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才
一、 找準理解詞語的“切入點”
由于課文是由一個個詞句連貫而成的,而理解詞語的意思是學習課文的基礎,因此,我把理解詞語的意思作為解讀詞語的基本要求、學習課文的第一步。我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意思的時候,主要從以下兩個層面尋找理解詞語的切入點:
第一層面,我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了解詞語的字面意思。平時,我要求學生書包里必須放一本字典或詞典,在預習課文的時候,必須通過工具書了解詞語的意思,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詞語,隨時查閱工具書,逐步養(yǎng)成隨時查閱工具書的好習慣。
第二層面,學會聯(lián)系上下文或聯(lián)系生活,理解詞句的語境意思。詞語的字面意思,是理解詞語的起點。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從字面意思出發(fā),學會理解詞句的語境意思。例如,在理解《灰椋鳥》一課語境意思的過程中,就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在理解“沒有幾分鐘,‘大部隊便排空而至,老遠就聽到它們的叫聲?!币痪渲小芭趴斩痢睍r,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知道“排空而至”應該是指許多灰椋鳥整群整群地從空中迅速飛落下來。在理解語境意思的過程中,還可以聯(lián)系學生生活來理解。比如,《草原》一課,理解“在這種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币痪渲小盎匚丁睍r,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游玩的經(jīng)歷,幫助學生理解這里的“回味”就是對經(jīng)歷或接觸過的事情重新體味的意思。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吹盡黃沙始到金”,做到了對詞語的準確解讀,就為后面深入解讀課文打下了基礎。
二、 找準感悟詞語的“著力點”
從語言文字的微觀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是有感情、有內涵的,值得我們反復咀嚼、體會。我們知道,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是經(jīng)過編者反復挑選的,要么蕩漾著情感的漣漪,要么綻放著人文的光輝,要么凝聚著精神的力量。引導學生解讀這些文章,當然必須讓他們對作品流露的情感因素、高舉的人性大旗、彰顯的精神偉力有具體而深刻的感受。我們在理解詞語的時候,不僅了解詞語的意思等表象的東西,還應該透過這些表象,找準感悟詞語的“著力點”,去感悟詞語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情感,感受語言的溫度。
近日,筆者聽了我校一位教師上蘇教版五下《水》一課。在學習“從頭頂傾注而下的水滑過了我們的臉,像一條小溪流,順著脖子緩緩地滑過了我們的胸和背,然后又滑過了我們的大腿和膝蓋……”一句時,教者抓住三個“滑過”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感受背后蘊含著的偉大的母愛?!斑@里的三個‘滑過可以換成哪些字詞?”“仔細讀讀這三個‘滑過,你又體會到了什么?”學生通過把滑和流、淌進行比較,從水量、速度、感覺等三個方面讀懂了“滑過”的深刻內涵。從三個“滑過”,學生感覺到就像母親溫柔的手在輕輕地撫摸著,溫暖的感覺洋溢在學生的心頭。學生通過反復品讀,讀出了詞語背后蘊含著的濃濃情感,讓情感在語言文字間流淌,讓語文課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
三、 找準揣摩詞語的“訓練點”
長期以來,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品詞析句很多,朗讀訓練扎實,但揣摩表達有所淡化。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導致學生理解能力的弱化。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知意思、悟情感,更要學會揣摩表達: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在刨根問底式的探究中,體會用詞的準確、巧妙,逐步學會表達運用,使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躍上一個新臺階。
近日,筆者聽了我校一位教師上《姥姥的剪紙》一課。在教學過程中,教者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詞句,揣摩表達,深入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力求“知其所以然”。在學習“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險,便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币痪鋾r,教者和學生一起探究“拴”的妙處?!笆裁唇小??”“剪紙能這樣‘拴我嗎?”“作者為什么要說姥姥‘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教者通過引導,學生對“拴”字的深入辨析,了解了姥姥用剪紙拴住了我的心。一個“拴”字,體現(xiàn)出作者對剪紙的喜愛,姥姥對我的關心,表達了作者對姥姥的敬佩、感激之情。通過刨根問底,學生逐步領會到“拴”字表達的形象、傳神,作者用詞的準確、精當。學生通過揣摩詞句的表達,讀出了作者的匠心獨運,學會了表達的基本方法,實現(xiàn)了對詞語的立體感知,放大了詞語的文本價值。
當然,語文課上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方面還有許多。只要我們一切從學生和文本的實際出發(fā),找準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著力點、訓練點,就一定能落實“課標”精神,破解語文課教什么的困惑,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基本特點。
(作者單位:高郵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