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馨
摘 要:東西方在語用文化方面存在很多差異,使得東西方人在交際中形成了諸多障礙,甚至造成文化沖突。該文試從地理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制度角度介紹了東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并從稱謂、打招呼、贊美等語用文化方面具體闡述了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希望能夠給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人們提供一些啟示和思考。
關鍵詞:文化差異 稱謂 打招呼 贊美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H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3(c)-0-02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之中,處于這種環(huán)境的制約之下,對生活的某種感受,就在其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予以強調(diào),而其他方面卻被忽略,形成了自身的
文化。
東西方人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之中,受各自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宗教、價值觀念、社會組織、風俗習慣、社會所處的發(fā)展階段和社會制度等的影響,從而形成了東西方人不同的文化。
所謂文化是指人類所獨有的社會遺產(chǎn),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指導著人們的一切行動,文化既有傳承性,又有變化性。文化既包括信念、價值觀念、習俗、知識等,也包括實物和器具,而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
1 東西方文化形成的原因—地理環(huán)境、社會經(jīng)濟的不同
中國是個大陸國家,在中國古代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所以中文“普天之下”“四海之內(nèi)”就是中國人表述的“世界”。
與西方大多是海洋國家不同,他們早就知道國家之外的世界還有很多國家。中國地大物博,物產(chǎn)豐富,而且古代中華民族歷來依靠農(nóng)業(yè)維持生存,商品是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前提的。
這種以農(nóng)為上的思想顯示出時代的經(jīng)濟背景。農(nóng)民靠土地生活,土地無法移動,地主階級的讀書人也無法離開土地,除非做官。所以中國的社會制度便是家族制度,傳統(tǒng)中國把社會關系歸納為五種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五種關系中三種是家族關系,另兩種也是家庭關系的延伸。
而生活在海洋國家的西方人,靠貿(mào)易維持繁榮,他們首先是商人。商人就要與賬目的抽象數(shù)字打交道。然后,他們才和數(shù)字所代表的具體事物打交道。
商人同時又是居住在城鎮(zhèn)中的人。他們的活動要求他們在城鎮(zhèn)聚居,因此他們的社會組織不是根據(jù)家族的共同利益,而是更多地反映城鎮(zhèn)的共同利益。中國人大多是農(nóng)民,農(nóng)民的生活方式傾向于自然,容易滿足,不喜歡變革,也無法想像事物會變化。而身處海洋國家的商人們,情況迥然不同,他們有更多機會見到語言、風俗都迥異的其他民族的人民。他們習慣于變化,對新奇事物并不懼怕,而且為了貨物得以銷售,他們必須對所制造的貨物不斷創(chuàng)新。
這樣便很好地詮釋了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引用孔子的話:“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薄爸恰甭斆?,富于理性,“仁”愛人,富于感性,也就是說海洋國家的人聰明,大陸國家的人善良。
所以西方和中國文化一樣博大精深,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西方文化表現(xiàn)為以人為本、倡導理性、公平競爭、信守合同、注重法治等。在西方文化中作為個人應該具有獨立性、責任心和自尊心,強調(diào)人作為主體所具有的尊嚴和價值,只有這樣,個人才會受到關注和尊重,當然這也容易產(chǎn)生極端個人主義。
而中國文化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響,強調(diào)“和”,以虛心為本,謙虛為榮,講究“克己”,反對過分地暴露自己、表現(xiàn)自我,形成了家族觀念,集體主義,這樣也容易形成利益團體即“小圈子”,中國文化還注重“一言九鼎”等。
可以說西方文化是一種批判的、反思的、理性的文化,說服人的是事物本身的邏輯,因果關系,而不是以身份和地位作為依據(jù)。而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古代中國尤其是漢以后封建社會儒家思想是為政權(quán)服務的,是正統(tǒng)思想,導致中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有些模式化,以不變應萬變,人們崇尚“尊者”或權(quán)威。而且中國文化還表現(xiàn)出一種極大的不信任,每做一件事,都要假設前面是精心布置的陷阱為前提,這也許是與中國人居安思危的傳統(tǒng)思想有關,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人皆是如此,便形成了不信任的社會氛圍。
2 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
2.1 稱謂
(1)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是語言反應文化的一個突出例證。由于中國社會是家族制度,十分注重長幼有序、親疏有別。例如:“兄”、“弟”、“姐”、“妹”是嚴格區(qū)分的,但在英語里“兄”和“弟”都是“brother”,“姐”和“妹”都是“sister”。再如:“伯父”、“叔叔”是根據(jù)與父親的年齡區(qū)分的,是不能亂叫的,但在英語里只有一個“uncle”。還有稱母親、姐妹或女兒方面的親戚為外親,在稱謂前要加上“外”,跟妻子有親屬關系為內(nèi)親,稱謂前加上“內(nèi)”。夫妻之間的稱謂則顯示出男尊女卑,如對妻子的稱為“賤內(nèi)”“拙荊”等。對父母、子女的稱謂有兩種情況,稱自己父母稱為“家父”“家母”,稱自己子女為“犬子”“犬女”或“小兒”“小女”,表示謙虛。稱對方的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對方子女為“令嬡”令郎”,表示尊重。在辭書?爾雅?中這樣的親屬稱謂有一百多種,其中多數(shù)在英語中沒有與之相當?shù)脑~語。而西方國家的親屬稱謂的區(qū)分遠沒有這么嚴格,可以說中國人的這種家族關系在西方社會生活中不占有那么重要的
