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德
例文五
如果不突出只有比水密度小的東西才能浮在水面上慣性思維的重圍,就沒有遠航萬里的艦船;如果不突出只有擁有翅膀的生物才能
飛翔藍天
慣性思維的重圍,就沒有遨游天空的飛行物。在不斷前行的歷史進程中,只有一次次突出慣性思維的重圍,社會才能日益進步與發(fā)展。因此,我們對慣性思維必須說“不”!
畫眉鳥在籠中生活久了,心中就擱著一個無形的籠。鳥如此,人亦然。
瑪?shù)贍柕?,是莫泊桑小說《項鏈》的主人公,她被慣性思維鎖住了心,愛慕虛榮,上演了一出借項鏈、戴項鏈、失項鏈、賠項鏈、識項鏈的人間悲喜劇。臺灣有一個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請了50名志愿者看房間內(nèi)所有藍色的物體30秒。然后請他們閉上眼睛,問他們看到了多少個紅色的物體、綠色的物體和黃色的物體。這下他們都傻眼了,因為他們只專注藍色的物體,沒有專注其它顏色的物體。他們之所以如此,是慣性思維所致。他們?nèi)绻黄谱晕摇⒋蚱瞥R?guī),一定不會如此。臺灣作家吳若權(quán)說過耐人尋味的一句話:“窮人戴鉆石,人家以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以為是鉆石?!毙旁?,斯言!
和慣性思維說“不”,是為人處世之求、事業(yè)成功之需。
惠特曼,十九世紀美國浪漫主義詩人,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從靈魂深處感到,一定要反叛一切,走我自己的道路。”于是人類的詩歌史上增添了一部歌唱生命與自然的杰作。他的詩集《草葉集》是長滿美國大地的芳草,永遠生氣蓬勃并散發(fā)著誘人的芳香,是世界聞名的佳作,開創(chuàng)了美國民族詩歌的新時代。在詩歌形式上,他大膽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自由體”的詩歌形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詩歌格律,以斷句作為韻律的基礎(chǔ),節(jié)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瀉千里的氣勢和無所不包的容量。
和慣性思維說“不”,是超越自我之智、成就自我之舉。
“兩個凡是”,是中國動亂結(jié)束初的一種理論,某些人在階級斗爭這個籠子待久了,受慣性思維影響很深,不顧中國實際,固執(zhí)堅持錯誤理論。一代偉人鄧小平,審時度勢,解放思想,設(shè)計了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在緩緩東流的黃浦江,在浩瀚無垠的南海邊,他以革命家的心胸,開啟了中國改革的大幕。土地承包到戶,國有企業(yè)改制,打破鐵飯碗,砸碎緊箍咒,中國,在不斷創(chuàng)新的旗幟下前進。可以說,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薪盡火傳,都是對慣性思維的不斷突破。
和慣性思維說“不”,是國家發(fā)展之需、民族進步之幸。
常言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鳳凰涅槃,死而彌新?!苯裉欤覀兲幵跉v史進程中的風口浪尖,改革走進深水區(qū),處于關(guān)鍵時,要想實現(xiàn)中國夢,就必須高舉創(chuàng)新大旗,富有逆性思維,掙脫枷鎖,不斷前行。
點評本文為議論文。
開頭用兩個假設(shè)句引出文章中心論點“和慣性思維必須說‘不”,自然清新,接著由鳥及人,對接嚴謹,從“和慣性思維說‘不,是為人處世之求、事業(yè)成功之需”、“和慣性思維說‘不,是超越自我之智、成就自我之舉”、“和慣性思維說‘不,是國家發(fā)展之需、民族進步之幸”三個層面展開論證,由小及大,從古而今,逐層深入,從個人遭際、科學實驗和作家名言到作家創(chuàng)作再到政治家改革,最后筆及當下,凸顯文章的時代感與針對性。理性光輝欠暗是本文不足之處,如能在述例后作對比性、假設(shè)性或挖掘性分析,那么文章的穿透力自不待言。
見解獨到,時代感強,評為一類卷,6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