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國安
人教版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文學作品幾乎都是“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作品。
有了好的文學作品作為教材例子,就必然要求高中語文教師積極探索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途徑。其實,進入21世紀后才得以重提的文學教育就是一條自古以來一直備受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推崇的有效途徑。心理學也認為,體現(xiàn)美的事物,往往會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關注,同時也相應地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人們看到美的事物,思想上就會產(chǎn)生許多聯(lián)想、想象,引起心理上的愉悅。這就是人們的審美能力。課標吸收了近年來語文教育討論的積極成果,是體現(xiàn)語文教育新思想、新理念的基本準繩。在課標的指導下,新教材關注到長期以來削弱文學教育帶來的缺憾,加強了文學教育的分量。
基于此,現(xiàn)行人教版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用的詩文寫人記事繪聲繪色,寫景狀物栩栩如生,往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其中,人教版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占60%以上,用于高一年級的語文“實驗課本”增加了古文背誦篇目,高二課本重點是中外名著,還增加了薩特的戲劇。正因為新教材選編了占課文總數(shù)的60%以上的文言文和大量的我國現(xiàn)當代及外國優(yōu)秀作品和文化著作,使得它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閃爍著人類文化的靈光。
語文教學中,利用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養(yǎng)成正確的審美能力,這是由其自身特殊地位決定的,其他學科教育均無法替代。這也就是作為母語教育必須實現(xiàn)的語文審美能力。
在一般情況下,能欣賞和創(chuàng)造文學作品,就能欣賞和創(chuàng)造一般的語文美。因此,就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語文審美能力就其典型形態(tài)來說,主要是文學審美能力。關于這個特殊目的,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已作了明確表述:通過高中階段的語文審美教育,應該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歌德說過“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而高中語文教材中大量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都是上乘之作,所以它們也就成了我們培養(yǎng)學生文學審美能力的源泉。當然,從語文審美教育的教學實際來看,筆者傾向于把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感受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學創(chuàng)造能力在內的文學審美能力,作為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整體目標,以此來實現(xiàn)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特殊目的。
所謂文學審美感受力,是指審美者憑借審美感官對審美對象的感知能力。眾所周知,一個人只要具有審美感受能力,就能感知審美對象的外部形態(tài)及屬性,感知形象所蘊涵的意義,還能體驗、生發(fā)出審美對象的情感意義和象征意義。與其他藝術形態(tài)相比,文學是綜合性的語言藝術。因此,閱讀者只有在讀懂作品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想象、聯(lián)想,才能把作者語言符號所描繪的文學意象了解,也才能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
因而,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務必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審美感覺。具體來說,至少包括以下主要因素:
一、培養(yǎng)學生的“美讀能力”
從孔夫子開始,我國語文教育就極為重視詩教,所謂“詩言志,歌詠言”。所以,吟詠朗讀是提高學生文學審美感受力的傳統(tǒng)方法。其要義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本中文學作品聲音、節(jié)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進入作者世界,達到與作者神氣相逼、心靈感應的審美境界,實現(xiàn)作家、作品和讀者三維循環(huán)的閱讀、寫作和審美教學目的。中華民族的語言豐富而生動,在語文教學中,重視閱讀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入其境、體其味、動其情,受感染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在談讀李白《經(jīng)下邳圯橋懷張子房》的體驗時寫了如下文字:“常常高聲朗讀,朗讀時心情是振奮的,仿佛滿腔熱血都沸騰起來了,特別讀到最后‘唯見碧流水四句,調子就震顫起來,胸襟也開闊起來,仿佛自己心中也有無限的豪情勝概,大有低徊往復,依依不舍之意。”
而葉圣陶先生也曾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美讀”法。他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的方法,所讀的若是白話文,就如戲劇演員讀臺詞那個樣子。所讀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讀文言的傳統(tǒng)讀法,務期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p>
正如兩位大家所言,中學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自我吟誦能力之前,自身可以范讀。如筆者在教高一新教材中的《滕王閣序》時,曾刻意突出駢體散文的節(jié)奏和旋律及其對偶的特點,進行富有藝術性、音樂性的范讀,傳達出作者情緒的變化以及對自我身世的感慨,力求使學生受到“四美”(詩意美、形式美、繪畫美、音樂美)的感染,深刻體會到王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高尚情懷。
二、培養(yǎng)文學審美的通感
通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主要指一種修辭方法,也就是個體審美活動中各種感覺的挪移,交互為用。如高中語文教材中常提到的典型案例即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通感的大量運用,由視、聽形象轉為嗅覺、味覺體驗,達到審美的通感,可以使人在審美通感中通過局部感知,把握整體,從虛中見實,實中見虛,強化審美感受,增強審美效果。高中語文教材中不少文學作品,如《老殘游記》(節(jié)選)、《荷塘月色》都有絕妙的通感描寫。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審美對象,通過有意識的審美定向誘導,使受教育者深入體會其中奧妙,使他們的文學審美通感能力得到應有的培養(yǎng)。
三、培養(yǎng)文學審美感情力
筆者認為,正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地位的原因,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書中所選的某一作品,其題材來源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和歷史事件,還應該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創(chuàng)作沖動推動下創(chuàng)作作品的。此外,該作品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個人情感以及社會心理都是要讓學生有所了解的。只有真正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也才能更容易和作品表現(xiàn)的情感溝通,產(chǎn)生共鳴。
其實,高中教材所選的文學名篇除了大量表現(xiàn)人的優(yōu)美情趣、高尚情操的作品外,還有許多比較冷峻、以再現(xiàn)生活為主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如魯迅的《祝?!泛汀栋正傳》等。在這些作品流露出來的哀憤情感中,我們不是可以認識到祥林嫂的人生之可悲,和擁有“精神勝利法”的阿Q精神之可笑與可憐嗎?
當然,對高中語文學科而言,教學中的實用性和文藝性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對于一名優(yōu)秀的高中語文教師來講,二者是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于一個精心設計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更提高了綜合素質。
語文學科是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學生精神生活和智力發(fā)展的動力的。語文只有時時奏響高中學生心中的音符,叩擊學生敏感的心靈,使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肩負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的崇高使命,才能在素質教育中真正實現(xiàn)自身美育和情育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實用性和文藝性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