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貴鳴
中共才子胡喬木已漸行漸遠。然而,他那博學深思的學人情懷,縝密嚴謹?shù)闹螌W精神,以及對中共黨史乃至對哲學、社會科學諸多學科的貢獻和建樹,卻是學人們常說常新的話題。當年,“和他在延安相識,長期共事,斷斷續(xù)續(xù),前后有五十多年”的楊尚昆,曾深情地寫下《我所知道的胡喬木》一文,詳盡地回憶他與胡喬木同為秘書身份的共事歷程,借以緬懷胡喬木的秘書思想和秘書實踐,謳歌胡喬木在黨的秘書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功績。在楊尚昆看來,胡喬木“他個人已經(jīng)同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融為一體了。這是一個終生用筆來為人民服務的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地,也是我們最應該學習喬木同志的地方”。作為胡喬木家鄉(xiāng)的一名地方史志工作者,筆者有幸在他生前與之有過一段有關史志業(yè)務上的聯(lián)系和交往,感觸頗深。
幼承庭訓,有著修志家源
胡喬木(1912—1992),原名胡鼎新,1912年6月1日生于江蘇省鹽城縣張本莊(今鹽城市鹽都區(qū)龍岡鎮(zhèn)張本村)。他的父親胡啟東因為追隨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見證了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革故鼎新”的壯舉,遂為兒子取名為“鼎新”。
胡喬木的父親胡啟東,原名胡應庚,生于清朝光緒十一年(1885年),自幼勤奮好學,善文工詩,年輕時中過秀才,后來積極參加反清運動。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被推選為首屆國會眾議院議員。當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未成,竊取領導權的段祺瑞卻又假冒共和,并利用日本“西原借款”賄選新的國會。胡啟東等反段議員,拒絕段祺瑞的賄賂挽留,毅然南下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1922年,吳佩孚利用“法統(tǒng)重光”名義恢復舊國會,隨后準備推舉曹錕為大總統(tǒng)。胡啟東與吳江籍議員王紹鏊等人,堅持先定憲法,后舉總統(tǒng),并共同組織憲社,以示決心。曹錕唆使軍警,逼走大總統(tǒng)黎元洪,旋以5000銀圓一票的代價收買國會議員。在部分議員屈從于威逼利誘的情形下,胡啟東憤然離開北京。然而,當他抵達南京火車站時,又遭直系軍閥、江蘇督軍齊燮元部下的恐嚇。面對特務亮出的匕首,胡啟東不為所動,絕裾而去。終于,他因痛惡官場黑暗而告別宦途。
輾轉(zhuǎn)返回鹽城后,胡啟東潛心致力于家鄉(xiāng)的教育、水利及社會公益事業(yè)。1929年至1936年,胡啟東在家鄉(xiāng)主纂《續(xù)修鹽城縣志稿》14卷(人稱《胡志》)。該志不僅在體例、內(nèi)容上較前志有所創(chuàng)新,而且屬文繁簡適度,語言通俗流暢;一事之出,一典之來,必力求翔實,對人物的臧否尤為鄭重,表現(xiàn)出編纂者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其結構形式及許多篇章內(nèi)容,深得方志學者的賞識。
胡喬木自幼能文善詩、才華出眾,并且潛心好學、勤于思考,后又熱衷于傳統(tǒng)的地方文史和地方史志,這與父親醉心文史、嚴謹修志的熏陶和影響不無關系。胡喬木的中學同窗樂怡然曾這樣評說過胡啟東、胡喬木父子:“胡老先生的道德文章和愛鄉(xiāng)愛國的正氣風范向為縣人所敬佩。喬木幼承他父親的訓教與熏陶,養(yǎng)成了潛心讀書的良好習慣,奠定了比較好的文史知識基礎,并具有較強的組織文字的寫作能力。喬木一生愛好詩文,富有‘杜甫式的詩人氣質(zhì)和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優(yōu)秀品德,當也是從他父親那里一脈相承而成為自己的特色?!?/p>
