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雷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社會寫實作家。他的作品大多以反映社會的陰暗面為主題,雖然他沒有在作品中對未來的社會進行直接的描繪,但是,他深刻揭露出了社會的丑陋,體現(xiàn)了他思想的先進性,同時,這些作品也喚醒了人們對腐朽社會制度的憎恨與反抗。他敢于直接揭露社會的丑陋,敢于直接向這樣的社會發(fā)起攻擊,展現(xiàn)了他摧毀舊世界,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勇氣。正因為如此,亨利·詹姆斯稱他為“意識和思想的巨人”;車爾尼雪夫斯基用“歐洲第一天才作家”來評價他。
一、 宣揚“仁愛”
薩克雷的作品中沒有對未來美好的虛無幻想,他只是對世態(tài)炎涼冷眼旁觀,但是,他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猛烈抨擊的同時,也在探尋一條可以走向光明和正義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就曾對薩克雷文學創(chuàng)作的兩面性進行過中肯的評論:“薩克雷在創(chuàng)作時,他一手拉著拉斐爾,一手拉著靡菲斯特,他的筆鋒就受到這兩位大思想家的掌控,但是善良就像是天使一樣,會時不時地灑下一縷圣潔的陽光?!蔽覀兿葋砜此_克雷的作品《勢利者集》,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極盡所能,對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下小市民的勢利進行了挖苦,但是他回頭又提醒讀者,揭露殘酷的現(xiàn)實的時候,不要忘記咧開嘴笑一笑,雖然玩笑是好的,但是如果能真實,能仁愛那就會更好。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那就是公平、真實和仁愛。所以,我們說宣揚“仁愛”,描寫“真實”是薩克雷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但是隨著更加清楚和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現(xiàn)實,他對愛的宣揚漸漸減少,但是在《名利場》中,他仍然將仁愛作為重要的指導思想。這就使得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體現(xiàn)出一定的局限性,他對未來的希冀也帶有了一定的幻想成分。在當時19世紀的英國乃至全世界,這種局限性和思想偏見是大多數(shù)資產(chǎn)階級作家都無法擺脫的。薩克雷曾說過,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要把宣揚真理、維護正義和散播仁愛作為我們的目標。在他的作品《名利場》中,也曾這樣寫道:“……愿上帝保佑,我們每個人都能心存善良和仁愛……”就像在《名利場》中描寫賽特笠在經(jīng)營時虧得一敗涂地,后被變賣家產(chǎn),朋友同行都因此而瞧不起他們,但是卻有些心地善良的人們將賽特笠家人常用的鑰匙買了回來,賽特笠夫婦也因此而心存感激。作者之所以這樣安排的目的也是要表達世界上仍然有仁愛的精神內(nèi)涵。
在薩克雷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來體現(xiàn)這樣的仁愛精神,如都賓、勞拉、沃林頓、卡斯烏德子爵夫人、愛雪兒等。在那個物欲橫流、充滿掠奪和自私的社會中,都賓是一個典型的特例,作者也通過他寄托了很多的理想和希望。在那個烏云密布、陰霾籠罩的“名利場”中,都賓就像是一縷陽光,穿透烏云而照亮了一片天地。他誠實忠厚,富有同情心,為了讓自己所愛的人能夠幸福,他促成愛米莉亞與喬治的結(jié)合,而將自己對她的愛埋藏在心底長達18年,最終獲得了愛米莉亞的愛。但是這遲來的愛情已經(jīng)無法帶給都賓任何的激情和快樂。所以,在那個掠奪橫行、利己主義泛濫的社會,像都賓這樣富有同情心、純潔而善良的人,只能像堂·吉訶德一樣,成為人們斗爭的犧牲品。就連薩克雷都忍不住感嘆“都賓這個傻瓜”。然而,都賓在那個社會的遭遇,正充分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和丑陋,也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抨擊。
二、 對“英雄”的詮釋
縱觀世界的文學史,大多數(shù)作品都有作者為了表達美好理想,宣揚某種思想而塑造的各種人物形象。一般來說,正面人物往往能激勵人們前進,促使人們迸發(fā)出積極向上的力量,從而去摧毀舊世界和創(chuàng)造新生活;而反面的人物形象則能向人們揭露社會的黑暗,揭示社會的陰暗面,從而使讀者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社會的弊病與丑陋,喚醒人們的斗爭意識。雖然《名利場》奠定了薩克雷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是其對人物的塑造卻并非如此。薩克雷這部作品的副標題就是“沒有英雄的小說”,并且在開篇就清楚地表明,這部作品描寫的都是一些庸俗之事,如果想要讀到英雄事跡,那就不要來看這部作品。這就表明作家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時候,本意就不準備塑造什么英雄形象,而是通過一些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在那個時代的風雨中的飄搖來揭示出當時社會的本質(zhì),揭示出這些人在充滿丑陋和罪惡的社會中掙扎的情景。
與《名利場》一樣,他的另外幾部作品,如《紐克姆一家》《潘登尼斯》等作品同樣塑造的也是小人物的形象,沒有所謂的“英雄”。如《紐克姆一家》中,描寫了一位從印度回國的英軍軍官紐克姆上校,并且將他塑造成一位集多種美德于一身的形象。他心地善良,忠厚而熱忱,符合薩克雷的“仁愛”思想,但是這些美德只存在于他的精神思想中,在行動上,他也只能用語言對現(xiàn)實的不滿表現(xiàn)出抗議,而且他的思想中仍然有很多陳舊落后的東西,這些都不足以讓他成為新時代的創(chuàng)造者。巴恩斯是一個典型的邪惡勢力代表,但是在作品中,紐克姆最后還是寬恕了他,作者這樣安排的目的也是要表達出他的“仁愛”,但是作品中這種“仁愛”似乎有些泛濫了。另外在作品中,作者并沒有描寫到紐克姆上校在印度殖民地的所作所為。而紐克姆上校并不清楚他們?nèi)ビ《仁亲鍪裁?,反而當他談論起在印度的勝利時,還感覺自己像英雄一樣。他們的輝煌戰(zhàn)績建立在印度殖民地人民的痛苦與屈辱之上,這種“英雄”是任何人不敢茍同的。究其根本,作者一直希望為資產(chǎn)階級塑造一些楷模的形象,并以此找到一條通往光明和正義的道路。但作為一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還是拋棄了那虛無的幻想,而采用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創(chuàng)作來表達自己的愿望。