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但是,語文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具體體現(xiàn),又如何在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理念下開展中學語文教學與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讓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呢?其實,語文課完全可以上得生動,吸引人。我認為如果能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語文,才可以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強他們的語感,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我希望能在不斷的探索中,尋求到一些有益的東西。
一.自主地合作探究,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要在課堂上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首先必須轉(zhuǎn)變學生乃至教師多年沿襲而成的教學觀念。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教授”,而是“促進”學習者自我實現(xiàn)其潛能。學生學什么,怎樣學,都應由他們自行討論決定。教師的作用只是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和提供資料等。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提示,給學生以適當?shù)狞c撥,然后把課堂還給“主人”,把閱讀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讓他們?nèi)ジ兄?、領(lǐng)悟、聯(lián)想、想象;讓他們完全融進作品之中,從而增強對語言作品的理解、感悟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給學生留下更多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告訴學生,教師的意見只是個人的看法,學生應該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意見,不能以別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即使教師或參考書上的看法也許更全面一些,但仍比不上自己獨立思考獲得結(jié)論那么真切。比如在講授寓言故事《杞人憂天》時,我先把全文串講一遍,疏通文意,讓學生理解故事講了什么內(nèi)容。但我并不急于把寓意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先思考,想想通過學習這篇寓言,從中可以學到些什么。很多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一番思索,都能夠說出一些富有教育性的啟示。甚至還有些同學就杞人憂天這一行為在如今社會,是否真的一點進步意義都沒有進行了討論。一些同學說,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我們頭頂上的那片天空早已不再蔚藍,如果大家沒有杞人的那種憂,天空早晚會落下酸雨等有害物質(zhì),讓人類無法生存下去。有的同學則認為,杞人的憂在我們現(xiàn)代,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因為現(xiàn)在的科技飛速發(fā)展,從而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我們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如果人類再不考慮環(huán)保問題,那么將來的人們可能真的會身無所寄了。學生在討論中得出屬于自己的結(jié)論,我對他們的認識給予了肯定并加以點評,最后再介紹大眾性的一般理解,擺出自己觀點與見解,供學生參考和借鑒。這樣,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灌輸知識到主動探索研究并獲得知識。一旦老師給予了學生更多的獨立思維的空間,學生將主動的去思考問題,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的身份就轉(zhuǎn)化了,確立了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二.獨特的創(chuàng)新意識,張揚學生的主體個性
新課標要求特別注意求異思維的培養(yǎng),改變學生只滿足于教師的講解、滿足于現(xiàn)成的結(jié)論的求同現(xiàn)狀。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分析問題,因為同一問題,同一文學作品本身帶有多重性,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學生對同一篇文章或同一問題的感受是不相同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教學不應求同過多,而應盡量引導學生用發(fā)散的眼光,獨辟蹊徑,盡量避開常規(guī)思維,立體地、多方位地審視文本,盡量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他們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如我教李商隱的《無題》時,就讓學生對“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思”(絲)究竟是什么進行探究。結(jié)果同學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思念妻子,有人說是思念親人,有人說是思念朋友。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了拓展,發(fā)揮了創(chuàng)新的潛能。為了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我還上了很多活動課,比如《走近寓言》,在這節(jié)活動課中,我打破人們對傳統(tǒng)寓言的理解,鼓勵同學們對寓意進行大膽的新解,去挖掘寓言內(nèi)部的多種含義。讓學生的聲音成為課堂的主旋律,最大限度的張揚了學生的思維個性,豐富了學生的生命體驗,可以讓他們把自己的理解大膽地說出來。
三.豐富的活動實踐,提升學生的主體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所以語文課程應該植根于現(xiàn)實,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綜合性特點。不斷發(fā)展的社會要求教師主動去用新視角、新觀念和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打破語文課堂以往的枯燥沉悶。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更充分的體現(xiàn)他們課堂主人公的身份,我努力將一些很值得借鑒的教學方法融入到我的教學當中,希望我的語文課堂能夠成為學生們的“說”壇。
