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說家薩克雷的成名之作為《名利場》,這部作品極具藝術魅力,一直備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這部小說的人物關系復雜繁多,矛盾重重,有三條主線:作品的社會背景、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的結構和表現(xiàn)手法,從這三方面出發(fā),我們對作品的諷刺性能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人物塑造的諷刺性
(一)諷刺性的人物插圖塑造法
薩克雷的小說中別有一番景象,其中的人物插圖是作家本人繪制的。薩克雷曾以繪畫為生,將繪畫看做是自己最為喜愛的事業(yè)。在他的作品中,插圖繪畫隨處可見,這些插圖繪畫是他表達自我情感和審美感受的方式之一。對于薩克雷小說中的這一特點,以瓊·史蒂文斯為代表的批評家們很早就開始關注。他們指出:“在薩克雷的小說中,插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這從來沒有被人們關注過?!边@一問題的提出有助于對薩克雷作品的諷刺性和人物塑造的手法進行客觀全面的研究,對人們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薩克雷的這些插圖繪畫都是人物素描,而且顯得十分幽默滑稽。
這些形象具體的畫面和能夠讓讀者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的文字相互補充,讓讀者的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對作者所要描繪的人物形象的丑陋之處做出清楚的認識,同時也能夠對作品的主旨做出正確的領悟。幽默滑稽的插圖實質上是在諷刺人物的丑陋形象。例如在作品中,在講述畢脫爵士在國會第一次登臺演講時插入了一幅圖,是他穿著一件寬大的禮服特地來看弟媳的情景。借用利蓓加的手,作者描繪了畢脫爵士一幅幅真實的諷刺性畫面,在文字中也含有對利蓓加的無形諷刺的肖像。這種一虛一實、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將人物性格的兩面性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在這里,作者僅僅借助利蓓加作畫的行為,將人物虛偽的原來面貌真實地還原和再現(xiàn)出來。在這里,對于畢脫爵士的虛榮、淺薄,作者進行了調侃,同時也對利蓓加表里不一的偽善進行了譴責。這種圖文并茂、一石二鳥的效果使得作者的諷刺藝術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
(二)諷刺對比的人物塑造法
1.表象與本質的尖銳對立
薩克雷使用了現(xiàn)象與本質對立的諷刺方法對貴族資產階級人物形象進行了塑造,如作品《亨利·艾斯芒德的歷史》中的詹姆斯·斯圖亞特親王,身份高貴卻覬覦王位,行為卑劣。擁護他的人在為他拼命地奪取王位,而他卻向美人獻殷勤,二者對比,將他的輕浮和低級趣味顯示出來。再比如《名利場》中的畢脫爵士,生于官宦世家,自己擔任著國會議員,有著體面的身份,然而其本性丑陋無比。書中這樣描述他:“他不肯讀書,大字不識多少,行為舉止輕浮刁滑,缺乏教養(yǎng),他的志向就是包攬一些訴訟,干一些騙人的勾當。不論愛好、情趣還是品行都是卑鄙猥瑣的,但是他擁有爵位,身份顯貴,名氣不小,算得上是國家棟梁?!笔贡举|的空虛和外在尊貴共同存在于同一個人物身上是作者的有意而為之,目的是實現(xiàn)一種不和諧感,一種尖銳的對立,使得接受客體對人物的言行舉止在這種鮮明的對比下產生更為理性的認識,產生發(fā)自內心的憎惡,讓讀者對丑惡進行裁決,讓丑陋的面目無處遁逃,將其可鄙可笑的一面充分展現(xiàn)出來。而且讀者也會因這種對比而產生一種笑意,而這種笑同憎惡結合起來更顯得辛辣、無情,使作品的諷刺力度大大增強。
2.人物言行的自我否定
