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裕倫
現(xiàn)行初中教材九年級上冊選入魯迅的一篇小說《故鄉(xiāng)》。這篇小說從開篇“我”回故鄉(xiāng)到離開故鄉(xiāng)之時,總是充滿著淡淡的悲涼和個人情感的悲憤,給人一種難以呼吸的抑郁感。正是這種抑郁,給人以追求“新空氣”的感情萌動。而文章的結尾部分自然達到這一效果。正如《藥》的結尾處,在革命者夏瑜的墳上放一個花環(huán)一樣,給人一點希冀。
《故鄉(xiāng)》的教學自然離不了小說教學的一般原則,但在分析人物典型意義去挖掘主題思想的同時,更側重于人物的前后對比,這是不同于一般小說教學之所在。
《故鄉(xiāng)》的對比“鏡頭”較多,但主要的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這幾方面的對比的否定意義把握好了,文章的主題思想就突現(xiàn)了。
第一是“我”與閏土關系前后的對比。先前“我”與閏土“不到半日,便熟識了?!痹谀且院?,閏土教會了“我”不少知識。閏土晚上跟他爹去管西瓜也約“我”同去,真是親如兄弟,他叫“我”“迅哥兒”更突出了這一關系。這是何等的親密無間,何等的哥們,毫無隔膜。但二十年后的閏土與“我”的再次見面,本該有很多很多的親密話,可他卻“恭敬”地叫“我”為“老爺!……”這種關系的悲涼令“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難怪夜間“我們談的都是一些閑天,都是些無關緊要的話”,因為“我們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而造成人際關系這種隔膜的,正是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這種等級觀念造成了原先親密無間的人際關系變到了令人心寒的隔膜!這是一種怎么樣令人窒息的等級觀念之悲!作者正是抱著否定封建等級觀念的態(tài)度來寫這一關系的,作者的“吶喊”自然躍然于紙上。
第二是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少年閏土的活潑聰慧,重情多知,使“我”從他身上“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而中年的閏土已變得麻木遲鈍,“只是搖頭”,苦不堪言。造成閏土如此巨大變化的自然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但更主要的,這些都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軍閥混戰(zhàn)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所造成的。農(nóng)村經(jīng)濟已破產(chǎn),農(nóng)民的唯一出路只有在于這一黑暗社會制度被推翻,別無選擇。作者正是抱著否定舊制度的態(tài)度來寫這一對比關系的。目的正是為引起人們的警醒和療救者的注意而吶喊的。
第三是楊二嫂前后變化的對比。先前的楊二嫂是個“擦著白粉”而“終日坐著”,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幾十年后,“而今”的“豆腐西施”卻變得自私自利,甚至污閏土的清白乃至尖酸刻薄了。依理說,她的豆腐經(jīng)過二十年的加工所積累的經(jīng)驗,應該越做越好,生意自然越做越旺才是。但是什么原因令她連豆腐生意都做不成了呢?很明顯,一是做豆腐的原料已短缺。為何原料短缺?給人沉重的思考!二是別人已無力再買得起豆腐了。可見農(nóng)村破產(chǎn)到什么程度!農(nóng)民苦到什么程度!連做豆腐的小商販楊二嫂也不得不破產(chǎn)了。農(nóng)民無法生活,小商販無法生活,這是怎么樣的一個病入膏肓的社會??!就連是知識分子的“我”也“展轉而生活”。作者寫楊二嫂的前后對比,更深一層地剖析了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破產(chǎn)程度,回應了開篇的“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的的確確是“沒有了一絲活氣”了??梢姡髡邔εf體制,黑暗社會的否定態(tài)度是極其鮮明的。作者正是通過上述的一組組對比的鏡頭,給我們警醒,希望水生和宏兒“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從而吶喊人們要推翻黑暗的社會,追求“新的生活”,踏出一條“希望”的路來。 這才是《故鄉(xiāng)》的積極意義所在,也是《故鄉(xiāng)》的思想所在。
今天我們學習《故鄉(xiāng)》,更覺魯迅的可敬和偉大。他所希望的水生和宏兒“有新的生活”不正是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么?這正是當年的“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我們應該倍加珍惜,更應倍加努力去實現(xiàn)中國夢。這正是《故鄉(xiāng)》積極意義的永恒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