1.將表演運用到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興趣。
有些小說、戲劇、童話和文言文,比較適合改編成舞臺劇。如《我的叔叔于勒》、《威尼斯商人》、《鄒忌諷齊王納諫》等。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他們自己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在教這類課文時,會適當?shù)夭捎谜n本劇的形式。讓學生們自己先熟讀課文,理解大意,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改編,做一些添加和刪減。學生們都很積極,寫出的劇本甚至還有方言版、現(xiàn)代版、音樂版、傳說版之分,讓人看了不禁佩服學生們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劇本選定后,便交給各組去排練,角色選定,給予足夠的民主。課本劇的表演可放在活動課內(nèi)進行。讓其他未表演的同學作評委。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表演能力,而且也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尤其是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演繹自己的思想,表達出自己的心聲。
2.將組間競爭運用于自讀課文,讓學生儲備說的素材。
本人認為,自讀課文是鍛煉學生閱讀能力的好機會,我讓學生自行組隊,自己命名。這樣一來,他們的組內(nèi)榮譽感就加強了。然后給他們一周的時間去準備與課文相關(guān)的問題。要求數(shù)量多、質(zhì)量高,在沒有教師的任何指導下,學生自行搜索并設計出了大量具有可思考性的問題。有的組去圖書館抄錄,有的組上網(wǎng)查詢。在比賽之前,學生可以說是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準備一旦充分,充滿自主性的語文課就開始了。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只起個連接的作用。學生們唇槍舌戰(zhàn),連平日最膽小的同學都舉手提問、發(fā)言、回答,學生們往往會在競爭之中提出一些細微但很有深度的問題。這說明學生去思考去研究了,他們所獲得的,不再僅僅是競爭后的榮譽感,更是一種主動的求知能力,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了較大提高。
3.強調(diào)體驗,以讀促寫。
如何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是生本思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要做到這一點,就離不開一系列的研究與實踐活動。尤其是讓學生把自己想說的清楚地表達和記錄下來,即寫作,就是新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我會嘗試一些新的作文課的上法,希望可以打破老式作文課的那種“一堂課講評、一堂課作文”的傳統(tǒng)模式。比如,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我會指導學生再創(chuàng)作,以讀促寫。其形式很多,如仿寫、擴寫、續(xù)寫、改寫等。以改寫為例,其教學流程可為“閱讀-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交流-閱讀-修改”,這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是沒有終點的,可以一再進行,使學習處于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之中。以讀促寫是以個性化的解讀為終極目的,它變被動讀為主動讀,并且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說話能力。另外,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從網(wǎng)上下載一些影像資料,在作文課上播放給同學們看。比如,播放一段飛人喬丹打球的場面。播放完后要求學生根據(jù)畫面過程,配上解說詞。又如我會播放一段孔乙己的故事,讓學生們觀看后,評價一下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字數(shù)400字。或者播放一段音樂,讓學生根據(jù)音樂,描述出頭腦中想象到的畫面。這些新的作文教學嘗試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選擇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喜歡上作文課,而不再去咬筆頭,絞盡腦汁地拼湊字數(shù)了。學生能把自己心中想說的話流暢的表達出來,這也是對他們能力的一種提高。
當然,中學生沒有完全脫離幼稚期。學情調(diào)查顯示,他們希望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孔子在《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簧晁够苍f:“毫無興趣,只是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愿望?!庇谑窃谖业恼Z文課堂上,我會盡量上一些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課,讓他們自己主持,自由組合,就語文知識的學習采取游戲方式進行。如對對聯(lián)、以物詠詩、成語頂真式續(xù)接、語文知識猜謎、詞語輻射、辯論賽和每天的即興演講等。讓學生樂學,在游戲中競賽中主動地獲取知識,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發(fā)表自己見解的“說”壇,真正提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綜合能力。
總之,生本思想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它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更能體現(xiàn)出語文教學的綜合實踐性,這種教學與學習方式,必將“通過長期的、大量的、平凡的研究訓練,讓學生養(yǎng)成嚴謹?shù)膽B(tài)度、批評的意識、獨立的精神,以及相應的合作能力和實踐習慣”。我相信,這樣堅持下去,我們的語文課堂,最終會還給孩子們,學生終將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也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展示出自己的特色。
黃娟,語文教師,現(xiàn)居廣東廣州。責任編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