求知與立志
少年時期,胡喬木即被他的小伙伴們戲稱為“土包”“書癡”。說他“土”,是因為他總愛穿一身黑色的粗布衣裳,不像一些富家子弟講究穿著,不斷翻新;稱他“癡”,是由于他讀書過于用功,不但讀老師教的書,還把父親大量的藏書一本本地翻出來看。常常是晚飯之后,一人坐在小油燈下入迷地看到深夜。
胡喬木之所以那樣博學多才,除了深受父親的熏陶和影響之外,與他博覽群書和酷愛藏書的習慣也是分不開的。生前,胡喬木住處最大的一間屋是藏書室,3米多高的大書架一排17個,整整齊齊共8大排計136個,加上辦公室中的4個特大書架,共有140個,珍藏著他心愛的4萬余冊書籍。胡喬木逝世后,子女胡木英、胡石英遵其遺愿,將1.4萬件檔案資料和4萬余冊圖書,分別捐贈給了中央檔案館、當代中國研究所和鹽城市政府。鹽城市圖書館內(nèi),現(xiàn)建有胡喬木同志藏書紀念館。胡喬木的讀書方法亦很獨特,能同時交叉閱讀諸如政治、哲學、自然科學、小說、劇本等五六本內(nèi)容完全不同的書籍。他視這樣的讀書方式為“休息”。
1924年胡喬木考進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進入了他人生中無論是求知還是立志,都應當說是收獲頗豐的季節(jié)。胡喬木在這里博覽群書,修學儲能,各學科知識迅速累積。升入高中后,胡喬木已顯示出了與眾不同的理學天賦和文學才華。其中,進入高三時的一篇《近代文藝觀測》和畢業(yè)前的一首《別辭》,不僅表明了早年胡喬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推崇與信奉,還展示了他向往“紅色”,追求“光明”的心境。
胡喬木明確地提出,我們“需要如何的有偉大的真實的生命的宗教———這種宗教,不是幻的空疏的過去一切的舊的耶穌教、佛教、拜物教和拜金教,而是敢于以全人類的血肉為犧牲,以全人類的幸福為鵠的,將黑暗的昨天與混亂的今天勇敢的向明日的光明與快樂推進的新宗教———社會主義”。他堅定地表示:自己將不愿做“象牙塔里的學藝者們”,也不再“繼續(xù)混在犬儒和宿命論者之群里”或“凄然底藏在時代地暗角里”;因為那樣,“我底青年的心會要發(fā)霉”。
在清華大學從事學生運動,回到家鄉(xiāng)的短暫歷練是他實際從事黨的宣傳工作的一次精心彩排
1930年夏,胡喬木考入了北平清華大學物理系(后改入歷史系)。
北平是五四運動的發(fā)源地,而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的清華大學,則是一所人才輩出的著名學府。融入北平并置身于夢寐以求的水木清華,胡喬木按照自己的人生設計,一面如饑似渴地讀書求知,一面矢志不渝地追求光明。他與先他一年入學卻小他一歲的同鄉(xiāng)校友喬冠華,以及經(jīng)濟系同學、時任中共地下黨負責人的曾迪先等人相識相知后,很快參加“左聯(lián)”,并于當年12月加入共青團組織。1931年春,開始出任清華大學團支部書記,隨后又任共青團北平市西郊區(qū)委書記,并主編革命刊物《北方青年》。至此,胡喬木已堅定地走上了一條革命道路。
1931年9月,胡喬木于清華大學求學只有一年的情況下,被調(diào)任為北平團市委委員兼專職宣傳部長。隨后,他因參與革命活動身份暴露,名字已被列上了北平市公安局的黑名單。
清華大學代理校長翁文灝找胡喬木“誡勉”談話:清華好比一座戲臺。既然是戲臺,各類角色都可登臺表演。但是,如果戲臺塌了,那就什么戲也演不成。你胡鼎新演的戲太危險,會搞砸清華這座戲臺。作為校長,我只能提出兩種方案供你選擇:一是交出你的組織名單,保證不再進行危險的政治活動;二是離開清華。