言行是展現(xiàn)人物形象的最主要方式,人物獨特的性格就是在行為處事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顯示出來的。但是人物的言行舉止作為性格的表現(xiàn)也會出現(xiàn)和性格截然相反的情況,人物的自身性格通過截然相反的方式來體現(xiàn)。薩克雷通過采取讓人物盡情發(fā)揮然后再暴露自身的方法,也就是用人物自身的言行不一、前后矛盾的手法來體現(xiàn)人物自身的骯臟靈魂,而否定其華麗正義的外在形象,也就是所謂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利用人物自身前后的矛盾來否認人物丑陋的本身。在小說《名利場》中,克勞萊老小姐總是對利蓓加說:“家世算什么?它什么都代表不了,我認為在各種方面,你和我是完全平等的。”可是總是在話音未落之時就把利蓓加當丫頭使喚,讓利蓓加跑腿,洗衣服,甚至在晚上進入夢鄉(xiāng)之前讓利蓓加給她讀法國小說,她先前的平等論讓伏爾泰先生都無法再苛求,可是正是在一個時間、地點、場景下,一個人的言行卻如此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其丑陋內心昭然若揭。更為諷刺的是,這位闊小姐一直在說利蓓加應該做到公爵夫人,可是在聽說利蓓加與自己的侄兒羅登結為夫妻后卻氣得半死,認為這門婚事根本門不當戶不對,并毫不猶豫地取消了羅登對她財產的繼承權,通過這位闊小姐的言行不一,她虛偽的面目就原形畢露了,人物的自相矛盾使得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心靈截然相反,產生了極為強烈的反諷效果。
二、書名本身的諷刺
讀薩克雷作品的時候,人們總是對其寫作手法中對人物的挖苦、諷刺以及抨擊手法留下極為特別的印象。《名利場》的原名是《英國社會隨筆》,后來薩克雷得知,《天路歷程》是班揚的關于朝圣者必須要抵制名利場的誘惑,才更名為《名利場》。他認為,這個名字形容小說內容更為貼切。這是作者對小說本身名稱的諷刺。名利場是一個充滿肉欲的地方,鎮(zhèn)上的人們自私冷漠,他們引誘那些朝圣者駐足并給予他們暫時的肉體的滿足,但是這樣的滿足是短暫而沒有任何現(xiàn)實意義的。薩克雷在作品完成的1847年7月的一封信件中說道:“我要創(chuàng)造一個貪婪、物欲充斥的社會,這個社會是絕望的沒有道德底線的?!彼_克雷把當時的上流社會比作一個市場,所有人情都是商品,用來買賣,他通過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和各種諷刺手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就是一個沒有實質的虛殼,充滿欲望和丑惡,說明了在現(xiàn)實社會中,所有人情不過是空虛一場。
出身貴族社會的艾米利深愛著她心目中的英雄,婚后卻沒有得到任何幸福,相反,只有無盡的失望。與她相對,她的英雄都賓本來以為艾米利是一位有品位的女人,深深愛慕了18年,卻也在婚后得知,原來艾米利只不過是一個膚淺丑陋的女人。利蓓加認為自己天生麗質,她的美貌與才華超出那些上流社會的小姐、婦女,她窮自己一生想要習慣并掌控上流社會,她為了生存費盡心機,使盡各種手段,到頭來卻是機關算盡,也沒有得到自己憧憬的上流社會的幸福生活。這些可謂是對生活強烈的諷刺。在小說中,所有出場的人物都有缺點,正應了小說的副標題“沒有英雄的小說”,確實,沒有一個人物是完美的。無恥之尤、奸詐狡猾的利蓓加是被困窘、落魄的現(xiàn)實生活所迫,她是窮畫家的女兒,屈辱的生活讓她別無選擇。在薩克雷的筆下,人性的缺點都是懶惰自私、充滿欲望和貪婪的,但是窮兇極惡完全的負面人物卻沒有。薩克雷更深層次的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在他將所有人物的缺點都表現(xiàn)了出來,使得這些人物不同于同時代小說中所描繪的那些理想化人物。同歷史小說比起來,這部作品中的戰(zhàn)爭沖突只是作為人物生活的背景,薩克雷筆下的人物受到大陸上事件的影響比較小。拿破侖戰(zhàn)爭對于薩克雷而言,就如同作品的題目一樣是一個名利場。
