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有個夙敵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從來不玩游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xué)習(xí)。長得好看,又聽話又溫順,回回年級第一,研究生和公務(wù)員都考上了,一個月七八千工資。會做飯,會家務(wù),會八門外語。上學(xué)在外地一個月只要400元生活費還嫌多……”
最近,這則廣泛流傳于網(wǎng)絡(luò)和微博的熱帖引發(fā)眾多網(wǎng)友的共鳴,給了我們太多的思考。的確,很多家長總喜歡跟自己的孩子講別人家孩子的故事(事實上不少老師也正扮演著這樣的角色,大講特講別班的孩子如何如何),或許是羨慕攀比,或許是借此激勵。“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口中總是那么完美,即便他不是那么完美,他也總擁有、而且總是恰巧擁有你所沒有的優(yōu)點。最關(guān)鍵的是,他總是在你備受批評的時候適時地出現(xiàn),種種“閃光點”讓你在討厭他的同時也順帶鄙視自己。
很多父母愛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目的是為了給自己家的孩子一個奮斗和努力的目標,但事實上,這樣做不僅難以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還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甚至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孩子的心理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你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他便會覺得你的愛從他的身上轉(zhuǎn)移到別人家的孩子身上了,他會更加抬不起頭來,甚至將委屈乃至恨轉(zhuǎn)移到別人家的孩子身上。
“別人家的孩子”折射出家長如何正確評價孩子的問題。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下,家長總是一眼就能洞察別家孩子的優(yōu)點,卻對自家孩子的長處置若罔聞;總是不遺余力地去夸贊別家孩子的優(yōu)秀,卻對自己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贊美。聰明的家長從不將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即使比,也是讓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別人比”。
詩人田曉菲10歲出版詩集,14歲考入北京大學(xué),她的父母對她的教育是成功的。成功的秘訣在哪里?她母親告訴我們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從來不拿她和別家的孩子比,你怎么不如人家?”這位令人尊敬的母親還舉了個例子:曉菲4歲的時候,還不會寫字,卻在哥哥新發(fā)的作文本上胡涂亂抹整整劃拉了4大頁,全是誰也看不懂的亂七八糟的符號,如同天書一般。她回來了,曉菲興致勃勃地把本子遞給媽媽說:“看我寫的作文!”她一看挺好的本子給弄成這樣,本想說孩子幾句,忽然又一想這是孩子對學(xué)習(xí)寫字的興趣呀,馬上對曉菲說:“真的,這是你寫的嗎?”看到這樣一篇恐怕全世界任何人都讀不懂的作文,她表揚了曉菲,并且給買了新本子,鼓勵她認字、寫字。
如果她拿到這樣一個被孩子弄得一塌胡涂的本子罵了孩子一頓,說你怎么這么笨,這叫寫字嗎?這不是胡糟蹋嗎!你看看誰誰家的孩子多懂事,像你這么大都認多少多少字啦,還會彈琴畫畫,哪有像你這樣瞎胡畫之類的話……結(jié)果會怎樣呢?
俗話說:“一畦蘿卜一畦菜,自己的孩子自己愛?!泵總€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是上天賜予我們的靈動的生命。教育雖然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但有一點毋庸質(zhì)疑:贊美是溫暖靈魂的力量。微笑如歌,贊美似蜜。一個微笑,就是一片陽光;一句贊美,就是溫暖靈魂的力量!把贊美的陽光撒進孩子的心田,就會激發(fā)潛能,收獲欣喜。讓我們帶著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孩子,遠離“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讓孩子做回快樂的自己!
(戴秋飚,江陰市璜塘實驗學(xué)校,214407)
責(zé)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