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內(nèi)容摘要:《紅樓夢》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書中包含大量的承載著獨有文化信息的習語,這些習語也給翻譯提出了挑戰(zhàn)。本文通過接受美學這個視角對《紅樓夢》中的習語翻譯進行分析,提出了對譯文讀者認知心理,文化心理以及審美情趣的關(guān)照。
關(guān)鍵詞:接受美學 紅樓夢 習語翻譯
接受美學又稱接受理論,是西方當代文學批評理論中的一種,20世紀60年代后期在德國誕生。其代表人物為漢斯·羅伯特·堯斯和伊瑟爾。與其他理論不同,接受美學將讀者的身份地位放在了一個中心地位,而非被動地位。接受美學認為,讀者對于文本的理解過程是對文學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其功能地位不可忽視。有了讀者的參與,一個作品才能稱得上是完成的文學作品。
姚斯認為“任何一個讀者,在閱讀一個文學作品之前,都已具備先在理解結(jié)構(gòu)和先在知識框架,這種先在理解和知識就是文學的期待視野”。期待視野是讀者與文學作品進行對話的前提。一個文學作品需要激發(fā)讀者的接受趨向,喚醒讀者以往的閱讀記憶,喚起其期待視野(周寧,金元浦,1987)。伊瑟爾(1987:97)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讀者參與的閱讀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在接受過程中。因此讀者的地位應該受到關(guān)注。
一.接受美學對《紅樓夢》習語翻譯的啟示
習語承載著獨特的文化特質(zhì)。與其他語言成分相比,習語是語言的精華,更具典型性。習語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同時也是文化交流過程。所以,是否能解決好習語翻譯中的負載文化問題是譯作成功與否的標準(文曉華,2006:41-46)?!都t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發(fā)展的高峰,書中語言生動形象,具有豐富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
二.接受美學框架內(nèi)《紅樓夢》中的習語翻譯分析
《紅樓夢》的英譯本中,比較有影響力的兩個是楊憲益及夫人戴乃迭的譯本和戴維霍克斯及約翰敏福德的譯本。本文擬就楊譯版《紅樓夢》和霍譯版《紅樓夢》中習語文化特色的處理方法進行分析比較。
1.對譯文讀者認知心理的關(guān)照。
《紅樓夢》體現(xiàn)了中華名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于《紅樓夢》的翻譯,尤其其中承載著獨特文化特質(zhì)、生動活潑的習語翻譯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轉(zhuǎn)化,而是文化的交流。不同背景下,讀者具有不同的認知心理。對于習語的翻譯應該體現(xiàn)出對讀者認知心理的關(guān)照。
例1 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粥來 (第二十四回)
Y: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H: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這其實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地方習語,因為榮寧二府在金陵,屬南方地區(qū),而南方人以食米為主,因此,賈蕓才如此說來。最初是宋代莊季?!峨u肋篇》中先創(chuàng)此語為“巧手莫為無面餅”(針對主食面粉者)。意指即使是聰明能干的人,做事缺少必要條件,也難以辦成。在霍克斯的翻譯中,他講“米”和“粥”翻譯成了“flour”和“bread”,這兩種是國外常見的主食,因此更加容易被西方讀者所接受。
例2 情人眼里出西施。(第七十九回)
Y: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H: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西施天生麗質(zh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伴]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的經(jīng)典傳說。而“情人眼里出西施”則指的是比喻由于有感情,覺得對方無一處不美。因為此處“西施”對于國外譯文讀者來說并不熟悉,因此也無法體會到此習語的內(nèi)涵,楊和霍將其翻譯成英語中的對等習語,使得譯文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
2.對譯文讀者文化心理的關(guān)照。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語言方式、歷史習俗、審美情趣等也頗為不同。這些差異經(jīng)常表現(xiàn)在語言文字這一文化的載體之中,同時也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的翻譯當中。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處理好文學作品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信息。
例5 女媧補天:原來在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第一回)
Y:When the goddess Nu Wa melted down rocks to repair the sky… (p.5)
H:…when the goddess Nv-wa was repairing the sky,she melted down a great quantity of rock… (p.1)
該句中的習語涉及到中國古代神話,而在楊,霍的譯文中卻沒有關(guān)于這方面的背景知識,他們采用了異化的方式來保持了習語原來的字面意思,但是對于目標讀者來說則難以理解到這個習語的意思,會對女媧為什么補天而感到疑惑。
例6 千里姻緣一線牽
Y:People a thousand li apart may be linked by marriage.
H:Old folk talk about “the unseen thread that binds”. They say that marriages are decided by an Old Man Under the Moon who joins future couples together by tying the round the ankles with a scarlet thread….
“千里姻緣一線牽”指的是夫妻婚配是命中注定,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紅線牽連而成。而月下老人則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主管人間婚嫁之事。在楊的翻譯中,其采用了直譯的手法,“千里”翻譯成了“a thousand li”,“里”是中國的距離單位,在西方?jīng)]有這個說法,因此如此直譯將會是西方讀者不解此處到底要表達何種意思,同時在楊的翻譯中只譯了 “l(fā)inked by marriage”,也沒有提及為何“l(fā)inked by marriage”。而霍在翻譯是對其進行了添加,提及了“月老牽紅線”的典故,不僅讓譯文讀者了解了該習語的意思,同時讓西方讀者了解了中國的文化,滿足了讀者的閱讀享受。
3.對譯文讀者審美情趣的關(guān)照。
習語語言生動活潑,鮮明立體,能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要保持意美,音美甚至改善讀者的審美體驗?!都t樓夢》中的很多習語都采用了比喻或者類比的修辭手法,來使得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對這些修辭帶來的美的體驗進行傳遞。
例9 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系鈴人 (第九十回)
Y:The cure for a broken heart is heartening news;
The knot must be untied by one who tied it.
H:No remedy but love
Can make the lovesick well;
Only the hand that tied the knot
Can loose the tigers bell.
在霍的譯文中,“l(fā)ove”和“knot”,“well”和“bell”押韻,句首的兩個“Can”重復,同時在句中“tied”和“tiger”押頭韻,這一系列的押韻與重復,使得該翻譯朗朗上口,在意達之外更創(chuàng)造出了音美,從而使得譯文讀者有美的享受。相比之下楊的譯文則沒有霍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音美效果。
例10 偶因一著錯,便為人上人 (第二回)
Y:A single chance hiatus
Raised her status
H:Sometimes by chance
A look or a glance
May ones fortune advance
《紅樓夢》中的習語大都工整對仗,此句也是五五相對,較為工整,因此在翻譯時如何盡量保持這種形美也是相當重要的。楊和霍對這個習語的翻譯保持了原先的形美,同時在句尾“hitatus”和“status”押韻,“”chance“glance”“advance”押韻,創(chuàng)造了音美,關(guān)照了譯文讀者的審美情趣。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shù)性的偉大作品,是我國語言文化的一個寶庫。本文以接受美學為視角,對《紅樓夢》中習語翻譯的讀者關(guān)照進行了分析,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對譯文讀者的認知心理,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進行關(guān)照,同時也要給其留有足夠的空間,拓展其“期待”視野,宣傳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London: Penguin Group, 1982.
[2]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8.
[3]柏鈞, 張映先, 古詩英譯在《紅樓夢》中的審美再現(xiàn),[J].邵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
[4]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文曉華,淺議習語翻譯中文化信息的傳遞[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
[6]游潔,張映先,從目的論看《紅樓夢》中俗語的翻譯[J]. 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7]周寧金元浦譯姚斯崔拉勃著.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8]張培基,習語漢譯英研究[M].北京: 商務印書館,1979.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11級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