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偉
摘 要:居民在樓棟內的交往在國內的設計中往往是被忽略的一個部分,往往一棟樓就是若干個標準戶型拼接然后加上垂直交通空間,居民交往的可能被寄希望于室外的公共場地。這些交通空間也被壓縮到了剛好能滿足使用的地步,樓內戶與戶之間的交流不被強調,而這恰好是我們生活中所缺乏的中間層次交往。這個層次的交往可以把人們從完全的套型內活動中吸引出來,也能和外部的社會交往有一個好的鏈接。
關鍵詞:演變;聚落;交往層次;樓棟
Abstract:In Chinese design, interaction between residents who live in the building is always neglected. It is common that a building is composed of several standard units and vertical transportation space. In that ca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sidents may merely expect to be achieved in public outdoor area. However, this transportation space is usually minimized to jus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use, interaction between units inside the building is not emphasized. This intermediate level of communication is precisely what we lack in our daily life. It could provide great attraction and opportunity for people to have outdoor social interaction instead of indoor activities.
Keywords:Evolution;settlement;
exchange level;building;public childrens playground
中圖分類號:TU-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3)08-0046-04
1 前言
隨著國內城市化的快速行進的步伐,人口大量朝城市密集。這一進程也大大推進了中國城市建設與發(fā)展,而居住區(qū)建設成為大量建設中的絕對主角。在應對大量人群對住房的需求時,國家在政策上依據資源現(xiàn)狀,采用市場化運作、工業(yè)化生產的集合住宅模式快速因應。由于較少的研究和分析,當今的成片的城市居住區(qū)面臨許多問題。本文試圖找到當代城市住區(qū)中所面臨的社會交往的問題,對問題展開討論,并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2 住區(qū)社會交往的演變
住區(qū)是個十分廣泛的概念,既包含當代居住區(qū)似的城市集合住宅、別墅群,同時也包含類似小村落的的居住形態(tài)。某種程度上,住區(qū)可以理解為一定數量人群的混合居住的場所。要了解住區(qū)的社會交往方式,我們必須從各種住區(qū)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入手,總結其人際交往的形態(tài),比較其優(yōu)劣。通過這種方式,找出當代城市住區(qū)社區(qū)交往所面臨的問題。
2.1從宗族聚落到古代城市的演變
《爾雅· 釋親》中提到:“父之黨為宗族”,指出宗族是指由父系血緣關系聯(lián)結而成的群體,并不包括由婚姻關系形成的母族、妻族。這是最普遍被接受的關于宗族的定義 ,也是筆者所采用的定義。宗族是一種傳統(tǒng)“組織”,但是宗族聚居的程度,宗族的形態(tài)卻是流變的?,F(xiàn)在一般所說的宗族或家族,其形態(tài)基本是宋代以后才形成 ,至明清達到全盛的階段。因此,我們現(xiàn)在所指謂的所謂“傳統(tǒng)宗族”或“宗族傳統(tǒng)”并不是上古的傳統(tǒng),而是宋代以后的傳統(tǒng)。
關于宗族居住的形成,當然具有其文化性的因素。但我們在此可以解讀為是為了通過群體的力量共同抵御來自自然或者戰(zhàn)亂帶來的威脅?;谶@樣的集合方式,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宗族聚落的內部,人們保持十分緊密的社會交往。由于生產力的不發(fā)達,人們的行為空間其實是相當有限的,這就是說在聚落和聚落之間的交流不是十分頻密的。就這種現(xiàn)狀來說,向外人們在聚落中的交往并不具有更為廣闊的社會屬性。同時,由于聚落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而打壓了更小單位的家庭的獨立性,例如家庭糾紛往往要用宗族規(guī)則來處理,所以向內來說,這種關系也不具有以家庭為單位的私密性。所以這是一種介于社會與家庭之間的中間形態(tài)的關系。
