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811(2013)03-0155-01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提倡“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觀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更加自主、更加多樣的參與學習,同時也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由傳統(tǒng)的“教教材”轉變?yōu)椤坝媒滩慕獭薄R虼?,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提出:堅持“三個面向”即面向學生、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強調“三哥體現(xiàn)”即體現(xiàn)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體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體現(xiàn)歷史教育的基礎性要求。這一轉變在教材使用上就有所體現(xiàn),據(jù)此,筆者對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三第二課“辛亥革命”中的圖片應用有了一些認識。
首先,我們要來談談“辛亥革命”的地位,這個地位包括其在歷史中的地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從歷史中的地位來看,“辛亥革命”是中國二十世紀的三大巨變之一,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從教材中的地位來看,本課屬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內容,承接前一課農民階級革命的內容、啟發(fā)后一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內容,構成了典型的承上啟下的知識地位。由此可見,“辛亥革命”這一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了解了其地位,就具體來談談這一課圖片使用的認識。在本課的教學內容中共使用了三幅圖片分別是:第50頁右下角名為“被俘后英勇不屈的黃花崗起義戰(zhàn)士”,第51頁左上方名為“湖北軍政府舊址”,以及51頁右下方名為“武昌起義后宣布獨立省份圖(1911)”。這三幅圖片從內容上講,分別是人物、建筑、地圖,且內容清晰,具有多樣性、代表性、清晰性的特點。從表現(xiàn)力講,所用圖片都與史實相吻合,具有還原性。從與知識內容的對應上講,都旗幟鮮明的與知識內容遙相呼應,體現(xiàn)出很強的針對性。由此可見,在本課圖片的使用上編者將新課改理念與知識有益且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
但是,在這其中也有不足的地方。筆者認為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廣泛性不足。本課的知識內容有三個子目即“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而圖片內容只集中反應了第一個子目的知識內容,對后兩個子目的知識內容沒有進行圖片適配,使得圖片在與知識的搭配上失去了其廣泛性的特點。第二,代表性不足。筆者認為其代表性不足,是從整個學習內容來看的。課文選用的三幅圖片都只反映了“武昌起義”,沒有圖片來“代表”其他知識內容。同時,用僅有的三幅圖片來表現(xiàn)一個子目,也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圖片使用的適量性原則。
這些不足的出現(xiàn),使“辛亥革命”這一課的地位造成了人為的降低,與其真實具有的地位不符。同時,也容易讓學生偏重注意圖文并茂的內容,在知識把握上出現(xiàn)偏差。
新課改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各方有力的來推行。就筆者所發(fā)現(xiàn)的這個問題希望能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使我們的工作更加嚴謹、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