顯然,讀書求知與追求革命,已不能并舉而行,胡喬木只能選擇離開清華。1932年3月,經(jīng)組織同意,胡喬木“病休”離開北平。同年5月,經(jīng)上海返回家鄉(xiāng)鹽城隱蔽,秘密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此時的鹽城在經(jīng)歷了1930年以“左”傾冒險形式出現(xiàn)的“八一”暴動失敗和“雙十事件”之后,中共鹽城地下組織遭受了嚴重破壞,地下黨的生存環(huán)境及斗爭形勢異常惡劣。也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白色恐怖下,1932年夏,胡喬木在鹽城秘密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因為是住在縣志編修工作室附近的鹽城貧兒院,胡喬木便以父親續(xù)修縣志總纂和姨父朱木香擔任鹽城貧兒院院長的便利條件,艱難地從事著鹽城地下黨的宣傳工作,并且成功地創(chuàng)辦起了旨在反封建獨裁、爭民主自由的進步文藝期刊。
這期間,由胡喬木實際主編的帶有時事性質(zhì)的文藝期刊《海霞》,猶如“海邊激浪”所“躍出的一輪紅日”,突然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其觀點鮮明的政論、主題明快的小說、文筆優(yōu)美的散文、清新灑脫的詩歌、輕松自由的文藝評論,以及由他譯寫的外國名家名作,恰似一股迎面而來的清風,滌蕩了進步青年們心中的迷茫和惶恐,使他們在陰暗的時局中看到了希望的霞光。
得益于父親緒修縣志總纂身份的庇護及其修志工作場所的便利,幾乎與父親朝夕相處的胡喬木,不僅充分領略了父親勤于著述、嚴謹修志的作風,而且也真切感受到了父親愛鄉(xiāng)愛國、憂國憂民的情懷。父親是樹,父愛如山。父親的才華,令他倍感自豪;父親的言傳身教,讓他受益終生。對于父親而言,兒子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正義之舉,也讓父親甚感欣慰。
胡喬木在家鄉(xiāng)的這一短暫歷練,是他實際從事黨的宣傳工作的一次精心彩排。這為他后來亮相于紅都延安,并很快出任毛澤東秘書和中央政治局秘書,為他日后施展拳腳于延安、西柏坡、北平城,乃至新中國成立后實際長時間地執(zhí)掌整個意識形態(tài)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胡喬木本人也十分看重這一起點生涯。許多年后,在他審讀鹽城地方黨史稿本和鹽城地方志志稿所作的多處批注中,在他接受家鄉(xiāng)史志人員訪談時的交談中,隨處都可以感受到他的那份專注、留戀和回味。
只是,鹽城這個舞臺還小。胡喬木在此彩排的時間也實在是短,不到兩年。1933年8月,因入黨介紹人、時任中共鹽城縣委書記的嵇蔭根的被捕變節(jié),中共鹽城地下組織再次遭到嚴重破壞。形勢嚴峻,胡喬木必須迅即離開。經(jīng)姨父和父親的周旋、安排,胡喬木在與搜捕人員即將擦肩而過之時,迅即翻墻而去,巧妙地藏身于鄰家床下。隨后,稍事收拾便悄然南下。
在浙江大學從事學生運動,在上海從事黨的地下宣傳工作
來到上海,胡喬木稍作安頓,立刻向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朱自清求援,希望通過他的周旋,能讓自己回清華繼續(xù)學業(yè)。他試圖再次將求學讀書與追求革命結合起來。朱自清很快回函:重返清華已無可能,但可轉(zhuǎn)學浙江大學。
1933年10月,胡喬木持朱自清設法開出的轉(zhuǎn)學證明,經(jīng)考試合格后,正式轉(zhuǎn)入浙大外文系二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習。
在中斷了兩年大學學業(yè)之后,胡喬木終于又回到了此前為自己所設計的人生軌道上來。
十分有趣的是,浙大外文系這一屆的英語專業(yè),包括胡喬木在內(nèi),只有3名學生。所以,平時英語專業(yè)的一些必修課,常常會出現(xiàn)“先生講,三生聽”的場面。胡喬木創(chuàng)辦宣傳壁報,成立秘密讀書會,組織大家閱讀馬列主義外文原著,適時地組織和領導學生運動。
然而,讀書求知與從事革命活動,實在是難以并立而行。與當年在清華時的情形一樣,浙大的這個戲臺,自然也無法容納胡喬木這類“危險角色”的登臺表演。1934年底,由于頻繁地在《國立浙江大學??飞习l(fā)表進步詩文和譯作,并因參與領導反對校長郭任遠的學潮,胡喬木被浙大視為“赤色分子”開除出校。