2.2古代城市商住結合的街坊式住區(qū)。
上文分析了當代住區(qū)中的交往問題,可以得出結論:當代住區(qū)的社會交往問題主要集中在一個比較中間的層次,即強大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私密交往和錯綜復雜但淺層次的社會交往壓縮了中間層次的交往。
當代的城市社區(qū)一般配備完備的公共活動場地,和集體活動設施。但如今小區(qū)動輒幾千戶的規(guī)模,居住小區(qū)依然是一個很大的空間,所以我們依然要把小區(qū)內的交流活動定義為社會交流的層次。對比宗族聚落的交流規(guī)模,我們可以推斷出中間層次所能參與的人員規(guī)模---幾十戶以內鏈式交往(萊維特的人際溝通模式:關系一個接一個地傳遞)。而這個規(guī)模在當代住區(qū)內,我們基本上可以定義在樓棟之內。
4.2以樓棟為單位的交往
居民在樓棟內的交往在國內的設計中往往是被忽略的一個層次,往往一棟樓就是若干個標準戶型拼接然后加上垂直交通空間,居民交往的可能被寄希望于室外的公共場地。這些交通空間也被壓縮到了剛好能滿足使用的地步,樓內戶與戶之間的交流不被強調,而這恰好是我們生活中所缺乏的中間層次交往。這個層次的交往可以把人們從完全的套型內活動吸引出來,也能和外部的社會交流有一個好的鏈接。
紐頓軒公寓樓于2003年設計,2007年竣工,共36層高,位于新加坡高層住宅區(qū)。建筑采用直線型的設計規(guī)劃,每個樓層四套公寓,每層公寓都有一個公共大陽臺,促進各樓層之間人們的交流。公寓的建筑面積并不大,但使用者可以選擇一面玻璃墻隔斷出第三個臥室作為書房用,或者不用玻璃墻而直接作為一個大起居室用。建筑采用綠色可持續(xù)的設計理念,擁有本地最高的常春藤墻,青翠的攀藤植物從低樓層一路攀緣到頂層。其另一特色是每四層樓就有一個綠意盎然的“天空廊道”,讓住戶不論居住在高層或低層,都能在綠意中俯瞰市景。此外,公寓的停車場、游泳池旁也都種植了花草樹木,使公寓的綠色面積比占地面積高出30%,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建筑。這些植物不僅減少了能源消耗,而且還可以吸收車輛排出的廢氣。
公共陽臺的使用大大的加強了樓層間人們之間的聯(lián)系,他們在享受這個微小公共空間時也能結識更多的鄰居,在彼此閑聊中加強彼此的了解,激活了樓棟內的灰暗空間。
5 空間的設計
從上文的種種分析和對案例的總結,我們得到了促進樓棟內交往的設計思路。即在套型間插入功能性的空間,而不僅僅是了無生趣的交通空間,吸引人們從套型內走出來,從而為交往創(chuàng)造條件。在每一層可以設有共用門廳或者洗衣房,兒童游戲場。在室外公共部分裝修上只要做簡單必要的裝修, 如木地板、和電氣五金配件等在室外裝飾裝修就能創(chuàng)造更為靈活的空間,而不只是晦暗幽深的樓梯間。
關于套間的公共部分應該盡量考慮設置非排他性的空間,不然易引起使用上的糾紛。例如可以以兒童作為聯(lián)系紐帶,設置公用游戲空間,兒童畫作展示空間等小型展示空間。既不會造成使用上的糾紛也容易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
既不會造成使用上的糾紛也容易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
本人提出的空間模型是:可以在樓梯間盡端設置這種公用空間,且在應放在樓梯平臺板高度,以弱化層的概念,也可避免侵害到私密空間。從而聯(lián)系上下層,使樓內交往出現(xiàn)傳遞效應而不只是在一層一層的靜態(tài)中交流。
6 結語
在住區(qū)的設計中必須認識到,人們的交往是多層次的,因此設計也應考慮到每一個層次的需求。交往中任何層次的斷裂都必然導致交往的單一化。本文提出的樓棟內的交往空間模型,試圖找到一個更為貼近生活需求的交流模式。
參考文獻:
[1]劉冰,張晉慶.城市居住空間分異的規(guī)劃對策研究.區(qū)規(guī)劃研究.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002-1329 (2002) 12-0082-04.
[2]城市居住小區(qū)鄰里交往空間研究.陳鴻.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
[3]楊卡.新城住區(qū)鄰里交往問題研究.重慶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 16卷第 3期.
[4]于冬亮.住區(qū)交往空間研究.同濟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
[5]劉曉新.人際交往心理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6]劉軍,王詢.中國古代宗族聚居與宗族形態(tài)的歷史考察.北方論叢THE NORTHERN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