而這些也影響了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薩克雷雖然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卻給世人留下了輝煌的文學作品。他筆下那些達不到當時社會價值尺度的小人物,卻最真實地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社會形象,從這點上看,薩克雷在現(xiàn)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上是一個勝利者。薩克雷不僅在主題的選取上用心良苦,而且還在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上進行鉆研,以至于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薩克雷將人物置于環(huán)境中進行描寫,開創(chuàng)了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史上描寫環(huán)境與人物相互作用的創(chuàng)作風格。
三、 政治性的諷刺
在薩克雷的諷刺藝術(shù)中,他抨擊社會現(xiàn)實最應手的工具就是政治性的諷刺藝術(shù)。這些短小的雜文就像是匕首一樣,直插丑惡社會的心臟。作者通過這種帶有強烈政治傾向的雜文來增強作品的諷刺意味,薩克雷操控著故事情節(jié),用幽默詼諧的語言來激發(fā)人們的批判思想,以此對丑惡的社會展開無情的攻擊。他用這種政論概括自己的作品,并由此得出政論思想。我們相信,作者對自己的作品《名利場》的評論不僅沒有損害作品的形象,反而取得了非凡的藝術(shù)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出,薩克雷與狄更斯一樣,政治評論在他們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薩克雷在作品中主要的抨擊目標就是人們的自私,而且他一直將這種自私之心看做是罪惡世界的根源。他在作品《潘登尼斯》中也闡明了這一理論,人們的私欲是推動一切罪惡的源動力。在他后來的作品《亨利·艾斯芒德的歷史》中,他通過塑造碧艾崔麗克斯這一典型的自私自利的人物形象,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在作品《紐克姆一家》中,他以犀利的筆觸深刻剖析了自私與“成功”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他曾這樣寫道:“一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一直前進的道路,當你發(fā)現(xiàn)前面有人擋住了你前進的道路,你只管用力將他推開便是,如果說有人將腳放在你前進的道路上,那你就直接踏上去好了”,“你只要按照這個理念堅定不移地去執(zhí)行,那么你就必然會獲得成功”。他用些話將資產(chǎn)階級的人生哲學剖析得非常透徹,淋漓盡致地詮釋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實質(zhì)。他的筆下描寫了許多典型的自私自利的人物,例如《名利場》中的奧斯本老頭,這個資產(chǎn)階級商人的典型代表在接待同樣富有的施瓦茲小姐時極力討好,異常熱情。然后薩克雷又評論這段描寫:在名利場,所有的人見到闊佬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去巴結(jié)……在他們看來,有錢人永遠都是他們依附和追求的目標……愛米莉亞在奧斯本家族多少年都不能得到他們的看重,但是身纏萬貫的施瓦茲小姐只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就被他們所接受和喜歡,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即使是那些相信“一見傾心”的人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資產(chǎn)階級追名逐利的丑態(tài)在薩克雷詼諧、幽默的諷刺和含蓄的議論中充分地表現(xiàn)了出來。在19世紀其他作家的一些作品中,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無情無義的本質(zhì)也被多次體現(xiàn)。
薩克雷在她的作品中對資產(chǎn)階級的罪惡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和刻薄的抨擊,但是,對于那些普通的小人物,卻又用詼諧夸張的語言來盡量展現(xiàn)他們的生動有趣。在他的作品中,曾經(jīng)輝煌而一度落魄,詼諧滑稽的弗羅拉克,還有那個讓人無法理解的怪小姐,單身不嫁的老處女韓妮壽也讓人記憶深刻。而在這些人物形象中,麥肯濟太太最貼近當時的社會生活,她被讀者稱為“戰(zhàn)略家”,她的形象讓世人感覺就像“將所有呆在女兒家的岳母趕走”,充分體現(xiàn)了這個形象的社會影響力,但是這些形象都是社會生活中某一人物原型的還原。
四、結(jié) 語
薩克雷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對社會那種無情的諷刺和淋漓盡致的批判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夏洛蒂·勃朗特用“最犀利的諷刺大師”來評價這位偉大的作家。也正因為他對社會陰暗面的冷嘲熱諷,對社會丑惡的無情抨擊,對腐朽社會制度的勇敢進攻,使他獲得了英國文學史上重要的地位。薩克雷的內(nèi)心有著明確的是非觀念,他在此基礎上對社會中的陰暗面和丑陋面進行著無情的抨擊和批判,同時,也對美好的事物和理想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他的諷刺藝術(shù)是對丑陋的憎恨達到極致時自然而然迸發(fā)出來的一種呼喚,他通過獨有的諷刺藝術(shù),以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達了對這個社會的一種憤怒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 [英]夏洛蒂·勃朗特.致威·史·威廉斯[A].勃朗特姐妹研究[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 28.
[2] 繆華倫,王國富,譯.英國古典小說50講[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7:251.
[作者簡介]
周曉惠(1981— ),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團總支書記,研究方向為人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