三、特殊的諷刺敘述方式
與同時代的諷刺小說相比,這部小說擺脫了單純的第一視角敘述,而采用了特殊的敘述方式對社會現(xiàn)實進行批判,在作品的開場交代了作品中的人物實質上是一群木偶,都只是爭名奪利的戲碼。在這場木偶戲中,作者抱著冷靜的態(tài)度對這些人物的狀態(tài)進行了描繪。作者在作品中是一個全知的敘述者,給這些人物進行旁白,并將自己對這些人物的態(tài)度寄予其中,對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言語行為進行了深刻描寫。通過對作品的品讀,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些人物的喜劇生活正是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隱喻。作者在這里希望告訴我們的是,對于名利的爭奪只會造成善良的喪失,讓人變得愚昧可笑。錢是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對于金錢,人們不能盲目崇拜。在作品中,作者故意給讀者留下了一些空白,讓讀者去品讀,去感悟。某種意義上,這使得讀者能夠參與到對故事情節(jié)的構建上來,使讀者產生閱讀的興趣。在羅登發(fā)現(xiàn)利蓓加的婚外情時,作者寫道:“沒有人可以確定利蓓加是否失節(jié)。她自然要為自己吸嘴,但是她說的話,誰能夠判斷是真是假?誰知道這一次這個女人是不是別冤枉了?”
四、靈活多樣的諷刺手法
反諷的形式是薩克雷常用的諷刺,這使得作品辛辣的諷刺擁有了幽默詼諧的外衣,能夠深刻地解釋主題。作品中,喬斯是一個食量很大的人,他并沒有意識到利蓓加把他看做一條大魚,試圖擒獲他。利蓓加采取了各種手段來勾引他,她編制了個綠錢包給了喬斯。錢包是金錢的象征,而利蓓加是最想得到錢包的人,綠色則是她貪婪名利、嫉妒貴族們的象征。她采用各種手段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財富和名利,而不是真情。十分年邁的老畢脫向她求婚的時候,利蓓加的表情十分復雜,既有驚訝,又有痛苦,這使得她那偽善的面孔被揭露出來。對于利蓓加的刻畫僅僅是整部作品的組成部分,但是作者意義深刻的諷刺卻奠定了小說的基調。同時,作者采用了平行對照的結構來進行描述。利蓓加和艾米利的生活從她們離開學校的時候就不斷交織,相互映照,并表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戲劇化特點。作者并沒有進行善惡的對照,而只是客觀地對兩個人的生活進行了展現(xiàn),從中得出事實:“浮名浮利,一切都是虛空的。我們當中誰擁有真正的快樂?誰的生活稱心如意?就算當時滿足了心愿,但過后一樣不滿意?”兩個女主人公性格和命運迥異,但是并沒有受到壞運氣的束縛,也沒有因好運氣而變得快樂。不同的人生,結局卻是一樣的,這本身就是一種諷刺。
五、結 語
在《名利場》中,薩克雷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同以往的文學作品相比,其作品中的婦女形象不再是理想化的,不再是如同女英雄一樣品行完美或如女流氓一樣品行丑陋的人。薩克雷的高明之處就體現(xiàn)在這里,其作品中的人物擺脫了簡單化、臉譜化,變得十分真實和豐滿。
[參考文獻]
[1] 劉洊波.英美文學名著賞析[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5.
[2] 戚德山.諷刺的完美體現(xiàn)[ J].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2001(03).
[3] 王松年.英國文學作品選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江曉玲(1968— ),女,四川涼山人,四川財經(jīng)職業(yè)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