了一座小石橋。為進一步營造環(huán)境,學校還從山里挑選來一些大青石,請愛畫畫的小朋友,根據石塊的造型,畫成了各種動物形象,并組成了一些小景點,如“小馬過河”“長襪子皮皮”“夏洛的網”等等。這樣一來,一塊荒地,便成了孩子們流連忘返的“世界童話園”。
三、教育是情,把情唱出來
作為情感的物質化樣式,學校建筑和整個學校教育一樣,既要立足童心,堅持兒童本位立場,同時,也要考慮教育的發(fā)展目標和社會性要求。前者是兒童的今天,后者是社會的當下;前者是浪漫情調,后者是客觀現實。學校建筑文化就應該在此找到自己的位子,將純美、歡愉、變幻的兒童文化和愛國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社會性要求有機結合,同生共長。幾年來,我們運用廣為孩子所喜聞樂見的童話,借鑒公園布景思路,把學校各建筑打造成情味十足的教育景觀。
教學樓成了博覽館。愛國主義永遠是教育的主旋律。將三層主教學樓,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實際和接受實際,做成了開放的中國文化展示館。每一層樓層的東西兩側,在6米寬的連廊處,設立兩個中國文化展示點。如一樓層東面的“中國糧食區(qū)”,西面的“中國民族館”;二三樓層分別是“中國戲曲臺”“中國動物園”“中國科技城”“中國軍事團”等。東西兩側的樓梯,分別是書體造型的中國文學和中國省份,依次拾階連貫而上。
墻壁開起了小“動車”。 學校建造了金近紀念館,為留出更多的版面用于介紹金近先生的事跡,被部分窗戶封死了。窗戶內部倒是圖文并茂,扮相俊美,但窗戶外部容顏破損,很不雅觀。為此,學校把紀念館的整堵后墻當作一個大版面,根據原房子、原窗戶的走向,用油漆構畫了一列長達50米的文化動車。10個堵塞的窗戶成了動車中的10節(jié)車廂。每節(jié)車廂,都成了文化展版,展出了歷史的、民俗的、自然的、人文的相關圖文,成為了一道可讀、可研性很強的中華傳統文化風景。
小路做上了故事員。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長征,記住這段光榮而偉大的歷史,我們在東操場上開辟了“小鯉魚走長征”路。用大理石刻制了長征中的12個著名地名,如江西瑞金,貴州遵義等,用水泥將這些地名鑲嵌在園中的小路上,同時,在每個地名的側面,都布置了書體造型的具體事跡介紹。如貴州遵義曾召開了什么有名的會議,如何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等。這樣,學生在唱游甚至玩樂的同時,很直觀地了解了長征這段舉世聞名的壯舉。循著同樣的思路,我們制成了“小鯉魚游中國”路,14塊鑲嵌在學校大門口的大理石,無聲地講述著中華民族從夏商周到今天的5000年文明史。
廣場變成大地圖。我們把學校的廣場當作鋪開的世界地圖,用不同色彩的瓷磚,構畫了出不同國家的版圖。同時,我們選擇了20位享譽世界的童話作家,分別代表各自所在的國家,在廣場這張現成的世界地圖上,用青石標注出來。如中國的金近、陳伯吹,丹麥的安徒生,德國的格林兄弟,意大利的科洛迪等。課余飯后,無論是高年級的大同學,還是剛入學的低年級小朋友,只要天不下雨,都會在這張終年不閉的地圖上,尋找到他們心儀的童話大王,聆聽他們的童話故事。
草坪化身成圖書室。書并不只在圖書館看,書也不一定只是印在紙上的字。建造在金近紀念館前面的“金近作品園”便是一例。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花園,也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書”。園中所有的植物都被修剪成栩栩如生的動物造型,或大或小,或動或靜。有釣魚的小花貓、有忙碌的蜜蜂,也有騰躍龍門的花鯉魚,當然還有那些狐貍眼睛里旋轉的酸葡萄。每一個“明星”的腳下,都有成名感言。如《蝴蝶有面小鏡子》中的花蝴蝶:“真不好意思,因為只愛表面的美,吃了好多的苦,但現在已經知道了怎樣才是真正的美了。不信,你到圖書館里去找我哦!”走在這樣的花園里,讀著這樣的文字,不要說是小孩,就是大人也流連忘返。
建筑是藝術,藝術特別強調情感性和主觀性,正因為如此,學校建筑,好比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不同的觀眾,會因自己的文化積淀、生活經歷、情感體驗、教育背景的不同,作出自己的理解。這是個永恒的話題,教育不絕,建筑不斷,期待著更多的同行不斷論證,反復實踐。羨長江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每一所學校都是滄海之粟,重要的不是刻意去改變別人,努力的應該是尊重自己,讓自己的學校建筑,唱出最亮最真的好聲音。
(作者單位:上虞市金近小學浙江紹興 312372)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