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811(2013)03-0146-01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一個過程,要實現互動,就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段來搭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而提問就是較好的手段。提問是構建學生和教師之間信息交流的一個橋梁,對形成“教”和“學”的互動關系有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初中英語中,課堂提問成了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
一、英語課堂提問的作用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讓學生多說、多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很多教師依舊沒有看到課堂提問的作用。筆者從教學中發(fā)現,課堂提問主要有以下作用: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問題是促使人們探索的源泉。在英語課堂中,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去主動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探索性質的過程。而且,教師的問題會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集中,能讓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強,對提高學習效率不言而喻。如以“Diving is the most difficult activity of all”的同義句來作為問題,學生在小組內就會提出不同的疑問,那些詞語可以進行調換,如何才能保證句子意思不變?一個問題引發(fā)多個問題,討論也會變得更加有趣。
2.及時評價,控制教學進度。一節(jié)課,教師在通過引導學生對新知識學習后,如何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還是得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生通過對教師問題的回答,教師就能清楚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來對教學進度進行調整。如《A day out》教學中,如了解學生對詞匯Place of interest: The Eiffel Tower; The white House; The River Seine; Sydney Opera House的掌握情況,通過相關問題的提問,根據學生回答就能很好的得到判斷。
3.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表達的平臺。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被動的聽,這一模式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特性,也忽視了英語口語表達的主要性。聽說讀寫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基本手段,而說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更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為此,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說英語,提問作為一種引導的方式,能讓學生從被動的狀態(tài)轉入主動的思考過程,教師多元化的問題也會讓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潑。如在《frirnds》的教學中,為讓學生更好的應用短語“as slim as、feel bored,教師以競賽的形式在小組內進行提問,看那個組說得最多。學生們紛紛用上教師規(guī)定的短語,且積極性較強。
二、英語課堂提問的原則
提問雖然在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問題的提出并非任意而為之,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情況而進行的。為此,課堂提問就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目標性原則。即問題的提出要能促進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目標性原則可以讓問題更具有針對性,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如在《Checkout》中,教學目標之知識目標為“To review key vocabulary and grammar items taught in the unit”教學中,問題就應該根據這一目標來進行。
2.全體性原則。學生在客觀上存在著個體之間的差異,為此,問題的提出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進行。新課程提倡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更注重學生的個體全面發(fā)展,要實現這一目標,那么問題就應該針對全體學生而進行。這就要求在問題的難度上以適中為宜,太難則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形成一定的壓力,打消其積極性;太簡單則無法激起尖子生的學習興趣。
3.適度原則。即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一堂課都由問題來充當,不然,容易造成學生的思想倦怠。在英語課堂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進度,適時適當的進行提問,以此來激起學生的興趣,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
三、英語課堂提問的策略
總體上說,多元化的問題能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筆者根據教學實踐,提出以下策略:
1.導入式提問。即在開課前以問題的形式來導入新課。導入能讓學生及時的轉入到學習狀態(tài),并能抓住學習的重點。如在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的教學中,教師首先以問題“Do you have robots in your house ? No,we dont”來進行提問,然后引入到一般將來時,Will people have robots ? (Yes,they will. No, they wont.)Will he ……?的句式的提問和Yes, he will和No,he wont的回答讓學生初步了解了一般將來時。接著教師從學生回答中找出新的句型,從而為新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2.過渡式提問。即在教學中由一個知識點過渡到另一知識的點的提問。過渡式的提問能讓學生快速適應知識點的轉化,對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應用能力都有較好的作用,特別是在學習了新知識后的練習中,過渡提問應用更為廣泛。如在What should I do?句型學習后,為讓學生掌握該句型的應用,教師提問以“I had an argument with my best friend”來進行問題設計,自然過渡到“What should I do?”的基本句型。
3.重難點式提問。即根據教學設計中的重難點來進行提問。重難點式的提問能讓學生把握住本次課堂應該掌握的要點,讓學習目的性更強。如為讓學生掌握“kitchen get out”的句型,教師首先說出一個基本句型,讓學生區(qū)分時態(tài),然后以“What is he/she doing now?”的基本句型進行同桌互練,并能說出自己所說句子的時態(tài),從而掌握過去進行時的時態(tài)用法。再如“Will there be…?”疑問句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理解疑問句的提問要用升調來進行時,教師問“Will there be fewer people?”生回答“No,there wont”,然后換學生同桌互問互答,注意語氣、語調。
不難看出,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為一種基本的教學方法,是促進教師和學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它能讓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能讓教師更好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突破重難點。實踐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情況來設計問題,盡量從多方面進行設計,如此,方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