1935年2月,胡喬木與時任中國社會科學家聯(lián)盟(簡稱“社聯(lián)”)組織部部長的王翰(原名陳延慶,鹽城人。先后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新中國成立后,曾任監(jiān)察部常務副部長兼黨組副書記,司法部顧問等職)取得聯(lián)系。經(jīng)王翰介紹,胡喬木于同年5月重新加入中共。這次重新入黨,實質(zhì)上是重新接上了他的組織關系。不久,升任社聯(lián)常委、宣傳部長。同年7月,調(diào)任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簡稱“文總”)中共黨團成員、宣傳部長。11月,由中央文委決定,出任文總黨團書記。1936年2月,文總解散,改任中共江蘇省臨時委員會(簡稱“江蘇臨委”)委員、宣傳部長。
有了此前在清華和北平、在鹽城和浙大組織學運、從事黨的地下宣傳工作的歷練和經(jīng)驗,胡喬木的才學以及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和應對復雜環(huán)境、處理突發(fā)事件的宏觀駕馭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
1935年5月,胡喬木發(fā)表于社聯(lián)《盟報》上的《評紅軍是不可消滅的》文章,反響很大。同年,他針對國民黨親日派徐道鄰的《敵乎,友乎?》謬論,發(fā)表于《知識》創(chuàng)刊號上的《友乎,敵乎?!》一文,被主編錢亦石評價為“像個老手筆”。他的另一篇文章,即發(fā)表于1936年2月25日《時事新報》的《每周文學》上的,關于蕭軍《八月的鄉(xiāng)村》的書評,竟然引來了張春橋以狄克為筆名發(fā)表在3月15日《大晚報》副刊《大地》上的,旨在攻擊魯迅的批駁文章。魯迅一眼看穿了這個假左派的反動本質(zhì),隨即寫下《三月的租界》予以痛斥。
在隨后發(fā)生的“兩個口號”之爭(“兩個口號”之爭,即以周揚為代表的“國防文學”與以魯迅為代表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大眾文學”的爭論)中,胡喬木堅定地認為:周揚號召各階層、各派別作家參加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努力創(chuàng)作出抗日救亡的文藝作品,其指導思想是正確的,但“國防文學”的口號具有片面性,容易使作者忽視無產(chǎn)階級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領導作用。魯迅的口號,符合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主張。為此,他與鄧潔、王翰、錢俊瑞等人一起,不贊同周揚等人對魯迅采取攻擊態(tài)度,并且努力地協(xié)調(diào)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魯迅對胡喬木代表江蘇臨委所做的工作,曾給予了充分肯定。
脫穎而出的胡喬木注定要在更大的舞臺施展自己的抱負。胡喬木的德識才學,也引起了延安高層的關注。1937年5月,胡喬木接馮雪峰通知,奉組織調(diào)遣,速離上海,與李凡夫同赴延安。
毛澤東:喬木是個人才
1937年7月,胡喬木抵達延安。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此前使用了25年的胡鼎新改為“喬木”。
改名,是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許多有志青年的時尚舉動,以示告別舊我,煥然一新。追求進步、向往光明的胡喬木,自然也不例外。將胡鼎新改成喬木,顯然是受了《詩經(jīng)·伐木》中“出自幽谷,遷于喬木”的啟示。喬,形容高大;喬木,就是高聳、挺拔的大樹。大時代在前,光明在前,號角在前,延安的青年,誰不希望自己成為一棵拔地擎天的棟梁之材?
