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充
一、 把人物“串”起來
有的課文篇幅較長、人物多、關系復雜,如果能在感知全文時,正確地梳理人物之間的關系,學生對文章梗概的把握就能了然于胸。特級教師支玉恒執(zhí)教《跳水》一課時,通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完成對這堂課的整體感知,問題一:課文中有哪些角色;問題二:角色和角色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支老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同步板書,這既是對課文的高度概括,也為課文的分析提供了簡明的線索,幫助學生認識文章的整體結構。寧波市實驗小學黃老師執(zhí)教《普羅米修斯》一課時,出示了課文中有關神的名字,引導學生交流這些神跟普羅米修斯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邊議邊板書,然后請學生根據(jù)板書,用簡潔的語言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因為有了前面交流的基礎,又有了板書的幫助,就能夠比較容易地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 把重點“找”出來
文章的中心句、過渡句都是有提綱挈領作用的重點句,充分利用重點句,就能把握全文的中心,快速有效地實現(xiàn)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例如,筆者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一文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這篇課文內含兩篇小文章,請同學們快速讀讀第一篇文章,看看主要寫些什么?
生:主要寫德國的林務官下達了一個命令,使得森林遭了殃。
師:你概括得很好,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他說的意思在文中有一句話就概括了?
生:文中有個過渡句,就是這個意思?!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務官異想天開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
師:看來過渡句的作用不容小覷,不僅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有時還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呢。誰能把這個意思表述得再具體些?
生:林務官異想天開的“打掃森林”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
師:很好。同學們,我們抓住文章中的過渡句,進行適當?shù)男薷?,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尋找重點句來概括主要內容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第二篇文章《人類的老師》,看一看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生瀏覽課文)
生:文章的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話,概括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科學家從蜻蜓、鯨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
師:真了不起,你學會了這種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方法。
課文中的重點句,有的揭示題旨,有的點明中心,有的概括內容,有的凝聚情感。重點句所處的位置也因文而異,有的開篇點題,有的篇末總結,有的是中間過渡。如果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課文中的重點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就能“執(zhí)一而馭萬”。
三、 把結構“理”出來
文章思路往往表現(xiàn)出作者的思維軌跡,因此,我們要在初讀瀏覽的基礎上,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例如,《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一課,是按照“英雄垂暮——重披戰(zhàn)甲——憑吊戰(zhàn)場——莊嚴歸去”的思路進行敘述的。這類文章,只要理清思路,貫穿成線,再經(jīng)過凝練語言,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就簡單多了。再如,寫景類的文章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組織整體感知教學。我在教學《鄉(xiāng)下人家》一文時,在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先扶后放的引導下,讓學生給課文描繪的畫面命名:瓜藤攀爬——鮮花競放——群雞覓食——群鴨戲水——門前晚餐——月夜蟲鳴。學生在給這些畫面命名的過程中,讀懂了課文的內容,從整體上感知了獨特迷人的鄉(xiāng)下人家的風景。
四、 把課題“用”起來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課題入手,充分挖掘課題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全文內容,從而整體感知。有些文章題目很明顯地概括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比如:寓言類的課文有《紀昌學射》《扁鵲治病》等;神話類的課文有《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等;敘事類的課文有《晏子使楚》《孔子拜師》等。這類課文的題目往往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只需簡要引領,學生就很容易感知課文主要內容。有些文章,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課題,圍繞課題進行提問,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然后將課題補充完整,以此來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堇山中路堇山小學)