地位。
(2)社交稱謂
社交稱謂的形式是在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在中國這一變化十分明顯。古時稱男子為“公子”,女子為“小姐”,當時社交基本上僅限于男性,官場以“大人”為主或以“官職”稱謂。普通人多為“兄臺”等稱謂。在1949年前,“先生”“太太”“小姐”都是通用的社交稱謂,解放后,“同志”最為常用。九十年代以來,“先生”、“小姐”等又稱為一般社交稱謂,但近十幾年來稱呼女性多用“女士”,而不是“小姐”,因為“小姐”一詞被特指,但在海外華人中“小姐”一詞仍可用于社交稱謂。在中國社交稱謂方式可以是長者姓氏前加上“老”字,以示尊重,如“老張”、“老李”;在小孩或年輕人姓氏前加上“小”,如“小王”、“小鬼”表示親切、喜愛,也可以直呼姓氏如“司馬”、“歐陽”。在西方國家直呼姓氏是非常錯誤的,也很沒禮貌。而西方的社交稱謂幾乎沒什么變化,普遍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或直呼其名。
需要指出的是,在漢語中有些親屬稱謂已經(jīng)泛化,常用于社交場合非親屬之間,如年輕人稱呼長者“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小妹”。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西方的陌生長輩稱“uncle”,對方會覺得很奇怪,只有在關系十分親密的情況下才能用此稱謂,否則應稱“Mr”或直呼其名。
2.2 打招呼
中國人問候語是分與之關系親疏而定,熟人之間的問候語經(jīng)常根據(jù)當時對方的具體情況而提出一些明知故問或無疑而問的話如“出去?。 薄吧习喟。 敝皇谴蛘泻舳?,對方可不具體回答。而知心朋友之間是無話不談的,包括年齡、工資、個人婚姻等,中國的好朋友之間愿意分享這些信息,但西方人則認為這是個人隱私,不會輕易說,別人也不會問。西方人不管是熟人、朋友、還是陌生人,見面時都會打招呼,如“hello”(你好?。┗蛘摺癿orning!”(早!),熟人、朋友之間談論的都是關于天氣等話題,很少談論隱私。在中國,不熟的人之間打招呼才會用“你好!”,至于陌生人,中國人是幾乎不會打招呼的,除非是為了需要,如問路或辦事需要。即使是在外國居住的兩個中國陌生人也很少打招呼,西方人對這一點感到很奇怪,也有些難以理解,認為中國人冷淡。這也許是對陌生人有戒備之心的緣故吧,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的一種不信任的態(tài)度,也可以說是中國人更審慎吧!但是一旦建立起信任,中國人又會很熱情,中國傳統(tǒng)美德樂于助人、善良都會表現(xiàn)出來,更有“士為知己者死”、“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美談。都能說明中國人的熱情和無私。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東西方人對于“信任”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國人是先否定,通過一些事互相了解而建立信任。西方人是先肯定,通過一些事互相了解,如發(fā)現(xiàn)問題,就會失去信任,否定對方。
2.3 贊美
謙虛在中國文化中是傳統(tǒng)美德,中國人不但較少表揚自己,對于別人的贊美也多表現(xiàn)出推辭的態(tài)度,并且愿意把屬于自己的成績歸功于集體或是領導,而很少說自己是如何努力和付出,否則會讓人覺得不謙虛,從而引起別人的反感。在面對別人的贊美時,中國人常用的是“過獎”盡量表露自己不足的地方,以示謙虛。而西方人在面對贊美時會欣然接受,并面帶微笑說:“thank you?。ㄖx謝!)”在談到成績時多會強調(diào)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當然對別人的幫助也會表示感謝,不過大多數(shù)是最后說。這充分表明中國人淡化自我,而西方人彰顯自我的文化特點。當然隨著改革開放以來,與西方人接觸頻繁,中國人在面對贊美時,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如:“你的鞋子很漂亮!”時,也會微笑說“謝謝”。這是東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結(jié)果。需要說明的是西方人贊美別人時通常強調(diào)的是通過自身努力而獲得的成績和成功,對于自然條件如長相等并不過分注意,例如,同樣是贊美孩子,中國人經(jīng)常說“這孩子真漂亮!”,只有在不漂亮的情況下才會用“可愛”代替。西方人卻常會說,“so cute”(真可愛)或“so smart”(真聰明)。
3 結(jié)語
綜上所述,東西方由于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制度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在東西方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突出顯現(xiàn)東西方文化的特點。西方注重個人的價值,中國注重集體;西方注重彰顯自我,中國講究謙虛為榮;西方注重信守合同,中國講究一諾千金等等。隨著經(jīng)濟一體化的進一步加深,東西方各國交流日益頻繁,文化沖突在所難免,所以很有必要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及表現(xiàn),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尊重各國不同文化,求同存異取得雙贏。而且盡管東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任何文化都有其終極目標,就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及善良,這也是任何文化都有的普世價值觀,也正因此不同文化的人才會能夠溝通、交流和合作。
參考文獻
[1] 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136-139.
[2] 胡文仲,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71-73.
[3]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趙三復,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