胡喬木不僅自己全身心地予以向往并自得地陶醉其中,1938年7月與李桂英成婚后,還動員妻子改名為谷羽。谷,為山谷;羽,即鳥。鳥兒從深谷飛出,落在高高的樹枝上———不正象征著嫁給了他這個喬木嗎?
讓胡喬木沒有想到的是,當年與他同在清華園的同鄉(xiāng)校友喬冠華,此時卻在香港(后輾轉(zhuǎn)至重慶)也不約而同地以喬木為筆名,撰寫著后來被毛澤東譽為“可頂戰(zhàn)場上兩個坦克師”的國際述評文章。這樣一來,在中國的抗戰(zhàn)文化圈中,以及在日后中國的文壇和政壇上,便有了至今被傳為美談的“南喬”與“北喬”的重名趣事。
改了名的胡喬木先任安吳堡陜北戰(zhàn)時青年訓練班副主任,后又調(diào)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員、毛澤東青年干部學校教務長、中國青年聯(lián)合會辦事處宣傳部長,主編中央青委機關刊物《中國青年》。
五四運動20周年之際,毛澤東先是寫了《五四運動》一文,繼而在抗大作《青年運動的方向》講演。恰在此時,胡喬木在《中國青年》上發(fā)表了新近撰寫的《青年運動中的思想問題》《反迷信提綱》《科學和科學家的故事》等文章。其中《青年運動中的思想問題》一文,從青年運動和思想運動的密切聯(lián)系,以及革命運動必須要有先進的思想作指導說起,從“馬列主義本身的優(yōu)點”和“它實際的成果和行動的表現(xiàn)”,分別論述了馬列主義的特點和“廣大的中國青年趨向馬列主義”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雖然是不約而同,但正是在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這件事上的“心有靈犀”,使胡喬木從此與毛澤東結下了不解之緣。
果然,由于毛澤東賞識“喬木是個人才”,1941年2月19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當提出要加強中央秘書處時,毛澤東提名調(diào)胡喬木前來中央秘書處,出任自己的秘書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
走進毛澤東的窯洞,胡喬木開始零距離地與這位世紀偉人相處。首次見面,毛澤東問他哪里人,有過什么經(jīng)歷。得知他是鹽城人時,毛澤東若有所思,口中卻似在自言自語:鹽城,蘇北鹽城……片刻,毛澤東問:“東漢‘建安七子有個陳琳,是你們蘇北人吧?”
“是的。陳琳是古射陽人。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太清三年曾于鹽城地區(qū)置設射陽郡,后于陳宣帝太建五年改射陽郡為鹽城郡。陳琳是否屬于現(xiàn)在的蘇北鹽城,我不敢肯定,但在我們蘇北家鄉(xiāng)的大縱湖附近,有陳琳的墓葬。”胡喬木自幼受父親的地方文史知識的熏陶,如今信手拈來。
聽說鹽城居然有陳琳的墓葬,毛澤東也來了興趣,隨即問道:“唐代詩人溫庭筠寫有一首《過陳琳墓》,讀過嗎?”
“讀過。”胡喬木隨即吟誦起來,“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胡喬木日后才知道,毛澤東十分喜愛并抄錄過這首詩。
經(jīng)過這次簡單的面試,毛澤東對于眼前這位文雅清秀的鹽城喬木,已是十分地看重了。
就當時還不滿29歲的胡喬木而言,能夠徑直來到毛澤東身邊工作并與之朝夕相處,當是他一生當中的重大政治轉(zhuǎn)折。這種常人難遇的機遇和得天獨厚的條件,使他日后無論在學習和領會毛澤東思想方面,還是學習和效法毛澤東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等方面,都能突飛猛進。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